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建设存在哪些问题?

  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不长远、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信息获取能力不强、集成共享力度不够、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等问题。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我国环境信息化提出了“信息强环保”的理念和“加强领导、统一规划;归口管理、协调一致;需求主导、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同共享;统一标准、安全保障”的环境信息化发展思路,在发展规划与发展思路、基础设施建设、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虽然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制约着环境信息化又好又快发展。


  战略规划不长远。环境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实施环境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我国每5年制定一次环境信息化发展规划,对指导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起到到一定作用。但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只注重短期效应,导致重大信息化项目衔接不够,继承性不强,创新性不足,环境信息化发展缓慢。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化发展主要是以业务部门需求为牵引,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具体实施和推动,缺乏统一协调和管理的机构。由于各级环境信息中心定位为事业单位运行机制,缺乏行政管理和协调能力的体制。加上缺乏环境信息化管理制度,导致信息资源不共享、应用系统不互通、环境业务不协同、信息化成效不明显。


  信息获取能力不强。我国环境监管网络基本建成,环境信息获取能力进一步加强,但面对数量庞大的污染源企业、分布范围广泛的饮用水水源保护地和自然保护区、移动的危险化学品和辐射源、水网密集的河流湖泊、人口密集的大中城市,环境监测自动化程度不高,监测点位数量不多,监测数据时效性不强。


  集成共享力度不够。由环境监察、监测、应急、信息和宣教组成的环境监管机构逐步健全,环境监测监控网络逐步完善,环境监管水平大幅提升。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和技术规范,这些系统互联互通性差、数据交换难以开展,造成大量的应用孤岛、数据孤岛,环境信息化支撑和集成力度不够,环境监管尚未形成强大的合力。


  资源开发利用不多。环境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环境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环境信息化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信息资源,但资源开发利用需求牵引不强烈,与信息化应用结合不紧密,与信息化发展地位不相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