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环境问题现状

  我国现阶段资源消耗量持续增长,利用效率依然较低,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环境容量严重透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经济的高速增长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以资源换增长的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仍普遍存在。跟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相对紧缺,石油储量仅占世界1.8%,天然气占0.7%,铁矿石不足9%,铜矿不足5%,水资源量不足7%。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耕地、淡水、森林、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3、1/4、1/5、1/10和1/22。然而,资源消耗量持续快速增长,据统计,1990年~2009年,我国石油消费从1.18亿吨增加到3.84亿吨,煤炭从10.55亿吨增加到29.58亿吨,粗钢从5100万吨增加到5.72亿吨,铜从51.2万吨增加到413.49万吨,铝从86.1万吨增加到1288.61万吨。19年间能源矿产消费增加了两倍多,金属矿产消费增加了8倍~15倍。2009年我国石油、铁矿石、铜和铝的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2%、69%、65%和55%。资源消耗持续增长的同时,资源利用效率依然较低。目前,每生产1吨钢的用水量,中国是25立方米~56立方米,美国是5.5立方米,英国是5.5立方米。中国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据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产出率仅为320美元/吨~350美元/吨的水平,且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目前先进国家已达到2500美元/吨~3500美元/吨。

  第一,从矿产资源来看,开采效率较低,污染物排放较为严重。1999~2008年我国非油气矿产资源开采量从41.84亿吨快速增加到67.2亿吨,年均增长4.9%。我国矿石资源的开采效率较低,产值也较小,如2008年每吨金属矿石开挖量创造的价值为26美元,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6%。其中,铁矿开采的资源效率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的37.7%、76.9%、62.8%。同时,我国矿产资源开采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十分严重,2008年,每开采1吨矿产资源的废水、COD、氨氮排放量分别是0.21吨、0.22千克、0.01千克,远高于发达国家水平。粗放式的矿产资源开发态势,不仅造成了矿物资源的极大浪费,也产生了很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影响了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

  第二,从能源资源来看,利用水平依然较低,使用浪费严重。我国能源消耗十分巨大,能源效率仍然偏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2008年每万美元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6倍,是美国的4倍、德国的4.4倍、日本的8倍、英国的5.7倍、巴西的两倍。根据世界能源机构2006年统计,中国的普通钢、水泥、合成氨等高耗能产品的单位能耗要比最先进的国家分别高出50%、60%和33%。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等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铁、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5%。中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先进发达国家的2倍~3倍。

  第三,从水资源来看,消耗强度虽逐年下降,但利用效率仍待提高。我国水资源总量在世界上处于前列,年均水资源总量为3.09万亿立方米,但是我国人均水资源量较低,2010年仅为2310.4立方米,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属于缺水国家,水资源短缺也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并呈现日益严重的发展态势。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缺水范围在不断扩大,缺水程度日趋严重。据统计,全国662个城市中,400个城市常年供水不足,其中有110个城市严重缺水。多年以来,尽管我国水资源利用的增速趋缓,但总体上仍呈增长态势,同时,我国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节水水平依旧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用水效率仍然严重低下,2006年美国的用水效率238元/吨,是中国用水效率的6.43倍。我国平均每立方米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为0.4~0.5,而发达国家为0.7~0.8,万元GDP用水量高达399立方米,而发达国家仅55立方米;一般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左右,发达国家已达85%。

  环境容量严重透支。从废水及污染物排放情况来看,全国废水排放量逐年增加,从1981年的291.8亿吨增加到2010年的617.3亿吨,年均增长率为2.5%,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废水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由1981年的596.5吨/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5.5吨/万元,但仍高于国外平均水平。其中化学耗氧量排放总量从1997年以来,基本保持在1300万吨~1500万吨之间,2010年主要水污染物化学耗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分别为1238.1万吨和120.3万吨,居世界第一,超过环境容量近90%。从废气污染物排放来看,1995年我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排放SO2最多的国家,到2006年达到峰值2588.8万吨,是美国的两倍,2007年出现近年来的首次下降,2010年继续下降为2185万吨。SO2的GDP排放强度从1990年的79.87千克/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5.49千克/万元,但仍高于发达国家。从环境质量来看,目前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我国占了16个。2010年全国流经城市的河流中,70%的江河水系受到污染,3亿农民无法喝到安全的饮用水,75%以上的湖泊出现了富营养化问题。城市空气质量总体较上年有所好转,部分城市污染依然严重,臭氧、颗粒物等复合污染物日益严重,1/5的城市人口居住在污染严重的空气中。2010年,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七大水系总体为轻度污染,但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仍十分突出。

  生态破坏十分严重。经济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十分严重,其中以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耕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为主。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从解放初期的116万平方公里增加到现在的约160万平方公里,增长了38%,占国土面积的1/6。我国北方地区沙漠、戈壁、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16%,其中土地沙质荒漠化面积已达20万平方公里,且沙质荒漠化土地蔓延速度不断加快。人均耕地从1952年的2.82亩下降到2010年的1.36亩。森林面积为19545万公顷,覆盖率20.36%,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2/3。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不足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森林蓄积10.15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7。全国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是发展趋势,草原严重退化面积9000多万公顷,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1/3,且以每年130万公顷的速度退化。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经济损失逐年增加。资源、能源过度开采和利用、工业的快速发展直接对生态环境产生深刻影响,造成的生态破坏和污染损失逐年增加。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中有2/3是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基础上实现的。由煤炭燃烧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100亿元人民币。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每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与GDP的比例高达10%。另据环境保护部环境规划院测算,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经济损失大约占当年GDP的7%~8%,且呈逐年上升趋势。2004年~2010年这6年间,基于退化成本的环境污染损失从5118.2亿元提高到9701.1亿元。从最新核算的2009年看,环境退化成本和生态破坏损失成本合计13916.2亿元,较上年增加9.2%,约占当年GDP的3.8%。

  资源消耗带来的环境问题在区域尺度表现仍十分突出。以河北省为例,“十一五”期间,河北省经济增长迅速,年均增长率达11%,GDP合计为7.78万亿,占全国总量的5%左右。河北省能源消费量同样呈快速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达6.4%左右,能源消费总量占全国总量的7.40%。由于实施治污减排,河北省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总量仍十分巨大,2010年COD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达54.6万吨和123.4万吨,分别占全国总量的4.4%和5.6%。“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河北省万元GDP单位能耗和水耗分别为1.1吨标煤/万元和95立方米/万元。COD和二氧化硫污染物排放强度分别为26.8千克/万元和60.5千克/万元,仍高于全国和国外平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