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等环境保护能力标准化建设,增强环境信息基础能力、统计能力和业务应用能力。


  长期以来,我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为推动我国环保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信息化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引起重视。本版今日特刊登相关理论文章,希望读者有所借鉴。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共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或改进决策管理的历史性进程。信息化在引领社会发展转型、带动经济社会变革、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管理的结构和形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十二五”是我国环保事业攻坚克难的时期,环保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面临不少严峻挑战。为此,要坚持把科技创新和信息化作为重要支撑,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有利条件,主动顺应环境信息化发展的潮流,进一步深入推进环境信息化建设,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为何要加强环境信息化建设?


  ■阅读提示
  环境实时监管需要信息化作为手段,环境管理决策需要信息资源作为后盾,环境管理水平需要信息化作为引擎,环境经济政策需要信息化作为载体。


  面对环境保护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仅靠行政手段控制总量排放、改善环境质量难度大且进展慢,要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规范和创新环境保护管理工作。


  环境实时监管需要信息化作为手段。环境保护监管对象复杂、范围广泛、任务繁重,仅依靠有限的环境执法队伍和“靠腿跑、用眼盯”的执法手段无法有效做好监管工作。要运用科技信息化手段,利用卫星对地观测“站得高、看得远、大范围”的优势,利用地面自动监测监视“自动、实时、在线”的优势,及时、准确、全面获取各种信息,实现环境监管“看得见、反应快、抓得准、管得住”。


  环境管理决策需要信息资源作为后盾。环境管理涉及的信息种类多、数量大,是国家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的信息资源,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只有通过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才能从大量繁杂的信息中发现趋势、把握重点、找准问题,使环境管理决策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提高环境管理决策水平。


  环境管理水平需要信息化作为引擎。信息化建设是转变环保部门职能、提升环保部门执行力的有效手段。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加大环境信息公开力度,推进办事公开,搭建环境信息服务网络服务平台,方便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办事,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环境经济政策需要信息化作为载体。我国提出了环境税、生态补偿、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要将这些政策转化为实践,需要加强环保部门与财政、银行、税务、保险等金融系统的业务衔接、信息沟通和信息共享,需要构建企业环境税收、环境行为信用评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排污交易数据库,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