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双反”提高晶硅电池价格

  曲线扶持新兴薄膜技术
  “在德国,目前置身于多晶硅、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研发、生产的总人数超不过200人,更多人力物力则是侧重于薄膜太阳能电池领域(目前主要包括非晶硅、碲化镉、铜铟镓硒等太阳能电池制备技术)。”陈颉向记者介绍。
  这隐约令人感到,在“欧盟对华太阳能电池”双反“仅局限于单晶硅、多晶硅”背后的潜台词是:面对更大的利益,一个从业者不足200人,相对小众的利益集团是可以被牺牲的。
  陈颉向记者肯定了这一点,据他了解,“德国乃至欧盟都希望通过推高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价格,为薄膜赢得足够的市场空间。毕竟,相较单晶硅、多晶硅电池,尤其是我国生产的单晶硅、多晶硅电池,目前德国薄膜电池的生产成本,令其尚无市场竞争力可言”。
  这里有必要介绍的是,在全球范围内,以硅材料为主导的单晶硅、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目前仍为光伏主流技术。而薄膜太阳能电池则由于自身在“光电转化率”上暂时的相对劣势,屈居第二。
  “公允地说,单晶硅、多晶硅和薄膜在应用上各具优劣。比如从地面电站建设角度来看,在相等的装机容量要求下,单晶硅、多晶硅不需要更多的土地;而薄膜则由于光电转化率低,需要更大的面积。”陈颉向记者介绍,“但由于薄膜电池,特别是铜铟镓硒电池具有更好的弱光性(光照不足时,仍可发电)、温度不敏感性(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温度提高时,电池效能下降较小)。所以,在实际发电量上,薄膜优势则更为突出”。
  为证明这一点,陈颉向记者透露了他们在意大利的实验数据:在单晶硅的电池效率为18%、非晶硅和铜铟镓硒(均属薄膜类)分别为7%、12.5%的基础上,进行同环境、同规模,为期一年的实验所得数据显示,单晶硅年发电为1.05度/瓦、非晶硅1.21度/瓦、铜铟镓硒则为1.37度/瓦。
  这意味着,在弱光性、温度不敏感性的作用下,薄膜(非晶硅、铜铟镓硒)电池尽管效率远低于单晶硅,却获得了更高的发电量,而其中,铜铟镓硒尤为突出。
  “简而言之,在大型地面电站的建设上,目前选择单晶硅、多晶硅电池更为有利;而在我国提出的”分布式“发展模式、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方面,则薄膜更具潜力。”陈颉向记者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