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修复长江口生态 小牡蛎扮演了重要角色

鲜嫩可口的小牡蛎,担负了修复“河口”生态的重要角色。中国水产科学研究所东海研究院陈亚瞿教授与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合作,实施以水生底栖生物来改善河口生态系统的构想,产生了生态重建和修复的良好效果,开创了长江口水域生物修复生态的先例。  长江口航道治理工程自1998年1月实施以来,航道、渔业、生态等各方专家一直十分关注长江口的生态问题。专家们发现,底栖生物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是长江河口区内中华鲟、白鲟等水生动物及重要水产生物的优质饵料。但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大型工程建设,使得长江河口区生态环境失去平衡,以至河口生态系统全面退化,河口水域生物数量急剧降低,物种大量减少。

  为避免生物资源进一步被破坏和生态环境的恶化,陈亚瞿教授经反复论证后,与长江口航道建设有限公司合作,从2001年3月21日起,在长江口南支北槽北导堤6号灯塔附近水域放流了300万只牡蛎等底栖生物。附着性极强的牡蛎、蛤等多毛类、甲壳类、贝类底栖生物,适合在长江水域生长繁殖。经过两年多的放养,长江口呈现了良好的生态状况。富营养化的长江口水质,适合底栖生物的生长,放流的牡蛎成长迅速,产下的600多亿只小牡蛎普遍成长良好,贝类、甲壳类等也又肥又壮,既为鱼儿提供了丰富的饵料,还能大量捕食藻类等浮游生物,鱼儿的大量繁殖以及丰富多样的底栖生物,又为中华鲟、白鲟、白鳍豚、胭脂鱼等珍贵生物提供了充足的活性饵料。

  陈亚瞿教授等专家认为,生物修复长江口生态,是成本低、修复状况好的一种开创性的方法。长江口生物修复生态达到了理想预期,对全国河口生态的修复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对于保护生物资源、保护海洋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