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转帖】【分享帖】制药技术精华帖汇总(五)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转帖】【分享帖】制药技术精华帖汇总(五)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1
 

药品制备工艺研究和工艺验证的再次认识



一、工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直以来,在药品注册和审评中,无论是研发还是监管,对药品质量标准的评价较为关注。在技术审评报告中,对质量标准的评价也是审评的重要部分,申报单位也充分认识到质量研究的重要性。此外,相关质量研究指导原则的建立和不断推行,也使研发者把质量研究作为药品申请注册最重要的部分详加研究。现在,我们对药品质量是生产出来而不是检验出来的这一观点有了清晰的认识,生产过程的全面控制以及关键工艺参数直接影响着药品的质量。基于这种认识,在药学的技术评价中,需要将处方筛选、制备工艺研究和验证的评价作为重要评价内容体现在审评报告中。
制备工艺研究就是对工艺参数的研究和优化,确定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艺参数,通过确定工艺的耐用性研究,建立生产工艺操作范围,进而确定质量标准控制项目,并最终通过工艺的验证体现不同批次产品质量的重现性。工艺研究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在产品的制备条件和参数的控制下,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所以制备工艺研究对产品的质量关系重大。

本文就生产工艺研究所涉及的内容进行梳理,通过参考美国FDA对仿制药制备工艺的技术资料的具体要求,探讨工艺中可能的影响因素,初步探索工艺研究和验证的基本内涵。此认识仅为个人观点,其内容是否全面,观点是否正确,仍需要与中心同仁共同探讨。
二、工艺研究的基本思路
工艺研究通过工艺参数的优化研究,确定达到产品质量要求的生产参数范围。也就是说,在参数范围内的生产,产品的质量的均一性和重现性一般能得到较好的保证,这为生产工艺的实施(操作)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同时在产品的注册申报资料中对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和关键参数也能进行充分的验证。其研究可分为两阶段实施。首先在样品的小试阶段,通过对工艺参数的评价,对处方的合理性进行验证,确定影响药品质量的关键参数。其次通过中试样品或生产样品的生产,确定工艺的耐用性,为生产工艺建立操作范围,并通过过程控制得到符合质量要求的产品。在建立以上研究参数后,最后对工艺进行验证。
1、小试规模样品的工艺研究和优化
小试规模样品的工艺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确认最佳处方组成;对关键参数的评价以及关键工艺参数的确认。
确认最佳处方的组成
在处方筛选和优化过程中,通过药物与辅料相容性的研究以及处方的优化,基本得到有试验数据支持的处方组成。但由于在处方筛选中使用的设备以及条件不一定适合生产,所以这种处方组成是否能在制备过程中制得符合要求的样品,需要在小试生产中得到确认。例如,在小试样品的生产中,如果颗粒的流动性存在问题,导致在灌装胶囊或压片时样品的片重或含量均匀性存在不足,则需要根据具体的工艺和设备,可以通过添加润滑剂或助流剂,改善颗粒的流动性等,对处方进行调整,进而确定最佳的处方组成。
工艺参数的评价
一般情况,对于口服固体制剂的生产,一般包括物料的粉碎、物料的混合、湿颗粒的制备、湿颗粒的干燥、整粒、颗粒与润滑剂/助流剂的混合、压片、包衣,最后是包装。如果将每一步骤作为生产单元,则应该对每一生产单元的参数进行评价,以保证下一道工序质量。例如,对于小剂量规格的药品,其粉碎工艺、粉碎粒度以及与辅料的混合工艺对于产品的含量均匀性影响较大,所以在此阶段的工艺评价中,需要对原料药和辅料粉碎方法、粉碎时间以及主辅料的粉碎粒度、混合时间等进行研究,重点考察混合的均匀性。又如,在片剂包衣工艺中,片芯的预热温度、预热时间,泵的型号,喷枪数量,喷枪的分布,喷射速度,喷枪孔径,喷枪与包衣锅的角度,喷枪与片芯的距离等均影响片剂的包衣,在此阶段需要对这些参数对产品质量的影响进行研究和评价。
关键参数的确定
