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学者”马军:一江清水心中流

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市政环境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曾获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国青年科技奖、国际“居里夫人”一等博士后奖学金;首批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计划,被评为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获得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教育部“城市水质保障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新团队学术带头人。



        马军主要从事受污染水净化处理方面的研究。他提出与研究的高锰酸钾氧化助凝技术,已在我国多个水厂及净水设施中推广应用,可显著改善饮用水水质,大大节省水厂运行费用。他系统地研究与开发了高锰酸钾除微污染技术,能有效去除水中多种对人体有害的有机污染物,技术先进,适合中国国情,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开发了高效多功能复合药剂净水技术。



        许多人都还记得,2005年11月,吉林市双苯厂爆炸,松花江水受到硝基苯和苯的污染,以松花江为饮用水源的哈尔滨市面临水污染威胁,情况万分危急!哈尔滨市政府承诺停水三天后,要让放心水重新进入千家万户。这项任务落在了马军和相关科研人员的肩上。



        72小时让市民喝上洁净水



        正在外地开会的哈尔滨工业大学马军教授闻讯连夜赶回哈尔滨,家也没回,直奔水质中心现场。72小时,哈尔滨人能否喝上洁净安全的水?顶着巨大的压力,马军立即组建了近30名博士、硕士组成的攻关队伍,分为10个小组,夜以继日地开展小型模拟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军和同事们按时拿出了最佳的处理工艺技术参数,提交专家组审核,最终被确定为进行恢复供水生产试验的技术参数,为保证按时恢复供水提供了技术依据。



        谈到当时的感受,马军显得很平和:“我负责工艺方面的工作,要尽可能地考虑到风险和方案的可行性。为了抢时间,及时恢复供水,一些老教师以及省市领导和我们一起,每天开会到凌晨。我感觉责任重大,但因为平时研究的积累,我的信心非常足。在大家的同心协力下,方案很快形成。”



        在这次松花江水污染事件及其治理中,马军的水研究成果被22座水厂采用,保障了沿岸居民的饮水安全。



        2006年2月份,牡丹江市水源地出现大量不明絮状物体,引起了市民的恐慌。马军应黑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作为专家组组长前往牡丹江,对水质进行调查处理。经过省环保局、省建设厅专家组的共同努力,查明絮状物体是一种水生生物,并及时制订了应急方案。原来,海林市一家酒厂向海浪河里排放了大量酒糟,此时正逢当地气温突暖,酒糟发酵,促进了水生生物的加速生长,这些水生生物随着河流解冻流入牡丹江。在查明水质污染情况后,马军及专家组成员与政府部门及自来水公司一起,经过紧急协商提出了一套治理方案,经过对江水的处理,情况明显改观,消除了市民的恐慌情绪。



        成天与水打交道,马军对水很有感情,他说:“我们国家的水资源相对来说比较匮乏,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有些地方水资源拥有量甚至比以色列还要少。作为一名从事城市水质安全保障与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科研人员,保护珍贵的水资源是我们的责任。”



        研究净水,从城市到农村



        1978年,16岁的马军考上了原哈尔滨建筑大学给排水专业。一个同学看了看他的录取通知书说:“这个专业就是学怎么淘‘马葫芦的’,你看到马路边那些穿着皮衣服淘下水道的人了吗,他们都是学这个专业的。”对于那时梦想成为陈景润的马军来说,同学的这个想当然的理解足以粉碎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马军暗想:去学校看看,如果真是这样的一个专业就退学重考,自己的年龄还小,也不怕再考一年。



        抱着准备再考一年的想法,马军来到哈工大。在专业介绍会上,他真正地了解了给排水专业。哈工大是我国最早创办给排水专业的高校之一,这个专业在全国高校中有较高的知名度。马军和他的同学们听了老师对于给排水专业的详细介绍,透过老教授那厚重的镜片和意味深长的教诲,马军感受到一种神圣的召唤。那个被说成是淘“马葫芦”的专业,在马军的脑子里愈来愈清晰和神圣。他下决心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用他自己的话说:“兴趣是在不断摸索中逐渐培养的,当你不断有新发现,不断取得进展,就会产生自信,而有了自信,你做什么都会觉得有趣。”



        读研究生时,马军就初露锋芒。在导师指导下,他摸索出一种灵敏度高、准确度高的检测水中微量有机污染物———丙烯酰胺的方法。这种方法使检测准确率由过去的40%提高到90%以上,随后他又找到去除该污染物的方法,并获得国家专利,应用于水厂。



        马军的导师李圭白教授曾说过:“什么最重要?不是一门两门课,而是研究问题的方法。”这句话激励马军去寻找经济、高效、低耗、适合我国国情又易于推广应用的饮用水除污染技术。这成为日后他科研工作的主导方向。2002年,他研究出“高锰酸盐复合剂除污染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这一技术应用于生产,可降低基建与设备投资几百万到上千万元。2005年,他与陈忠林、张立秋等人研制的臭氧催化氧化除污染技术再次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其科研成果的应用还被列入《城镇供水行业2010年技术进步发展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中。



        就在2007年的“两会”召开前夕,马军作为“两会”特别节目“小崔会客”的特派义工,前往陕西省志丹县的一个偏远山村,对陕西农村水资源状况和饮水问题进行调查,在进行研究后形成可行性的治理方案。“我以前主要从事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工作,对农村饮用水状况以及水质问题仅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没想到会那么困难。城市面临的主要是水质问题,而在有些农村地区,面临的是没水或严重缺水的问题。”在亲眼见到当地的饮水状况后,马军由衷地感慨。



        马军所调查的山村,在改水前长期饮用沟底水和水窖水,水质差,牲畜的生育能力大受影响,甚至不能正常繁殖,往往要将牲畜牵到水质略好的地方养一段时间再牵回来,这也导致当地人生活质量极差。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马军在认真研究之后提出一个方案:水窖里面储存的水在一定的高差作用下靠重力流到用户,此时水仍然具有一定的压力水头,所以可通过一定方式在终端对它进行处理,如采用慢滤等方式。陕西之行,更增强了马军的责任感。如今,农村净水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又排上了他的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