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产力布局建议

  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完善开发区的法律法规;完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落后地区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体系。



  经验国外借鉴,我国生产力布局的建议如下:


  第一,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发挥比较优势,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环境容量和生态状况都有很大差异。东部地区是我国技术、人才、资金的密集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基础设施完善,主要有三大都市群:环渤海湾都市群、长三角都市群和珠三角都市群;中西部地区则存在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西部地区。根据各地区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等条件建立合理的地域分工格局,有利于各地区具有比较优势或绝对优势产业的发展,且能够增强市场竞争力,积极参与世界经济大市场。


  第二,完善开发区的法律法规。2011年6月《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正式发布,针对不同主体功能开发区的实际情况,为充分保障各个开发区的经济发展,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已经迫在眉睫。各地区要及时深入研究,尽快做出法律、法规方面的应对措施。


  第三,完善中小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国的大中城市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主要以中小城市为主,且较分散。因此,应选择一些地理条件、交通区位相对较好的地区进行新产业开发,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改善投资环境来吸引大企业投资。重点提高科技水平、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接续替代产业,促进产业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


  第四,区域经济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针对各类主体功能区的发展,特别是限制开发区,要制定新的区域经济发展思路,改变过去只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的做法,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甚至把生态效益放到第一位。坚持以保护优先、适度开发和点状发展为原则,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特色产业。产业结构方面,实施财政贴息、投资补贴和税收等扶持政策,有选择地扶持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同时加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产业技术方面,大力推广和应用高新技术和农业实用技术,积极开发绿色生态产品;产业组织和布局方面,将经济开发活动限制在可供开发的地区,以特色资源的分布和富集程度为基础,发展生态农业、生态草畜产业等。


  第五,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采取高税率,把多增收的资金用于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相对落后地区采取较低税率或减免税政策,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多留资金,培养其经济发展能力。这种低税率的办法可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到落后地区投资建厂。加大政府财政转移支付对落后地区的政策性扶持。充分发挥地方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区域内各类投资活动的贷款作用,并由政府出面组织一些具有权威性、有针对性的金融机构,有效地发挥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的投入对地域发展的作用。建立风险投融资机构,为各类企业、集团投资活动提供风险担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