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世刚 简介

孙世刚,男, 1954年7月出生。理学学士(厦门大学,1982年)、法国国家博士(巴黎居里大学,1986年)、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厦门大学副校长。国际电化学会会士(ISE Fellow),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 (FRSC),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电化学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纳米科技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分析化学(J. Electroanal. Chem.),功能材料快报(Functional Material Letters),国内《物理化学学报》、《电化学》等学术期刊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两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届“国氏”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等多项奖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 “8.5”、“9.5”重点项目,199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课题,和国家“973”计划子项目。迄今已培养了5名博士后,13名博士,24名硕士和多名物理化学本科学士。

主要研究方向:电催化、表面电化学,谱学电化学、纳米材料电化学,电有机合成和电化学能源, 侧重固/液界面环境中原子分辨上的表面结构与性能和分子水平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

主要科研成果:已在Science,Angew.Chem.Int.Ed.,J.Phys.Chem., J.Chem.Phys., Langmuir, Electrochim.Acta, J.Electroanal.Chem., J.Power Sources,《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280余篇研究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7项。

多年来他都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爱岗敬业、学风正派,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出了显著成绩:长期主讲化学本科主干核心课程物理化学,为研究生开设选修课。完成和主持 “八五”和“九五”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995年度)、“十五”“973”计划子项目和 “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计划的重点课题等重要科学研究项目,是国家首批创新研究群体(固体表面物理化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 在表面电化学与电催化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在国际和国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10篇(SCI收录130篇,EI收录 85篇,CSCD收录95篇,据不完全统计被引用1500余次),申请6项国家发明专利(两项获授权)。担任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化学会理事,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物理化学学报》和《电化学》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等学术职务,为我国有关学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先后于1993年6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10月,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4年12月,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奖二等奖;并被国家计委、财政部、科委联合表彰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先进工作者”,获“金牛奖”;同年12月还荣获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颁发的“中国博士后首届‘国氏’奖”;1997年3月获国家教育委员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同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专家;1998年8月,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 1999年6月,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2001年12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2年12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在多次应邀赴加拿大、法国、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大学和科研机构讲学和科研合作中,孙世刚副校长都因学术道德良好,遵守外事纪律赢得国际同行的尊敬。他多次被邀请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和分会报告,并担任大会主席或组委会成员,还多次应邀为国际和国内科学出版社的科学著作撰写专章,以及主编专著。他从1999年起被国际学术期刊J. Electroanal. Chem.聘为编委(该刊物创刊40多年聘任的首位中国学者),2005初担任国际电化学会(ISE)物理电化学分会副主席(目前ISE及其分会领导中唯一中国专家)。

孙世刚, 男, 1954年7月出生。1982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77级), 1986年9月获法国巴黎居里大学(巴黎第六大学)授予的国家博士学位, 1986年10月至1987年10月在法国科学院界面电化学研究所做博士后, 87年10月回国到厦门大学工作。现为厦门大学化学系教授、固体表面物理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博士生导师。现任厦门大学副校长。担任国际电化学会(ISE)物理电化学分会副主席,英国皇家化学会高级会员(FRSC),中国化学会理事,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实验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物理学会表面与界面物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电分析化学(J. Electroanal. Chem.),国内《物理化学学报》、《电化学》等学术期刊编委,《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副主编。

先后主持和完成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面上项目基金、“8.5”、“9.5”重点项目基金和教育部优秀年轻教师基金等多项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获得1995年度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目前主持国家“纳米科技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的重点课题和国家“973”计划子项目等重要科研项目。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电化学、电化学催化、光谱电化学、有机电化学和能源电化学, 侧重固/液界面环境中原子分辨上的表面结构与性能和分子水平上的电化学反应机理和反应动力学研究。已在Angew.Chim.Int.Ed., Chem.Commun., J.Phys.Chem.B, Langmuir, J.Electroanal.Chem., Electrochim.Acta, J.Power Source, 《中国科学》,《科学通报》,《高等学校化学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化学学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240篇研究论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5项。在国际和全国学术大会上交流了300余篇论文,并多次应邀担任国际和全国学术大会的组织委员会或学术委员会成员。近5年应邀在国际和全国学术会议、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作邀请报告30 多次。应邀为Marcel Dekker, Wiley & VCH, 《科学出版社》等中外科学出版社的著作撰写专章8章,应Elsevier科学出版社邀请主编“In-situ Spectroscopic Studies of Adsorption at the Electrode and Electrocatalysis”专著。迄今已培养3名博士后,8名博士,20名硕士和多名物理化学本科学士。

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两次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获中国光华科技基金二等奖,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首届“国氏”奖, 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金牛奖等多项奖项。被评为福建省优秀教师和优秀专家,全国百名优秀博士后,国家级教学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