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开拓消化病研究

香港中文大学及浸会大学昨天同日举行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揭牌仪式。专程到港主持仪式的国家科技部副部长曹健林寄语港校,为国家科技发展作出贡献。他特别称赞中大有四所重点实验室,为内地极少数高校可比肩。亲自出任中大重点实验室主任的中大校长沈祖尧透露,力争五年后研发出消化病试剂盒和新疗法。本报记者 彩雯


  曹健林和中联办副主任王志民、香港创新科技署署长王荣珍昨天连跑两场,先后应邀主持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和浸大“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揭牌仪式,两间实验室都刚于今年七月经科技部审批通过,至此全港共有十六间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布于港大、中大、科大、城大、理大和浸大。(见附表)


  中大拥四所重点实验室


  是次中大与第四军医大学联合设立的“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旨在带动两地在消化疾病方面的研究及诊治水平,该实验室已经是中大第四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曹健林表示,即使是内地也极少有高校能设立四至五个以上国家重点实验室。两地在生物医学方面均有良好基础,过去以赶超欧美国家为目标,现在需要建立更高更深远的目标,树立新的研究方向,“要让更多人跟?我们做”。


  曹健林指出,国家重点实验室之所以能够有今天的成就,源于其严格的审批及评审机制。“每四到五年对实验室进行新的评估机制,对不能通过评估的实验室实施摘牌,评估结果较好的,科技部再批核1至2千万资金进行设备更新。”


  亲自出任中大“消化疾病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主任的中大校长沈祖尧透露,现时实验会共有逾80位科研人员,包括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蛋白组学等多个基础科研队伍。两地合作自2000年已经开始,至今已经于国际学术期刊合作发表20馀篇学术论文。


  沈校长续称,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将进一步促进两校在基础研究、临床研究、转化医学研究、标本资源及疾病资源方面的研究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国在消化病学研究方面的地位。“实验室设立五年目标,至2017年将研发消化疾病临床防治新策略,建立诊断试剂盒及新的治疗方法。”他笑言,希望五年后仍能通过科技部审批,并获得资金支持。


  浸大实验室研食安


  浸大的“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是首个与中国科学院合作的重点实验室,结合生物科学、环境科学和材料科学三个学科的优势,与环境和食品安全、人类健康和疾病相关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为主要研究对象。主要研究环境多介质中POPs的分析和毒理研究、蛋白质组学及代谢组学分析平台的建立和POPs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研究,以及生物传感及生物成像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人类健康和疾病研究的应用。


  浸大重点实验室主任蔡宗苇表示,实验室获创新科技署500万资金支持,校方也将为其配对500万资金供实验室运作。“学校还投入2000万用于建立佔地300平方呎实验室,同时还将资助800万用于仪器购买。”实验室成立后可针对与人体有关的环境及食品做实体分析,将以往需时3至5天的分析时间缩短为1个小时。实验室还将为本科生设立实习计划,让本科生也有机会参加科学实验。


  昨天参与主持中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的还有,中大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吴开春副主任。参与主持浸大国家重点实验室揭牌仪式,还有中科院院长白春礼、浸大校长陈新滋、副校长(研究及拓展)黄伟国、协理副校长暨理学院院长汤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