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民:动物疫病防治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栏目主持:潘锋

   

本期话题: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开始施行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于2008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我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进入一个新阶段。根据不同的危害程度,动物防疫法将动物疫病主要分为3类,并规定对其中危害严重的一类疫病需要采取强制扑灭等措施。

   

动物疫病防治: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

   



王济民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动物疫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

   

今年我们国家将迎来改革开放30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重大动物疫病给畜牧业造成的风险也日趋突出,尤其是近几年发生的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等,不仅使我国畜牧业遭受重大冲击,而且危及到公共卫生安全,直接影响到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世界重大传染病暴发和流行的历史表明,很多重大人类疾病都来源于动物。有研究认为,天花的源头是牛瘟,鼠疫的罪魁祸首是老鼠,狂犬病的首凶是犬,蛔虫的重要传染源是猪。现在,伴随着人对自然的过度开发,不同物种间固有的基因屏障不断遭到挑战,再加上人流、物流、商品流的频繁流动,病毒传播的方式和速度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医学研究证实,目前已知的200多种动物疫病中有70%以上可以感染人。我国近年来发生的SARS、禽流感、猪链球菌病等重大公共卫生危机也都是由于动物重大疫病传染所致。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危害我国畜牧业的主要传染病已由牛瘟等7种增至30多种,国外动物疫病控制难度也不断加大,上述30多种动物疫病中,就有12种疫病从国外引种带入的。疯牛病已经从欧洲步步逼近国门,动物疫病形势非常严峻。

   

国内外重大动物疫病暴发和流行的经验表明,重大动物疫病不仅会造成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损失,影响畜牧业发展和贸易,更会危及人类健康。重大动物疫病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外延性和不确定性,已成为一个超越国界、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动物源性疾病已成为公共卫生安全的最大威胁。

   

动物疫病防控是一个复杂系统工程

   

造成动物疫病疫情频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生产方式落后、防疫意识差等都加大了动物疫病发生的风险;养殖规模庞大、畜产品流通频繁,使疫病传播风险加大;防疫体系不完善,基层防疫力量薄弱,疫病控制能力明显不足;部门间沟通不足,缺乏协作机制,应急反应能力差;农民收入低,自我防护意识差等也都加大了人畜共患病暴发的几率。

   

动物疫病防疫是涉及多环节、多主体、多部门、多层次的复杂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更是一个长期艰巨的过程。我们一方面要认清动物疫病存在的客观性,即使在发达国家,动物疫病、甚至是极具传染性的疫病也时有发生;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动物疫病控制的长期性,动物疫病的彻底控制和扑灭必须经过一个非常艰难漫长的过程。同时,我们也要更充分地认识到,动物疫病是可以防预、可以控制和可以扑灭的,只要措施得当政策对路,就可以将动物疫病的发生率降到最低,将动物疫病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少,将动物疫病所产生的影响面控制到最弱。

   

禽流感、猪链球菌病和猪蓝耳病疫情之所以能得到很快控制,没有引起像SARS那样的大面积暴发和扩散,关键是采取了“依靠科学、依法防治和群防群控”的综合防控战略。今后我国的动物防疫防治既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技术措施和责任明确的管理措施,科学防疫,高效防疫,也要充分发挥生产经营者自觉自愿防疫、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闻媒体有效监督的积极性,全社会参与,全社会防疫。我们既要加大检疫、检测和监测力度,加强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反应能力建设,将重大动物疫病扼杀在萌芽状态,也要加强防疫基础工作,统筹规划,加快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

   

我国畜牧业已进入高风险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高速发展,一举扭转了畜产品供给绝对短缺的局面。从国外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畜牧业的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畜牧业目前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期,也是畜牧产业发展快速提升的机遇期。但与此同时,由于支撑体系薄弱以及国际技术壁垒制约的不断增强,畜牧业不仅面临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和管理风险,同时也要应对疫病风险、质量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的巨大挑战,我国畜牧业已进入高风险期。

   

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畜牧业生产仍以农户散养为主,畜禽养殖环境差、发病率高,管理困难,制约着畜牧业持续、稳定、健康与协调发展。尽管我国畜牧业生产中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比重不断上升,但传统农户散养与规模化、集约化饲养在我国将长期并存,这是建立我国疫病防疫体系必须面对的基础条件。

   

畜牧业生产方式与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也与疫病防疫与控制密切相关。对于小规模散养农户来讲,畜牧业多是家庭副业,许多农民对动物疫病防疫的知识和技术一知半解,也不具备进行动物疫病防疫的能力,一旦动物发生疫病就可能造成大面积传播。由于一些动物疫病传播快、传染性强,在小规模散养农户家畜零星发生的疫病,如果控制不及时、采取措施不得当,也可能波及到规模饲养大户和大型养殖企业,并且由点到面影响到一个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大规模养殖虽然具有发现及时、控制扩散成本低的特点,但由于养殖密度较高,一旦养殖条件和防疫措施不到位,疫病发生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加。正确处理小规模分散饲养与大规模工厂化饲养之间的关系,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刻不容缓。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是现代畜牧业的主要标志,也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大力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一方面要加快构建适合中国农村和畜牧业特点的动物疫病防疫体系,大幅度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条件和环境的改善,尽快构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的长效机制,大幅度减少动物疫病的发生。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把农户散养中疫病防疫问题作为我国动物疫病防疫体系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来抓。大力加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监测、应急反应体系建设,提高疫病防控能力;加强防疫技术推广宣传,提高农牧民的动物疫病、人畜共患病和科学养殖意识。加强部门合作,实行联防联控,推广最新动物疫病防治技术和方法,密切与国际相关组织的沟通与合作,抵御境外动物疫病传入国门。

   

同时,要加快我国畜牧业从传统散养方式向现代规模化、标准化和集约化方式的转变。尽快实施生产方式转变战略,即服务小农户、规范专业户、监督大型户,促进标准化、规范化和产业化的战略;以养殖小区和规模化养殖场建设为重点,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提高畜牧业规范化程度。完善良种体系、科技推广体系和质量安全体系,健全畜牧业支撑体系建设。推进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与此同时,也要加快转变畜禽屠宰方式、流通方式乃至居民生活方式,促进畜牧业生产、流通、加工和消费方式的全面转变和升级,进而实现畜牧业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