通过对每一步骤生产单元工艺参数的研究和确认,选择和确定对产品质量影响最大的一些参数作为制备过程中必须监控的参数,即得到所谓的关键工艺参数。也就是说,通过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在规范的生产流程中,产品的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如对于胶囊剂的生产,若采用高速制粒后灌装,则主辅料的粉碎时间、混合时间、粘合剂加入方式、粘合剂加入量、制粒温度等均可视为工艺的关键参数。
通过小试样品工艺研究、优化以及工艺参数的评估,确定生产规模的处方组成,并为生产规模产品的制备提供相关工艺参数范围。
2、中试规模以及生产规模工艺的确认和工艺验证
在完成小试样品工艺优化后,通过中试放大或生产规模的工艺,主要对工艺参数建立操作范围、确定工艺的耐用性以及确定足够的过程控制点等,为产品的生产奠定基础。
众所周知,对某一关键参数的控制不是控制该参数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在一定范围内对这一关键工艺参数的控制,例如,对压片力的控制在3-5kg范围之间,均能有效保证片剂在规定的时间崩解或溶出。中试规模样品的工艺研究的重点之一就是在GMP 车间内,对生产设备以及制备工艺的关键参数进行确定,结合小试样品工艺研究数据,通过放大的设备对生产工艺进行重现性试验,确定工艺参数范围,为生产规模样品的生产提供试验数据,并通过此研究,确定生产工艺的基本流程。
工艺耐用性,就是在关键参数控制范围内,均能较好重新生产,有效保证批间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工艺的耐用性研究又进一步验证工艺的可行性。
过程控制点一般包含关键工艺参数、制剂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控制。工艺参数可以保证产品在此工艺条件下具有较好的工艺重现性,而制剂中间体的质量控制就是在工艺参数控制的条件下,对制剂中间体的质量进行定量的控制,以此保证终产品的质量。例如,在遇水分不稳定药物的片剂或胶囊剂生产过程中,在原辅料的粉碎设备、粉碎时间以及混合设备、混合时间等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原辅料的混合均匀性以及混合后中间体的水分控制也是作为过程控制点需要对每批样品进行定量检查的。制备过程中的环境控制参数主要是片剂生产中的环境温度、湿度、洁净度的要求,注射剂生产过程中洁净度、无菌环境、温度等控制。保证片剂/胶囊或注射剂微生物限度或无菌保障水平符合要求。环境控制参数有时对于制剂的生产非常重要。
通过中试或生产规模的工艺研究,确定关键参数范围、工艺的耐用性以及规定过程控制点后,通过样品的生产检验以及对上述参数的数据评估,最终确定生产工艺。
三、工艺验证
确定生产工艺后,需要对确定后的工艺进行工艺验证。工艺验证是在符合GMP车间内,按照中试规模或生产规模,对工艺的关键参数、工艺的耐用性以及过程控制点全面地检验,通过样品生产的过程控制和样品的质量检验,全面评价工艺是否具有较好的重现性以及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1、工艺验证的规模和批次
工艺验证的规模应该是中试以上或生产规模,按照既往国际多中心临床研究品种的技术资料,中试规模一般是生产规模的1/3-1/5,例如,对于处在II期临床研究的样品,临床研究样品的生产规模在50-70万片时,其中试规模样品量一般在20万片左右。但对于我国具体国情,这种要求可能难以达到。
工艺验证的批次一般要求按照工艺研究的研究结果至少连续生产三批符合质量要求的样品。
2、工艺验证中的过程控制和关键工艺参数的确认
经过工艺验证和数据的积累,确定生产过程关键控制参数以及过程控制点,并建立生产过程的SOP,至此制备工艺研究以及工艺的验证基本完成。
四、小结
工艺研究和工艺验证是药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同样也是药学评价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工艺及其验证的评价,改变了以往药学审评中“重质量评价,而轻工艺”的病诟,将药学评价重点“前置”。将工艺评价和质量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过程控制的思路。
以上思考仅是对文献的归纳和总结,其中也是审评经验的积累。内容和观点未免有所不全或偏颇,希望通过与中心同仁以及业内人士的共同交流讨论,对此做出明晰的认识。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2
 

