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忽视古文化遗址的环境保护

古文化遗址本体的变化或者环境的改变,都将影响其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在社会迅猛发展的压力面前,古文化遗址的原生态环境显得十分敏感。


  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往往是古文化遗址遭破坏的高危险期,我国一些古文化遗址正面临威胁。除了各种自然力——洪水、地震、水土流失、风化、冰冻、雨水等的影响外,还有一些人为因素的损害。


  有些地方为了发展当地经济,不顾古文化遗址的承受力急功近利地开发建设,在古文化遗址保护控制地带范围内规划、扩建企业,兴建各种商业设施、娱乐设施和营运设施,严重污染或破坏了古文化遗址的环境,甚至对文物本体构成严重威胁。


  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副主任朱晓东认为,大气污染、酸雨等环境类污染对文物保护的影响非常大,越发达的地区,这种污染就越严重,对遗址的破坏也越严重。我国包括乐山大佛在内的许多石质、木质的易受腐蚀的文物都曾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同样,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对文物和遗址的破坏正在加剧,而目前尚无有效手段加以控制。比利时古遗址保护专家胡戈斯·维尔昆曾表示,汽车排放的尾气、空气污染以及水污染对遗址的建筑物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遗址附近会造成这些污染的工厂应当坚决搬离。上个世纪90年代曾担任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主席的罗兰·西尔瓦也认为,环境污染对古遗址的破坏已经成为越来越严重的问题,甚至古遗迹附近所使用的音响设备以及游客所使用的播放器等,使用中也产生比较严重的噪声污染,对古建筑物产生不利影响。


  环境污染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人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来加以改善。现在世界各国政府和其他学科领域的专家们都很重视古文化遗址环境污染课题,各国拥有相关的研究机构,并会不定期地进行此类话题的交流和讨论。政府对环境保护和历史遗产给予了更多关注和投入,各地蓬勃开展的环境保护运动对于古文化遗址保护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我国自上个世纪90年代起,对环境污染特别是酸雨对文物遗迹的破坏进行专门研究,希望能够找出方法对付这一难题。一些地方政府已经采取禁止或限量排放污染物等措施来控制污染物排放,并取得了一定效果。


  但古文化遗址的环境保护不是哪一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事。除了环保部门以外,文物保护、旅游、规划等部门也应积极介入,通力配合,加大对文物古迹环境破坏的查处力度,切实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关部门在项目立项审批过程中,要严格把关,坚持“经济、生态、人文”并重原则,从源头抓起,未雨绸缪。在文物古迹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禁止从事污染文物古迹的建设和生产经营活动,帮助古文化遗址保护范围内的一些排污企业进行转型。


  同时,有关部门也要对文物古迹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力求恢复和保持文物古迹原有的自然地貌和生态系统。在山西大同,当地著名佛像的面部由于空气中粉尘和煤灰大量存在一度成了“黑面佛像”。为了保护珍贵文物,当地政府最终选择搬迁部分工厂以及附近的交通要道,从而大大减轻了煤灰对佛像的污染。


  人类造成的污染遗留在大自然环境里若干年后仍不会消失。保护我们历史悠久的古文化遗址,首先要从保护环境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