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大气污染协治机制最快下月启动

继京津冀之后,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启动进入倒计时。

  12月初的雾霾唤起了上海市民对世博会蓝天白云的集体记忆。

  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上海市与江苏、浙江两省实施了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共同落实重点行业、机动车污染排放污染控制措施,全面实施秸秆禁烧工作,并实现了重点污染源排放和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共享。世博会期间,上海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历年同期最高水平。

  然而,世博会之后,诸多措施没有得到坚持,联防联控工作也无实质性进展,区域大气污染出现反弹。

  雾霾来袭,跨界合作迫在眉睫。“想呼吸新鲜空气,难道要等到明年8月青奥会开幕?”南京市民感叹。

  12月9日,上海市环保局局长张全表示,上海正在会同江苏、浙江及有关部委筹建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同时,环保部将在上海设立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警中心。

  此外,早报记者从相关省市的环保部门了解到,最快在明年1月上旬,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将正式启动。

  停滞的世博经验

  “世博会蓝天白云多,首先是季节的问题,和冬季雾霾没有可比性。会期所处的180多天空气质量相对会比较好,大家不要有错觉。”上海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副处长周军直言,当然,对于联防联控的积极效果,他也是深有感触。

  上海世博会空气质量保障联防联控行动划定了以世博园区为核心、半径300公里的重点防控区域,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

  “在这个圈子里的江浙沪相关企业,需根据要求同步进行整治。比如电厂,要提前完成脱硫。”周军介绍,世博会期间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除了涉及世博会召开前的环境整治,还包括世博会召开时信息共享和机动车排放、秸秆燃烧等的监管,以及对污染天气的应急措施等工作。

  在机动车排放方面,对排黑烟车进行查处让周军印象深刻。周军称,对于尾气排放超标的外地黑烟车,上海交警并不能对其进行执法,而在世博会期间江浙沪建立了信息沟通机制,上海相关部门在进城道口定期监测冒黑烟的车辆。“比如杭州带着游客参观世博会的车辆,不可能把车扣了,但是可以把车牌号码记下来反馈给浙江环保厅,由它在省内解决这个问题。通过逐级下分,一直查到这辆车,落实整改。”

  世博会期间还对秸秆燃烧采取了卫星定位的方法。环保部每天发卫星图片,将防控区域内的秸秆焚烧情况通告两省一市,督促整改。“可以具体定位到哪个村、哪块田。”周军称。

  在世博会召开前两天曾出现过让周军很揪心的问题。周军介绍,当年4月29日、30日,空气质量不好,上海采取了应急方案,电厂用低硫煤替代平时的燃料,道路加强保洁,工地也采取防尘措施。“我们把应急的需求通告江浙相关机构,他们会根据方案启动各自的应急措施。幸好5月1日开幕当天的空气质量是良。”

  为了有效防治污染,全面的监测和准确的预警必不可少。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刘娟是世博长三角控制质量共享、协商机制的最初牵头人。

  “刚开始想建立平台比较吃力,一直到2010年2月8日把环保部监测司一个副司长请过来,再叫上江、浙的‘兄弟姐妹’坐在一起才定下方案。”刘娟回忆,当时定下来的联动时间是世博会开幕前的4月下旬到结束后半个月。

  在这个联动平台上,江浙9个城市的环保部门都能直接看到所有监测站的实时信息。刘娟告诉早报记者,“网上向公众公布的数据是一个小时一次,我们获取的信息可能是五分钟一次,此外我们能看到所有公开的监测站点,通过大量的数据就能看出变化趋势,通过气象信息就能做出污染预测。”

  但是这个平台到当年11月15日就停用了,刘娟认为这主要还是行政分割所致。世博会后搁浅的还包括前述的黑烟车检查和秸秆焚烧卫星定位。

  长三角将建大气预警中心

  《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指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张,区域内城市连片发展,城市间大气污染相互影响明显,相邻城市间污染传输影响突出。

  在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区域,部分城市二氧化硫浓度受外来源的贡献率达30%至40%,氮氧化物为12%至20%,可吸入颗粒物为16%至26%;区域内城市大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同步性,重污染天气一般在一天内先后出现。

  “北京的车,天津的油,河北的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通过对今年1月北京大霾的研究认为,除本地汽车尾气之外对北京霾污染的形成有直接重大影响的,还有天津的工业排放和河北的燃煤排放。

  在12月上旬的这场雾霾中,空气质量长期名列全国前茅的浙江舟山也拉起了警报,没有重污染源的舟山群岛空气质量指数监测也达到了三百多。

  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分别给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空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试水的机会。对于上海世博会期间江浙沪的协作,周军半开玩笑地说,“大道理不说,作为‘邻居’这种事情也应该帮着做,大家都会有求于人,而最终的环境改善对谁都有好处。”

  南京市环保局污染防治处处长郭健告诉早报记者,当前,南京正着眼于明年青奥会,与周边城市实施区域性联防联控。去年2月,南京与周边7市签订了区域大气环境保障合作协议,主要针对2013年亚青会和2014年青奥会。协议适用时间持续到2014年12月。

  今年8月16日,亚青会开幕,南京环保部门当时采取了多项环保保障措施。8月的南京,空气“零污染”,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高温和负高压的有利气象条件,但与往年8月相比,该市空气质量也有显著提升。不过,随着亚青会结束,工地重新开始施工,9月份南京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迅速降至江苏省倒数第一。

  这样鲜明的对比也让南京市民感叹,“想呼吸新鲜空气,难道要等到明年8月青奥会开幕?”郭健也坦言,针对重大活动的联防联控措施多为临时性,活动结束后往往随之终止。

  对于三年前“世博经验”没能延续,周军认为原因是当时没有能够建立常态的联防联控机制,世博会的保障也只是临时的,没有法规上的支持。

  周军同时表示,不能说区域联防联控在世博之后就完全没有了,从规划层面讲,现在区域的规划明确长三角五年的目标是什么,都有明确的要求,比原来更细、更宽了。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大型活动中的大气联防联控,在短时间内遏制大气污染问题的同时,也为联防联控的政策和管理构架奠定了基础。

  2010年5月,环境保护部等九部委共同制定了《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的指导意见》,指出 “解决区域大气污染问题,必须尽早采取区域联防联控措施”,并提出 “到2015年,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

  2012年12月,《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发布,提出了包括“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监管机制”、“环境影响评价会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预警应急机制”等在内的一个系列、五项新机制,为推动各省、市、区迅速有效地开展 “联动”提供了政策保障。

  长期以来顶层设计的缺失让空气质量联防联控囿于战役式的运动,而这些规划预示着这样的临时措施将被长效机制取代。

  今年9月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或许意味着区域空气质量联防联控进入了全新的2.0时代。

  这项被认为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为严格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明确,建立京津冀、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由区域内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参加,协调解决区域突出环境问题,组织实施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国务院与各省(区、市)人民政府签订大气污染防治目标责任书,将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地方人民政府和企业。每年初对各省(区、市)上年度治理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未通过年度考核的,由环保部门会同组织部门、监察机关等部门约谈省级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有关负责人,提出整改意见,予以督促。

  计划还要求,到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区域要完成区域、省、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刘娟告诉早报记者,目前,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预警中心正在筹备中。这个即将落户上海的预警中心将更大范围内共享大气污染源、空气质量监测、气象信息,提高预报预警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