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映秋简介

梁映秋(1933— ) 女。浙江吴兴(今属湖州)人。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物理化学专业博士生导师。195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分配至吉林大学化学系工作,担任物理化学基础课实验组长。1957年唐敖庆教授在国内创建第一个高分子物理化学专业,梁映秋师从钱保 功(兼职)教授担负建立高分子物理化学实验室。1964年唐敖庆教授在吉林大学组织筹建物质结构研究基地,梁映秋参加建立分子光谱实验室(后来发展成为国家教委开放分子光谱与分子结构实验室)。后调至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曾任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结构化学研究室主任、国家教委开放分子光谱和分子结构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谱专业委员会委员、《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编委等职。

梁映秋长期从事实验室建设工作,曾讲授高分子物理化学、分子振动光谱等课程。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以实验为基础,辅以近似理论计算。1985年以来,她的研究小组应用光谱学方法探测膜模拟体的功能过程及分子机制,学术思想新颖,研究难度较大,具有开拓性质。与此同时还协助唐敖庆教授指导博士研究生。“七五”期间完成了唐有祺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项目“结构化学基础研究”子项目。1980年以来,发表学术论文73篇,编著了《分子振动和振动光谱》一书。

曾任《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编委。研究功能和生物相关的二维有序分子膜的组装、结构和性能。提出无刚性片断单链两亲分子的亲水头基,通过氢键、离子键、配位键的相互作用,诱导疏水尾链平行聚集形成双分子膜的新机制。成膜分子结构的巧妙设计,新机制可从水相推广到有机相,形成双头基、金属配位、共轭聚合物、配位聚合单分子膜和有机凝胶(反双分子膜),展现了分子组装可在任何介质中进行的前景;首先成功地应用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和原位界面红外反射吸收(IRRAS)技术,探讨气/水界面核脂单层亲水核碱头基与亚相互补碱基的专一性识别和长链-L-丙氨酸单分子膜的手性识别效应。给出了界面核酸碱基配对的微观相互作用及识别过程的键合方式(A=T,G≡C)和氨基酸同手性识别结构,并为DNA在室温条件下研究其光化学反应成为可能。发表论文200余篇,编著《分子振动和振动光谱》,获2004年度教育部提名国家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