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PM2.5热议引发的思考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近日与房地产开发商潘石屹在网上隔空对话,受到公众关注。这起源于潘石屹在微博上引用美国大使馆检测的大气环境质量数据,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杜少中随即在微博和媒体上回应公众的疑问并解释有关PM10与PM2.5的种种问题。不论杜潘二人隔空喊话能否满足公众的求知、求是需求,有一个事实可以确定:在2011年,PM10与PM2.5肯定是一个热点话题和关乎民生健康的环保热词。


  PM2.5缘何引起公众热议?原因很简单,这个数据关乎大气环境质量与人体健康。其实,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环保科研人员就已经按照国家环境监测标准要求,开始监测大气环境中的TSP(总悬浮颗粒物),10年前开始监测PM10,有的城市在2008年开始监测PM2.5,只是PM2.5还没有纳入国家常规监测标准。

  杜少中请潘石屹参观环境监测中心、在网上与粉丝“拼搏”,确实是在为民、便民、利民。但笔者以为,如果潘石屹发布微博之前,环保部门就告知公众什么是TSP、什么是PM2.5,以及环保政策、标准和如何应对等基本信息,一些公众就不会不理解甚至埋怨。由此可见,有关部门如果能让公众由看不懂到看懂这些专业性、概念性的空气环境质量词语,让公众走进环境监测中心,观看环境质量信息的采集,了解空气质量的监测手段、监测装备、检测站点、实时数据传输;通过微博和大众媒体及时公布环境信息,那会比事后解释更有效,也会更受公众欢迎,进而增强人们对政府部门的信任。这是广大环保工作者必须要面对的重要命题,也是政府部门在管理上的一种创新和进步。


  诚然,一些地方不能或不敢及时公布手中掌握的环境信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用一位基层环保局长的话说就是:“我希望让老百姓与我们共同举力环保、监督与治理污染,但分管我的市长不愿意让我多事。”这样的情况在基层并不鲜见。过去常说,环保靠政府,经济靠市场。在理论、法理上,环保是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职责之一,这理所应当是市长的责任。可实际上,很多地方的情况相反。发展经济靠的是政府,市长往往热心的是项目、是经济发展。环保有成绩是市长的,一旦有问题,就变成环保部门一家的事,“挨板子”的就是环保局。当前,体制、机制未能完全理顺带来的困境,正是一些地区环保部门地位尴尬的原因所在。窃以为,当务之急,是要实实在在地研究地方政府的主要领导对环境保护的责任,以及环保部门应该如何定位的问题。


  政府公信力还体现在不隐瞒坏消息。有的官员固执地认为,不告诉、少告诉比说明白、说清楚要好。殊不知,公众一旦从别的信息渠道获知所谓的“坏事”(如此次雾霾天气引起PM2.5的话题),便会产生误会甚至导致大范围的不满情绪。如果政府部门通过媒体把事实主动、快速地呈现在大家面前,号召人们集思广益、为政府出谋划策,那么,将是问题妥善解决、政府公信力提高的完美结局。如杜少中在微博上呼吁潘石屹这样的房地产开发商要控制工地扬尘,潘石屹立即电话部署工地防污减尘工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其实,不论是环保局长,还是房地产开发商,大家都生活在同一个大气层中,可以说是同呼吸、共命运。因此,环境保护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因此,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环保部门要按照相关要求及时公布环境信息,不仅要让公众准确了解所在地的环境质量,而且要通过各种传播手段及时发布突发环境事故,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以减少损失和伤害,并促使公众舆论对环境破坏者发挥巨大的监督和纠正作用。此外,要通过各种途径普及环保科普知识,充分满足公众的求知需求。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环保部门的官员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开展工作,利用微博与粉丝互动问政、理政,与公众保持时时互动、事事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