隧道烘箱及干热烤箱除内毒素效果验证方法



1.  概述:

干热可用于能耐受较高温度,却不宜被蒸汽穿透,同时干热灭菌也是制药工业生产流程的包装材料及试验器材用于除热原的方法。

干热灭菌设备是隧道式和干热恒温箱的灭菌除热原系统。隧道式灭菌除热原系统主要由加热器、高效过滤器、缓冲板、风阀气流调节器、风机、传送带、运行连锁控制系统、温度控制器及记录仪等7大部分组成。干热恒温箱主要由加热器、风阀气流调节器、风机、温度控制器及隔板等5部分组成。

2.  验证目的:

为了确认隧道式烘箱和干热恒温箱腔内不同位置的热分布情况,确认预定的灭菌、除热原程序能否达到预先设计要求。特制订本验证方案,拟对该设备的除内毒素效果进行验证。

3.  验证范围:

本验证方案适用于隧道式烘箱和干热恒温箱除内毒素的验证。

4.  验证内容:

4.1空载热分布测试:

检查灭菌腔内的热分布情况,调查灭菌腔内不同位置的偏差状况,确定可能存在的冷点。

测试程序:

选择10个热电阻或热电偶作温度探头,编号后固定在输送带上的不同位置(一般10-15cm设一个温度探头)。

电偶焊接的尖端不能与输送带表面接触。记录探头位置。温度探头分布图见下图。

设备按实际生产运行条件操作,记录腔内温度变化。空载热分布测试应至少进行3次重复性试验以证明热分布的重现性,若在试验过程中发现温度分布不符合设定要求,则应调整温度调节器进风、回风及循环风档板,改善空气流动状态等。



图. 空载热分布温度探头分布图。

 

评价标准:设备在空载状态下热分布应均匀,腔室内各点的温度值与设定值之间的偏差不得超过±5℃。

4.2装载热穿透试验:

进行装载热穿透试验的目的是在热分布试验的基础上,确定装载中的最冷点,并确认该点在灭菌设定时间内能够获得充分的灭菌保证值。

装载确定:满载或日常工作状态下。

装载类型:按实际情况填写

灭菌程序:350℃×6min

温度探头安装:温度探头应安装于待灭菌的物品中间部位,并使其与物品表面接触。

插有温度探头的产品应放在下列位置:

——经热分布测试确定的冷点位置;(至少放2个温度探头)

——经热分布测试确定的高温点位置;

——温度记录探头附近;

试验运行3次。

评价标准:隧道烘箱内的各点能够达到FT﹥350℃、FH﹥6min的要求范围。

4.3细菌内毒素挑战性试验:

试验在最大装载条件下进行,且保证有足够数量的细菌内毒素标准活性物放置在该装载的最冷点。通过本试验可以验证干热灭菌过程应达到的除热原效果,除热原的温度和时间严格按设定工作程序条件为基础,证明干热灭菌除热原的有效性。

检验方法:按中国药典《细菌内毒素检查法》规定操作。

生物指示剂:大肠杆菌内毒素。

评价标准:在设定的温度和时间内细菌内毒素生物活性下降数应大于3个lg的灭活率。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3
 

附:验证方法

一、        试剂盒组成:

验证用细菌内毒素指示剂(1000-4000EU/支)、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鲎试剂等和阳性对照用细菌内毒素工作标准品(2-10EU/支)。

二、        验证操作规程:

1、  任取一支细菌内毒素指示剂用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1ml溶解,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15分钟,然后稀释P/2λ、P/λ、2P/λ和4P/λ倍(注:P为内毒素标示值,λ为鲎试剂标示灵敏度。)验证其效价。当测定值在标示值的50%-200%内,按标示值使用。

例如:选用鲎试剂(0.125EU/ml)来验证内毒素指示剂(标示值4000EU/支)的活性单位。将内毒素指示剂稀释16000、32000、64000和128000倍,如果反应终点浓度为32000倍,则内毒素测定值:

Pc=稀释倍数×鲎试剂灵敏度

=32000×0.125

=4000EU/支。

2、  首先用酒精棉球将内毒素指示剂消毒,然后沿安瓿的易折点开启内毒素指示剂,并将其固定在隧道烘箱或干热烤箱的冷点位置,设备按实际生产运行条件下操作,操作完毕取出内毒素指示剂,放置10-15分钟冷却至常温备用。

3、  将上述内毒素指示剂用1ml的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溶解,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15分钟,将该溶液稀释n倍(n=内毒素指示剂标示单位/1000·λ),每稀释一步均应在旋涡混合器上混匀30秒钟。

例如:选用内毒素指示剂(4000EU/支)和鲎试剂(0.125EU/ml)验证干热除内毒素效果试验时。

按标准规定内毒素活性应降低3个数量级,即内毒素指示剂实测活性单位应低于4EU/支。该溶液的稀释倍数:n=4000/1000×0.125=32倍。

4、  另取细菌内毒素阳性对照品按操作规程制成2λ(λ为鲎试剂的标示灵敏度)的标准溶液做阳性对照。

5、  阳性对照:(做2管)

分别取0.1ml浓度为2λ的内毒素稀释液加入2支已经复溶好的鲎试剂管内或原0.1mlTAL安瓿内即可。做阳性对照的目的是为了验证鲎试剂标示灵敏度的准确性和内毒素指示剂的生物活性。

6、  供试品溶液:(做2管)

分别取0.1ml已经制备好的n倍稀释液加入2支已经复溶好的鲎试剂管内或原0.1mlTAL安瓿内即可。供试品溶液的结果用于直接判断隧道烘箱或干热烤箱干热灭菌除热原的有效性。

7、  阴性对照:(做2管)

分别取0.1ml细菌内毒素检查用水加入2支已经复溶好的鲎试剂管内或原0.1mlTAL安瓿内即可。阴性对照的目的是为了判断操作过程有无外源性污染。

8、  操作规程参考中国药典附录《细菌内毒素检查法》。

三、结果判断:

