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克隆食品走上餐桌

在这场有关克隆动物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中,最重要的是公众如何参与。毕竟,动物克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公众生活



  【《财经》网专稿/记者  李虎军】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将至,各个超市无不是熙熙攘攘,人来人往。如果超市的货架上出现克隆(cloning)猪的排骨或者克隆羊的羊肉片,你和家人做好了将它们摆上餐桌的准备了么?



克隆技术两次重大突破

  这并非无稽之谈。1月15日,在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发布的一份长达968页的报告中,明确表示克隆的牛、猪、山羊和它们的后代所产的肉和奶,均可安全食用。

  舆论普遍认为,这份报告为克隆动物最终进入美国食品市场点亮了绿灯。

  当然,我们之所以能够在今天去考虑克隆动物食品“吃,还是不吃”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受益于过去二十多年中,动物克隆技术经历的两次重大突破。

  第一次突破,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胚胎细胞核移植(embryon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ECNT)。科学家们通过从胚胎细胞中取出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获得了各种克隆动物。

  第二次突破,则开始于1997年。苏格兰科学家威尔姆特(Ian  Wilmut)等人将成年绵羊体细胞的细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母细胞中,从而培育出鼎鼎大名的克隆羊“多利”(Dolly)。

  此后,科学家们的兴趣多集中在这种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  SCNT)方面。我们目前所说的克隆,也通常指SCNT。



早已进入人类食物链

  ECNT之所以逐渐淡出历史舞台,是因为SCNT具有更为明显的应用价值。作为克隆牛研究的先驱之一,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动物科学系杨向中教授和其同事,在2007年1月份出版的《自然·生物技术》杂志上就指出,利用SCNT技术可保留那些产肉和产奶质量高的动物的基因型、提高其后代品质,还可保护濒危物种、开发新型药物等。

  实际上,这篇文章披露,采用ECNT技术获得的克隆动物,早已在事实上进入了人们的食物链。

  1980、1990年代,北美地区共有大约1000多头ECNT克隆牛问世。其中,除一部分牛被用于研究之外,还有一部分牛的肉和奶——相当于超过30万公斤的肉和200万升的奶——则在公众不知情、官方未审批的情况下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如此看来,即使在食品管理制度上较为严格的美国,也出现了漏洞。不过,该文认为,目前尚没有数据显示吃过这些食品以后人类健康会受到影响。此外,克隆技术也不同于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的转基因技术,也不会导致基因组序列发生变化。

  进入21世纪后,随着SCNT技术日渐成熟,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也开始邀请专家评估克隆动物食品的安全性,并先后于2003年和2006年发布过报告草案。

  此次公布的经过修订的正式文本,则进一步明确其观点:尽管克隆动物还存在分娩成功率较低、出生缺陷率较高等问题,但健康的克隆牛、猪、山羊及其后代所产的肉和奶是安全的,也无需专门标识。



争议正在世界上演

  对于其它的克隆动物,如世界上最早克隆成功的绵羊,FDA则表示尚缺乏足够的科学证据,现阶段无法做出判断。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克隆动物进入消费市场持欢迎态度。有关食用安全、标识制度、动物福利乃至贸易影响等方面的争论,正在美国和世界各地上演。

  FDA报告一经公布,美国一家著名的非政府组织消费者联盟(Consumer  Union)随即发表针锋相对的声明。该组织说,他们2007年中期在全美范围内开展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69%的消费者对食用克隆动物的肉和奶表示担心,接近九成的消费者都希望对其做出标识。

  实际上,关于对待“标识”的态度,也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政治话题。美国参议员芭芭拉·米库斯基(Barbara  Mikulski)和众议员罗莎·德劳洛(Rosa  DeLauro)目前正在美国国会发起制定标识法规;而在加州,女议会卡洛·米登(Carole  Migden)提出的标识法规建议,虽然在2007年获得州议会通过,却最终被州长施瓦辛格否决。

  在欧盟,关于克隆动物食品的问题也正吵得不可开交。2007年12月19日,欧盟食品安全局(EFSA)发布了关于克隆动物的科学评估报告草案。在征集各方意见后,EFSA预计于2008年5月形成最终的报告文本。

  草案对克隆牛和克隆猪进行了评估,认为目前的数据显示,这两种克隆动物的肉和奶与传统动物食品一样安全。EFSA的权威似乎预示着,克隆动物距离欧洲家庭的餐桌也已经很近了。

  但欧盟附属的咨询机构“欧洲科学技术伦理小组(EGE)”,则给EFSA泼了一盆冷水。1月16日,由来自欧盟各国的15名专家组成的EGE公布的报告认为,目前尚没有放行克隆动物食品的“令人信服的证据”,并提出了继续进行有关克隆动物食品安全性研究等建议。



如何赢得公众支持

  当然,在这场有关克隆动物食品安全性的争论中,最重要的或许是公众如何参与。毕竟,动物克隆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改善公众生活。即使有充足的科学证据表明克隆动物食品可以走上公众的餐桌,也需要向公众传递未经人为扭曲、未受商业利益左右的科学信息,赢得公众支持。

  实际上,无论FDA,还是EFSA和EGE,都非常强调公众参与。FDA在发布最终评估报告之前,收到了3万份多份评论或建议。EFSA的草案正在继续公开征求公众的意见,EGE则建议欧盟支持和倡导公众辩论。



中国正在追赶世界脚步

  在中国,也有不少科学家和公司投身于克隆动物领域。例如,2007年12月刚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以及中国科学院动物所陈大元研究员等,就正在进行克隆牛的相关研究。

  可以预期的是,中国将在克隆动物的科学研究和商业开发上追赶世界的脚步。那么,在公众参与方面,中国能否做到不留或者留下尽量少的遗憾呢?或许,这也是一个同样需要重视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