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生产力布局经验

  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明确区域开发的法律法规;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区域独特优势,加大科技投入,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地区的经济发展。

  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经济的区域框架就已形成,其基本特征是:东北部和中北部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这里集中了全国制造业从业人数的2/3,制造业产值的3/4,被称为美国的“制造产业带”。这里的制造业主要是采矿、动力、冶金、机器制造、汽车、船舶和轻工业等传统工业。美国6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有4个分布在这里,它们是纽约、芝加哥、费城和底特律,这些城市的产业集中度特别高。东北地区成为美国制造业的中心,这一地区与美国其他地区必然存在着原料供应与加工中心的分工关系。


  美国的采掘工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地区和西部山区等重要的石油和天然气产地。美国最大的阿巴拉契亚煤田主要分布在东部各州,最大的锌矿和磷酸盐矿集中在位于东中部的田纳西州,铝矿主要集中在位于中南部的阿肯色州,重要的矿产资源中只有铁矿在东北部的大湖区比较集中。美国的农业则主要分布在南部和西部各州。由于制造业高度集中于东北地区,就形成了资源在全国其他地区开采后,长距离向东北部制造业地带运送加工,再把工业制成品从东北地区运往各地的地域分工格局。


  美国的这种区域经济特点,必然需要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所以美国的路网密度是世界上最高的。按人均计算,美国的路网密度大大高于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由于形成了全国大分工的格局,美国不仅运输线路里程长,而且每单位产值所产生的货物运输需求即货运密度也大大高于其他发达国家。


  美国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采取的一些举措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建立合理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促进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为促进各地区经济平衡发展,美国联邦政府一直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税率,对东北发达地区多征税,把其中增量部分转移给西南部相对落后的地区,对相对落后的地区多留资金,积极培养其经济发展能力。从20世纪中期开始,美国东北部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税负就始终高于西南部地区。在这种税收政策刺激下,更多的企业、工厂在选址时更愿意到税率较低的西南部地区。此外,美国联邦政府始终通过转移支付的形式对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援助。


  第二,明确区域开发的法律法规。美国在经济发展和协调区域的发展过程中一直很重视法律法规的指导作用。早在1862年,林肯总统在开发经济的政策中就颁布了文明的《宅地法》确立土地的所有权;20世纪以后,为有效地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美国政府于1961年和1965年先后颁布了“地区再开发法”和“阿巴拉契亚区域开发法”,以此实行有计划的区域开发。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仍大力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了更好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相对欠发达地区发展,1993年克林顿政府颁布了《联邦受援区和受援社区法》。这些法律的颁布和实施以及相应管理部门的建立,大大提高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效率,并更好地完成了促进落后地区快速发展的任务。


  第三,加强落后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例如,1933年,美国国会通过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法”,成立田纳西流域管理局,开始对这一区域进行水利综合开发。经过长期开发,这一地区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此外,在阿巴拉契亚区域的开发中,政府对公路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区域经济得到大力发展的重要原因。


  第四,发挥区域独特优势,加大科技投入,以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美国南部和西部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但是这里土地辽阔,气候适宜,劳动力价格相对便宜,适合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二战后,在联邦政府的扶持下,这些地区依托大学、研究所等技术部门以及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自然环境,迅速发展了宇航、电子等高科技产业,形成了加州的“硅谷”、北卡罗来纳的“三角研究区”等著名的高新技术产业研究基地,并同时带动了区域内金融、地产、服务业等行业的发展,实现了区域经济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