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政策法规引导生产力布局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要把生产力空间布局与生态环保要求结合起来。去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目的也在于推进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生产力布局。本报今日特邀请相关专家,就如何做好生产力布局进行阐述。


  生产力布局也称生产力配置,是指生产力及其各主要要素在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和配置,具体是指在一定范围内(国家、地区、城市等)生产力系统的空间分布与组合,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纵横交织的综合系统。合理的生产力布局应具有层次性、地域性、继承性、长远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点,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综合考虑我国各地区的自然条件、资源状况、现有生产力水平等。


  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任务还很艰巨,当前生产力布局为发展奠定了初步基础,但也存在着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严重失衡的突出问题。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为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指明了方向。要做到生产力布局与生态环保相结合,就要全面落实规划要求,根据主体功能定位推动发展。



    与生态保护充分结合


     ■阅读提示

  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开发矿产资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调整政府考核机制;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


  生产力空间布局如何与生态保护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在开发土地资源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中国存在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问题。所以在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时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问题: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地发展农林牧业;调整种植业结构,适当扩大经济作物与饲料作物面积,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立体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节水农业;加强天然林保护,保护好湿地,对沙漠化严重地区还要退耕还林、还草,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做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重。


  二、合理开发矿产资源。矿产资源的开发必然会引起环境的变化,包括景观变化和生态环境变化。景观变化包括原有地形、植被等自然景观的变化。生态环境的变化包括对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及动植物群的影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防止乱采滥挖,防止破坏和浪费矿产资源,严格控制环境污染;把开发矿产资源和综合治理结合起来,贯彻“预防为主”、“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对已经造成破坏的地区积极采取整治措施,使其恢复到可利用状态;搞好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综合利用,如煤矸石可以发电、废水可以通过处理做工业用水;对一些严重破坏环境、污染环境的小矿山应按照规定实行减产或关闭。


  三、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能源包括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特别是对于不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无论是在其开发的过程中还是在利用的过程中都应注重能源的利用效率,提升其对经济的贡献率。在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先进技术,提高能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特别是一些可再利用的固体废弃物应回收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注重重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大量引进科技含量高、耗能低、污染少的项目和行业,逐步减少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有计划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有步骤地改造传统产业同步进行。


  四、重点增加对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用于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政府投资重点应为支持限制开发区、禁止开发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支持开发区的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引导各个区域的产业转移和布局,实行差别化的土地利用政策,调控人口总量,引导人口有序流动,逐步形成人口与资金等生产要素同乡流动机制。


  五、调整政府考核机制。针对过去过于偏重经济效益考核。将忽视生态效益考核的情况,调整为将生态效益考核与经济效益考核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更加强调区域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限制开发区应更加注重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评价,相对弱化经济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评价。禁止开发区则应主要评价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六、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形成人口相对集中和经济相对集中的“双集中”分布格局。逐步引导人口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人口密度较高、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转移。如鼓励优化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吸纳外来人口定居落户,引导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人口资源平稳有序转移,缓解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逐步形成建立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的空间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