保温60分钟±2分钟后观察结果。若阴性对照溶液的平行管均为阴性,阳性对照溶液的平行管均为阳性,试验有效。

若供试品溶液的两个平行管都为阴性,判为符合规定;若供试品溶液的两个平行管均为阳性,判供试品不符合规定。若供试品溶液的两个平行管中的一管为阳性另一管为阴性,需进行复试。复试时,供试品溶液需做4支平行管,若所有平行管均为阴性,判符合规定;否则不符合规定。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4
 

在线总有机碳分析应用于清洁验证的可行性研究



20世纪90年代,总有机碳TOC检测方法作为纯化水和注射用水水质的法定检测方法先后被美国药典和欧洲药典采用。我国在2005年版《中国药典》也引入了TOC检测方法,表明TOC检测方法在水质鉴定过程中是非常优良的鉴定方法。

1  问题的提出

清洁在GMP管理中是极其重要的工作,药品生产企业在对环境与厂房、设施与设备、装置与仪器、容器与器具的清洁必须要有经过验证和符合要求的标准操作规程,那么如何进行清洁验证就成为清洁标准操作规程制订的重要工作之一。由于当今制药设备的不断更新换代,程控化自动化设备的大量应用,设备的自动清洗和在线清洗装备与技术也被越来越广泛使用,这就需要更加精密的方法对这些清洗过程进行确认或验证,由于TOC检测方法具有其独有的优越性,将TOC分析技术应用于清洁验证管理中,不仅可实现过程分析技术,降低风险节约成本,同时能最大程度地确保清洁效果,防止药品污染。

2  在线TOC分析方法验证

对在线TOC分析作为清洁验证的方法进行验证,首先要对TOC分析仪适用性进行考查,然后对线性、擦拭回收率、检出限和定量限等指标进行考核,证明TOC分析方法的有效性。
2.1 分析仪器适用性考查
实验中用到两种分析仪,两者都配有膜电导传感器。脱机分析仪使用的方法是以紫外和过硫酸钾氧化法为基础,而在线分析仪只用紫外线氧化。使用1,4苯醌和蔗糖的标准,采用USP系统的适用性试验来确定反应有效性,确保在线和离线分析仪的可靠性和可比性。
2.2  线性
首先通过实验证明两个分析仪的适用性可以接受,进而使用脱机分析仪对具有代表性物质的牛血清白蛋白(BSA)进行分析,用来评估和量化以表面擦拭采样方法取得的总有机碳数值的系统误差和实验误差。溶解牛血清白蛋白(BSA)10%,分别准备500、1 000、5 000、7 500、10 000 ppb的TOC的目标浓度。对这些溶液进行分析,确保BSA的总碳响应曲线呈线性,并且和经验特征样本的碳含量符合,建立TOC与牛血清白蛋白的浓度关系。样本分析产生的响应曲线如图1所示。通过数据点描绘出线性回归线,趋势线显示了线性的关系。回归直线的相关系数(R2=0.999 8)表明,回归直线拟合数据,是一个合理的模型。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5-3-14 15:53
384096.jpg (12.16 KB)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5
 
2.3  擦拭回收率
通过将已知浓度的BSA涂抹在不锈钢片上的方法确定BSA表面拭子回收特性。目标有机碳负荷在表1中由样本编号显示。为计算个体差异,采用3个技术员独立执行拭子采样方法进行研究。擦拭取样回收评价通过比较做出,即将(不锈钢)片中回收的碳总量与阳性对照标本中总碳量做比较。表1总结了试验结果,在图2和图3中以图形显示。
每个技术人员所得的相关系数(R2)>0.99保证当考虑了个体差异时仍使回归情况满足线性模型。每个技术人员对抽样方法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如表1所示,范围分别为122~195 ppb及371~589 ppb总碳量。每个回收曲线斜率也具有代表性,对于所有表面擦拭回收情况都超过了指示范围,平均而言,每个技术人员,在测试的范围内可以回收剩余在过程中内表面>80%的牛血清白蛋白BSA残留物。
表1  表面擦拭回收结果

TOC回收量/ppb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5-3-14 15:53
384086.jpg (33.74 KB)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6
 
TOC阳性对照品/ppb

                      图2 单个技术人员擦拭回收结果

图2中每一行的斜率显示通过每个技术员负载的残留物总回收。此外,每个人回收结果相对标准差被用来作为主要统计点来评估结果的精度和每个技术人员数据的可靠性。通过回顾离散相对标准偏差数和每个技术人员的R2值,发现有些变化是预料之中并且是明显的。将技术人员所有数据套入可以建立一个模式,包含固有的系统误差以及个体差异。为了证实这一假说,对设置的三个数据进行测试,结果证实所有为技术人员设置的样本产生数据可以使用,因为他们在统计上满足同样高概率抽样方法的要求。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5-3-14 15:54
384026.jpg (14.97 KB)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7
 
