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如何向空气污染“宣战”?

按照上海最新出台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到2017年,上海的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2年下降20%以上。
  在27日此间举行的“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第25次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的上述表示,引起与会跨国公司首脑极大关注和浓厚兴趣。这些上海市政府聘请的“洋参谋”纷纷拿出研究成果和建议,表示愿意帮助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城市向环境污染“宣战”。


  进一步限制对汽车的依赖


  在普华永道全球主席丹尼斯·纳利看来,汽车尾气对空气的污染有目共睹,而上海现行的车牌拍卖制度,并没有完全解决汽车消费需求快速增长带来的问题。这个做法非但没有遏制住需求,还形成了一个突出的负面效应,即等于公开宣称,如果有钱,就可以买到车。

  “对于社会凝聚力来说,传播这样的讯息没有益处。”丹尼斯·纳利说。

  面对快速增长的汽车保有量,是否应加快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丹尼斯·纳利同样认为不可取。因为高速路会对城市产生双重伤害:不仅会增加汽车的使用以及碳排放,而且会破坏城市原有的结构,要拆除一些很有历史的老建筑。双重伤害中,后一种情况更糟,因为历史和社会方面的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丹尼斯·纳利建议,减轻汽车过快增长造成的环境污染,最好的解决办法是进一步压缩私家车的使用,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而要限制对汽车的依赖,对相关消费者可考虑大幅增加收费,推出高昂的交通拥堵费,限制或者至少重新考虑未来的高速路建设规划。同时,作为拍卖车牌的补充,上海需要适时推出限购和摇号的方法,就像北京现在推行的那样。

  一些“洋参谋”认为,汽车尾气排放可能导致比工业排放更严重的健康后果,因为其离普通人群更近。美国国际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罗伯特·本莫希建议,在向汽车拥有者征收拥堵费的同时,激励措施的引入必不可少,例如通过收费措施鼓励人们减少开车,更多选择公共交通出行,进而倡导更为环保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