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联动协同控制

  记者: “十一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重要变化,为实现环境保护的战略性、方向性、历史性转变,上海采取了哪些重要举措?


  张全: “十一五”期间,上海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同时,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体现在节能减排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资源相对短缺、环境容量有限的客观条件,要求上海提早实现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及部分环境质量指标同经济增长的脱钩。


  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在“成功、精彩、难忘”的赞誉声中结束,“低碳”、“绿色”成为上海最主要的亮点。截至世博会落幕,上海市环境安全、核与放射性物质监管、饮用水安全、空气质量管理以及绿色出行、环境论坛、宣传教育活动都取得了显著成效。


  世博会期间,上海实施了长三角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有效解决了扬尘、秸秆焚烧等历史难题。这成为提高环境管理能力、推动区域环保一体化的良好契机。


  如果说世博会是一场攻坚战,那么谋求环境质量的切实改善就是一场持久战。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2003年就成立了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协调推进委员会,率先建立市长亲自挂帅督办环保的推动机制,促进了上海环保3年行动计划不断深化。


  记者:上海在统筹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上,还存在哪些问题?上海环保部门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张全: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之一,上海工业总量大,所占比例较高,结构性的环境问题是制约上海绿色发展的瓶颈。


  全国污染源普查结果显示,上海的企业污染源较多,环境风险持续加大,虽然一些具体污染控制措施已领先全国其他地区,甚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末端治理的空间越来越小,环境容量极其有限、生态支撑十分脆弱。


  而且,上海处于长三角地区太湖流域的下游,复合型环境问题解决起来更具有复杂性。因此,转方式、调结构是上海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环境保护工作的必由之路。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退二进三是我们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根本方法,关键是在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支持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市场需求大,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低,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有利于从源头上减少污染,实现真正的源头控制。



  记者: “十二五”期间,上海环保工作还将有哪些创新举措?


  张全:2010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了城镇发展与城乡统筹、产业发展与布局、自主创新与创新型区域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与布局、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与公共服务、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对外开放与合作几个方面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任务。


  根据《规划》,目前长三角区域的环境保护合作作为区域联防联控的先行者,在打破现有行政区划分割,实现区域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一体化等领域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


  实践证明,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信息共享、互通有无的协同控制办法,在解决区域性、复合型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问题上作用明显。


  “十二五”时期,上海的环境保护工作将坚持以防范环境风险、保障环境安全为底线,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要抓手,以形成环境保护倒逼经济转型机制为目标,实现战略上从末端治理向源头预防的转变,战术上从单项、常规控制向全面、协同控制的转变,工作上从重基础设施建设向长效管理、区域联动的转变,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保护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