2.4 检出限和定量限
对检出限和定量限进行评估,可以使用两种方法。
一是运用下面公式:
式中  s——标准曲线的标准差;
m——回归直线的斜率。
s可以从多种途径被决定:回归线标准差,线纵坐标Y的标准差和一定数量的空白反应标准差。
对所有的技术人员的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图3以 0.986的相关系数显示了大约90%的整体回收,得出总体检出限为160和定量限为486 ppbTOC。

TOC回收量/ppb
TOC目标值/ppb
图3  TOC表面特性擦拭采样方法(BSA整体擦拭恢复)
同时采取另一种方法估计检测限,通过计算擦拭10个清洁的不锈钢片的棉签所含的平均结果。这种方法需要通过水、试管、棉签及其他随机试验进行。通过测试,10个清洁不锈钢片棉签中所含TOC平均是161,标准差为9.3%。因此,由两种方法检测的最小检出量几乎是一样的。以擦拭最低检出量的TOC作为清洁结果的限度,对过量的擦拭检出量值进行评估,以确定是否是实验失败的根源。
2.5  系统适宜性要求
实施TOC作为在线过程分析技术,要求该分析技术和方法对应用程序具有适用性。首先对安装在GMP生产设备上的在线总有机碳TOC分析仪进行风险分析来确保安装本身不会对生产过程和药品产生负面影响,在此过程中,安装的位置、物理性质及在线TOC分析仪与清洁系统管道连接的自动化程度都是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因为这些因素会影响到实验测量的准确性和重现性。安装完毕后,要将在线监测结果和现有的常规测试方法结果相比较,来证明TOC分析法的效力和适用性。在此基础上,将TOC分析法用于检测清洁后在最后冲淋水中的工艺和产品残留进行清洁验证。

