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Nature Genetics发表“渐冻人”研究新成果

近日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20多家机构的研究人员,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鉴别了两个全新的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ALS)易感位点。相关研究论文于4月28日在线发表在国际顶级专业期刊《自然遗传学》(Nature Genetics)杂志上。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鞠晓东(Xiaodong Ju)医生和安徽医科大学的汪凯(Kai Wang)教授为这篇论文的共同通讯作者。前者擅长运动创伤、膝关节疾患、关节镜手术。后者擅长脑血管疾病、神经系统变性病、癫痫以及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与治疗。对老年期神经系统疾病(如AD、PD)以及各种脑病引起的功能障碍(如记忆障碍、痴呆)以及情绪睡眠障碍有研究。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是一种原因未明的运动神经元病。是神经内科在治疗上最为棘手的疾病之一,被列为世界五大绝症之首。据估计我国约有8万多人罹患本病,并且多数为中年人。

这种疾病的早期症状轻微,易与其他疾病混淆。患者可能只是感到有一些无力,肉跳、容易疲劳等一些症状,这些现象有时被误认为是年龄大了的正常现象。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肌肉力量不断减弱,进展为全身肌肉萎缩和吞咽困难,最后瘫痪并产生呼吸衰竭。随着病程的进展,患者如同一个健康人被”冻住”逐渐丧失各种行为能力。因此给予形象的称呼“渐冻人”。理论物理学大师斯蒂芬•霍金就是一位“渐冻人”。

世界各国的医学研究机构和临床研究人员正在集中力量探索其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我国神经病学的专家学者们也正为此做着积极不懈的努力。

在这篇文章中,研究人员采用一种称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的方法,开始寻找与这一疾病风险相关的易感基因。从来自506个散发性ALS患者和1,859个对照的遗传数据中,研究人员鉴别出了90个与ALS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SNPs)。

研究人员随后在另一组独立的706个散发性ALS患者和1,777个正常对照样本中分析了这90个SNPs以及之前GWAS研究鉴定出的6个SNPs。由此研究人员发现了ALS的两个新风险位点,分别定位在t 1q32 (CAMK1G, rs6703183, Pcombined = 2.92 × 10−8, odds ratio (OR) = 1.31)和22p11 (CABIN1 and SUSD2, rs8141797, Pcombined = 2.35 × 10−9, OR = 1.52)。

这两个位点约占汉族众人疾病风险总体变异的12.48%。研究人员未在中国汉族人群中发现从前报道位点的关联证据,表明世系群体(ancestry group)之间ALS的疾病易感性存在有遗传异质性。

新研究鉴定出了2个与ALS相关的新的遗传区域,这些结果为推动对ALS发生发展机制的认识,同时也为AL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