3  在线TOC用于清洁方法验证的实证研究

3.1  研究思路
TOC方法是通过检测水中有机碳含量来推算水中杂质的含量,以判别水质是否达到纯净级别的要求。在清洁验证中,通过擦拭取样或最终淋洗水取样,检测水中的有机碳含量,从而验证某种清洁程序是否使污染物残留量降到标准值以下,即清洁方法是否有效。在对分析方法验证的基础上,通过对3种不同设计的底部安装搅拌器的反应釜进行清洁验证,采取3种清洁采样方法,即棉签擦拭人工直接采样,通过冲淋水间接采样离线分析以及冲淋水采样在线TOC分析清洁验证,通过实验数据对清洗过程进行评估,探讨在线总有机碳TOC分析技术的优越性。
3.2  TOC分析仪的选择
基于仪器的性质和CIP特质来选择合适的TOC分析仪,确保在线清洁CIP的工艺条件下不干扰分析结果。由于企业很少有机会定制在线TOC分析仪功能,因此要选择有适当的氧化和传感器设备的分析仪满足具体的CIP操作需求。将CIP特质与合适的氧化和传感器设备组合匹配起来才能产生强大的在线分析仪的应用功能,实现清洁过程中操作和验证工作的最小化。在线分析仪产生的结果可能会被离子、样品压力或温度的变化引起的干扰所混淆,防止这一干扰的方法是通过测量无机碳(IC)或总碳(TC)氧化成二氧化碳得来的电导率结果,能完全有效地消除干扰源。
由于在线总碳量TOC分析仪要直接检测在线清洁回路管道的样本,因此要关注样品的压力和温度参数。要确保在回路管道里有足够压力满足所要求的样品浓度同时能防止分析仪受到的压力超出制造商的建议。在运行过程中必须密切注意分析仪的配置、尺寸规格和自动取样阀安置位置及从CIP系统返回的管道里的样本线连接。特别当分析方法是电导的情况下,温度波动是选择分析仪的另一个重要关注点。因为电导率是依赖温度的测量方法,仪器制造商以不同的方式提供技术支持。样本流温度变化可通过温度补偿电导率传感器,或用样品仪测量原始电导数据,在测量过程中要考虑通过环境损耗或积极的热交换产生的温度平衡。
3.3  研究设计
图4为用来比较3个不同设计的搅拌器的清洁性的在线清洁测试系统。该在线清洁测试系统组成包括供水水箱、热交换器、自动阀、变频调速(变频)控制的泵和1 000 L容器,容器内装有用于测试的搅拌浆叶。通过PID控制器控制温度和流量的关键参数,同时严格控制每一次投料数量和洗涤剂的浓度,以确保每次清洁运行的一致性和重复性。
图4 在线TOC分析用于在线清洁系统示意图
TOC分析仪设在阀V-8处,每次运行时从阀V-8处抽取最后冲洗水样本,分析后的数据以模拟图输入信号AI-1。所有用于比较的人工取样的样本来自阀V-9,直接位于TOC分析仪样本行旁边。为了提供一个参考点,每次运行时供水从V-11人工取样。在每个容器相同部位安装相同的搅拌桨叶,运行同样的清洁程序和参数。
将BSA手工涂抹到容器内壁以及全部搅拌桨叶使其污染后烘干。干燥后开始进行在线清洗循环,包括初步冲洗、碱性洗涤、中间漂洗、酸性洗涤和用纯净水的最后漂洗。每周期以SterisCIP-100,1%浓度清洁剂用于碱性清洗,1%磷酸用于酸性清洗。
因为TOC在线分析仪需要在一个短暂的平衡期后才准备样品,一轮冲洗持续时间不足以使分析仪完成准备,因此第二次最后冲洗开始时TOC分析仪进行取样。手工取样也在最后冲洗开始时进行。清洗循环结束后,进行擦拭取样。最后将手工取得的冲洗液和擦拭样本与在线TOC分析仪的取样进行比较。
3.3  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图5中对人工取样和在线取样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的数据,可以得出人工取样和在线取样进行分析的方法具有可比性。线上结果与表面擦拭样本的TOC数值也具有可比性。供水、人工取样和在线取样的结果具有明显相关性,最显著的是第7次运行结果。第7次运行时供水被满溢的平顶供水缸意外污染,污染通过容器的盖子和密封处传递到溶液中,这种情况下,抽样方法检测到了偏移。
图5  人工在线对冲洗水取样TOC比较
图6显示了擦拭取样、人工取样和在线取样检测的结果:总的趋势一样,仅在第3次运行中,表面擦拭结果明显高于在线取样和人工取样。这可能是由于仍有未被完全清洗的BSA残留物在设备内表面而没有完全溶解于最后冲洗水中。所有运行的数据表明,无论是在线还是人工取样的冲洗水样本,都显示出了设备表面的残留量。
图6  在线取样与直接和间接取样的比较
试验中还发现一个现象,即由人工取得冲洗样本的TOC值比在线分析仪上取得的低,这与我们预期恰好相反。由于人工取样时间先于在线分析仪取样时间,因此人工取样TOC结果应该高于在线样本TOC结果。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由于在线分析仪采样发生于再循环冲洗时,而再循环冲洗水会经过其他通路表面,而这些通路通常不进行最后一次冲洗,因此可能出现更多TOC,这是典型CIP方法可能带来的偏差。二是由于在线分析仪上取样管道的构造不合理所致。TOC分析仪取样阀V-8是面向下方,没有额外的排水渠或排水阀可以排出管道里的溶液。而人工冲洗取样阀会在取样前按照抽样方法程序进行冲洗来清洗掉可能导致TOC值升高的取样管中的任何残留。因此在取样前进行残留清洗工作是必要的,要在样本采集和分析前清洗通路,同时可以对在线取样管道进行合理改造。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在线TOC和电导率监测的结合能够实时确认清洁循环情况,可以利用过程控制统计的方法对关键控制参数和清洗过程质量属性进行分析。这种持续的监测可以作为评价漂移的基础,也是确定再确认时间的依据,这种再确认是基于事件本身而非基于时间,更具有科学性和预防性。监测所得的数据为清洁验证提供依据,以每一次运行为依据,通过清洁周期表现得出的证据来确保产品生产运行前清洁工作成功。

4  讨论

根据上述研究,将在线TOC分析应用于清洁验证过程是可行的,但要做好前期工作。首先要仔细选择合适的分析仪来实施在线TOC的采样和分析工作,这种分析仪要与清洁过程相符合,并且在安装后可以通过实验证明其检测结果能真实反映最终冲洗水中TOC的水平。选定的TOC分析仪还必须能耐受清洁剂中的导电离子,同时能对偶尔>1~2×10-6的TOC高峰进行分析,具有可靠性。      
在本项实验中,先进的氧化微分导电膜传感器被证明可以用于进行在线CIP冲洗水的分析。但如果应用过程存在导电离子并且TOC浓度很少超过2×10-6的情况下则不适用这种分析仪,可能会使用一种高级氧化的工具,能通过直接传导来测量TOC。对于TOC的浓度超过2×10-6同时具有离子导电的可能性时,最终用户可以考虑使用过硫酸钾氧化系统带一个非色散的红外线探测器(NDIR)或者微分膜导电传感器。在应用中还应注意,要在CIP系统上配置能迅速将溶液传递到分析仪管道的采样设备,防止溶液被带到下一次运行中。最好的方法是当设备不使用时通过适度震荡将样本线里的液体完全排空。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8
 
一旦满足上述要求,TOC分析仪可以识别清洁过程的趋势,以供管理者采取及时的纠正措施。在应用在线TOC分析对清洁效果进行持续监测前,要对使用的仪器和方法进行脱机验证,使用符合药典要求的抽样及其他分析方法进行同步确认。只有在线TOC取样和分析工作获得的结果经验证相当于或者比现有方法更好的时候,才能将其应用于清洁过程中。
虽然有人认为,在线检测TOC需要额外要求,即在最终冲洗水中TOC水平要超过可接受的限度,但是在线TOC检测办法能够鼓励和提高过程知识水平,而这些知识可能影响对关键过程的判断。通常情况下,一旦系统被验证,并非每次运行都要对冲洗水样本采集测TOC,除非系统性能不佳或者只有非常低的风险承受能力。
CIP系统主要关注过程,依靠监测和控制关键参数(如温度、流速、电导率等),来确保清洁循环在设置和验证认可的范围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关注清洗过程输入端,但对于最终清洗水中的TOC——影响清洁的关键因素通常缺乏关注。利用在线TOC分析仪将最后冲洗水在线检测,得到的TOC数据能为CIP提供更完整的资料,来评估每次运行的清洗效果,从而进行全面和持续良好的控制。
对影响清洁效果的关键质量属性利用在线TOC分析仪进行监测和控制可实现更多的质量和经济利益,主要体现在减少和消除清洁有关的偏差和由此带来的调查和决定工作。因为许多生产企业的清洁验证样本是由手工采样并提交到质量控制实验室分析,或在某些情况下提交到外包合同实验室。这些活动涉及企业以人工取样获得数据的时间和费用,取样材料,质量控制实验室的时间和资源,以及由于从等待分析结果到决定清洁过程是否合格需要的时间延误生产带来的相关的机会成本。这项研究也将人工取样分析所需时间和在线分析仪取样分析所需时间进行比较,进行的9次清洁运行中用于取样准备和对样品进行分析总时间超过了80 h,而对于在线TOC分析仪总共花费时间为3 h。以一次运行为例,人工取样和分析需要接近10 h,而在线分析的准备和取样分析仅需20 min。显然,以此次运行推断一年甚至更久的运行时间,可以节省大量时间。
尽管将在线TOC分析融入CIP系统自动化导致资金成本增加,但运营成本可以显著降低,通过更有效的过程监控实现更快和更灵活的生产计划,使手工操作需要的劳动时间最短,能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质量和经济效益,因此具有实施可行性。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19
 

灭菌设备的验证方法及结果处理


近年,在协助制药企业进行灭菌设备验证中发现,国内制药行业在设备的验证过程中只注重热分布实验、热穿透实验、生物挑战实验,而忽略了其他一些会影响测量准确度的因素。而验证的间隔通常选择1年为一个周期,使某些重要过程存在一定风险,一般过程验证的频繁性会增加验证成本。本文就灭菌设备验证中容易忽略的几个因素进行初步分析,并对验证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处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其所述灭菌设备包括湿热、干热、冻干、隧道烘箱等依靠温度控制达到工艺要求的设备,但其验证思路不仅限于灭菌设备也可用于冷藏库等相关温度控制的设施。

1 测量设备的验证

1.1     测量设备的校准
灭菌设备中安装的测量设备应在其被使用的范围内进行校准,如:测温传感器、压力真空仪表、流量表、控制、监视和记录仪表等,其校准证书中应包含校准数据来源、名义测试值、实际测试值、校准技术以及能溯源到被认可国家标准的每个校准值的修正值。
1.2  测量设备的确认
    需要指出的是,经校准或检定合格的测量设备并不一定满足使用要求,而测量要求应该从所生产的产品中导出,灭菌设备中安装的测量设备和测量过程都需要满足这些要求。这些要求有一些是针对设备的,如:最大允许误差、分辨力、稳定性等;有一些要求是针对测量过程的,如:最大允许测量误差、允许测量不确定度、环境条件或操作者技能要求。
因此,在验证前首先应确定出所允许的测量误差,测量设备一般可以按误差带半宽度的1/3~1/10的原则来判断传感器是否满足测量误差要求。如果是重要的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应是允许误差带半宽的1/6~1/10;如果是一般测量过程,测量设备的测量误差应为1/3~1/5。
以设备中的测温系统为例:在灭菌过程中所要求的温度控制精度为(200±1)℃,若此测量过程是一关键过程,温度测量的误差取温度控制精度的1/10,那么选择的测温系统的测量误差应为:
=1 ℃×1/10=0.1 ℃
式中 为温度控制上限1 ℃减去下限-1 ℃的1/2(即半宽)。
    如果校准后的测温系统达不到此测量要求,则应更换传感器。
1.3  其他影响测量过程因素的验证
除测量设备对测量过程所带来的影响外,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会影响测量准确度,如管道的压力、电压的波动、环境条件、操作者的技能、资格等,均应进行确认。

2 系统准确度验证

应在测量设备确认合格的基础上执行系统准确度验证,质量保证部门应根据不同工艺的要求,编制系统准确度校验要求表,如表1所示,随后的验证,依据此表进行。
表1 系统准确度校验要求
控制等级
温度均匀性/℃
正常周期/月
最大允许周期/月
最大允许偏差/℃
最大允许调整量/℃
A
±2
3
3
1
±1.5
B
±4
6
9
±2
±3
C
±6
12
24
±3
±5

……




注:本表格内容、数据仅作说明性示例。其中控制等级可按药品生产、器具灭菌、服装灭菌等不同要求来控制。
在任何可能影响系统准确度的维护后,应执行一次新的系统准确度校验。例如,更换热电偶和调整后的仪表再校准。质量保证部门应明确一些特殊的维护是否要执行新的系统准确度校验,校验的频率取决于设备等级和仪表类型。如果降低准确度校验频率(如6个月变9个月),应有明确文件规定降低频率的情况描述。
2.1系统准确度校验程序
(1)设备传感器的未修正的温度指示/记录,在任一操作温度下,与验证仪表的传感器修正后的温度相比较。
(2)验证传感器的测量端应尽可能的与控制、监视或记录传感器的测量端相接近。两个测量端的距离一般不应超过50 mm。
(3)设备传感器系统(传感器、延长线、仪表)未修正读数与验证传感器系统的修正后读数之差应作为系统准确度记录下来。
(4)当计算系统准确度时,如果确定了一组修正系数,那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始终使用这些修正系数,确定的修正系数可以代数应用到被验证的传感器系统。
2.2 修正系数
可以使用的修正系数包括:
(1)在初始校准报告或再校准报告中出具传感器修正系数。只能使用最近一次的传感器校准系数。
(2)在最近一次的校准报告中出具控制或记录仪表的修正系数。
(3)单独地对控制或记录仪表进行内部调整以修正偏离。
如果对控制点执行手动偏置法,那么应有文件证明并指定对控制仪表的偏置量以修正系统偏差。例如,要求设定点200 ℃,实际设定控制仪表在201.5 ℃。具体实例如表2所示。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0
 
表2  控制或记录仪表内部调整前后的系统偏差实例

[例1]控制或记录仪表内部调整前/℃
[例2]控制或记录仪表内部调整后/℃
控制或记录仪表的未修正读数(A):205.5        控制或记录仪表的未修正读数(A):205.5
        控制或记录仪表调整前偏差(B):2.8  
        控制传感器修正系数 (B1):-0.6
        (A)+(B)+(B1)=修正后控制或记录仪表温度(C):207.7
验证仪表未修正读数(D):207        检验仪表未修正读数(D):209.4
验证热电偶修正系数(E):-0.6        检验热电偶=修正系数(E):-0.6
验证仪表修正系数(F):0.1        检验仪表修正系数(F):0.1
(D)+(E)+(F)=实际验证温度(G)206.5        (D)+(E)+(F)=实际检验温度(G)208.9
系统偏差=(A)-(G)=-1        系统偏差=(C)-(G)=-1.2

2.3  超过偏差的处理
(1)如果偏差超过了表1对相应控制等级指定的允许误差,应有文件证明,确定超差原因,在开始生产产品之前采取纠正措施。
(2)如果偏差超过了表1的限定,应执行下面的纠正方法(但不限于此):
1)更换超差传感器/引线。
2)更换超差仪表。
3)如果原因完全或部分是因为被验证传感器位置偏离规定位置,那么将其恢复到规定位置并重新进行系统准确度校验。
4)允许在表1规定的范围内调整控制或记录仪表。同时应评价该调整对整个操作温度范围的影响。
5)纠正措施执行后,在任何生产工作开始之前,应重新进行系统准确度校验。
2.4  系统准确度验证报告
系统准确度验证报告应包括:(1)被校验传感器的校准证书;(2)验证传感器的校准证书;(3)被校验仪表的校准证书;(4)校验日期和时间;(5)设备记录仪表的读数;(6)校验仪表读数;(7)被校验仪表和传感器的修正值;(8)修正后被校验仪表读数;(9)计算系统准确度;(10)验证结论;(11)执行本次校验的技术人员资格(内部执行);(12)执行本次准确度校验的单位(如果非内部执行);(13)执行本次准确度校验的单位资质(如果非内部执行);(14)校验单位代表签字(如果非内部执行);(15)质量部门的批准。

3 温度均匀性检测

温度均匀性的检测应在系统准确度验证合格的基础上进行,企业应在执行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前确定设备的有效工作区和操作温度范围。之后应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周期的验证。设备温度均匀性检测要求如表3所示。
表3  设备温度均匀性检测要求

控制等级
温度均匀性要求/℃       
初始验证周期/月
连续合格的次数
延长后的验证周期/月
A
±2
1
8
3
B
±4
3
4
6
C
±6
6
2
12

……



注:本表格内容、数据仅作说明性示例。其中控制等级及验证周期可按药品生产、器具灭菌、服装灭菌等不同要求来控制。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