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转帖】【分享帖】制药技术精华帖汇总(五)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转帖】【分享帖】制药技术精华帖汇总(五)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1
 
3.1  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
在任何可能改变设备温度均匀性特性的修理或调整之后,应执行一次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进行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但并不限于此):
(1)提高合格操作温度的上限或降低合格操作温度的下限。
(2)工作区的尺寸、数量、负载类型或安放位置变化。
(3)加热元件的数量、类型或位置变化。
(4)气流的模式/速率(风挡位置、风扇速度、风扇功率等)的变化。
(5)保温材料变化。
(6)控制传感器位置变化。
(7)压力设定(供压系统)变化。
(8)运行参数调整。
(9)工作区体积或位置变化覆盖了以前未检测的区域。
所有设备的改变应依文件规定,质量保证部门依据修正方式和特殊的配置决定是否需要执行初始的温度均匀性检测。
3.2 温度均匀性检测要点
(1)设备较小的修理、更换损坏元件或定期的维护等,这些为恢复设备原始状态且预期不影响温度均匀性特性的操作,不需要再做温度均匀性检测。所有设备修理应依文件规定,质量保证部门依据修理方式和特殊的配置决定是否需要执行初始的温度均匀性检测。
(2)初始温度均匀性检测应在操作范围的最高、最低温度,以及任意两工作点的中间点进行。
(3)周期检测温度点可以是合格操作范围内的任意点。另外,最好在每年的周期检测中有一次在操作温度范围的最高和最低温度下执行。
(4)温度均匀性检测时的设备参数设定应尽可能复现生产中设备的正常操作。
(5)负载条件下的均匀性检测,可以在装有实际产品负载、模拟产品负载的情况下进行。一旦建立了初始检测方法,后续的检测也应用同样的方法。如果要改变,也应再执行一次初始均匀性检测以确认修改后方法的有效性。
(6)热穿透试验中,如果传感器被缚于或插入模拟载荷,模拟载荷的厚度一般不应超过10 mm,否则应考虑模拟载荷材料的热传导率与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在验证结果中加以修正。需要注意的是:从实际验证过程中可以发现,热穿透时间是滞后于设备温度控制传感器达到计时温度的时间,也就是说当设备开始进行标准灭菌时间(F0)计算时,实际负载内的温度是低于设备控制温度的,而当设备温度下降时,负载内的温度仍在持续上升。根据试验负载的体积与材料不同,所表现出的时间间隔也是不同的,因此实际生产中加热时间依据检测数据的结果进行修正就显得尤为重要。
3.3  温度均匀性检测中传感器数量及安装位置
(1)对工作区体积<0.085 m3的设备,一般在4个角和中心各布1支传感器。
(2)对工作区体积>0.085 m3的设备,在8个角和中心各布1支传感器。
(3)对工作区体积>6.4 m3的设备,增加的传感器应均匀地分布于所验证工作区的最佳位置。
(4)当采用在工作区外围热辐射方式给产品加热时,增加的传感器应均匀地分布于工作区的外围。
3.4  温度均匀性检测的数据收集
(1)数据的收集应在设备和检测用传感器到达每个检测温度的允许下限值之前开始,以便清楚地发现设备或传感器是否超过温度均匀性允差上限。如果设备被预稳定(如隧道烘箱),数据采集应在检测载荷一进入加热区就开始。
(2)一旦数据采集开始,应至少每2 min记录一遍所有测温传感器的读数(包括验证用传感器和设备测温、控制传感器,仅用于过温保护的传感器不需记录)。
(3)检测、记录和控制传感器绝不能超过均匀性确定的上限温度。设备应保持在检测温度直到所有的检测传感器稳定。稳定后,数据采集应持续至少30 min。所有的检测热电偶必须在要求的温度范围内,检测过程中不允许替换传感器,以便它们可以高于或低于最小或最大温度。
(4)对于连续加温设备的检测,可以按体积分布检测用传感器,也可以按平面法。采用体积的方法,传感器以三维形式布置到工作区的代表区域(如篮子形或碟形)或整个空间。使用平面法,传感器布置在垂直于设备传送方向的一个平面内,以便通过该平面穿过设备测量整个被测区的工作区体积。无论采用体积法还是平面法,都应测量整个工作区,不同的是传感器的分布和数量。不管使用哪一种方法,要确定整个工作区全部检测到。
3.4 温度均匀性检测传感器失效的处理
在工作区角落位置的检测传感器不允许失效。像短路或连接松动这种可恢复正常温度读数的临时现象,不被认为是失效的传感器。检测期间,如果相邻两只传感器没有失效且传感器失效的数量未超过表4中的值(角落位置除外),不被认为造成检测失败。
表4 相邻两只传感器没有失效且传感器失效的数量的判断
检测用传感器数量/支
失效的数量/支
3~9

10~16
1
17~23
2
24~39
3
≥40
<10%
    对每一支失效的传感器,其确定产生的原因应由文件证明,并采取纠正措施,以防止或减少由这个原因导致的失效。
3.5  温度均匀性合格/不合格的判定
如果检测满足了所有以前的要求和下面各条款,就应判为合格:
(1)检测传感器、控制或监视传感器读数在任何时候都没有超过生产工艺要求的正温差。
(2)检测传感器、控制或监视传感器的所有读数在表3要求的温度允差范围内。
(3)温度均匀性检测,是在验证规则要求的时间内完成。
3.6 温度均匀性检测失败处理
如果温度均匀性不在表3规定的允差范围内,应确定偏离的原因并以文件形式证明,设备不得再用于产品生产,直到纠正措施完成,检测合格为止。
对于按减小的频率检测的设备,如果温度均匀性检测失败,应回复到表3指定的初始的检测频率进行检测。直到完成表3指定的成功的连续检测次数,才可以再减小检测频率。
如果纠正措施是调整(偏置)控制仪表,不要求重新检测。但调整不得超过表1的要求(最大允许调整量栏)。
3.7 温度均匀性检测报告
温度均匀性检测报告中应包含以下内容:(1)设备名称与编号;(2)检测温度;(3)检测传感器及其位置,包括一个详细的图表、描述或适用的包括负载的照片;(4)修正系数以及所有传感器在每个检测温度的已修正或未修正读数,应指明读数是否已修正;(5)检测单位(如果不是内部检测);(6)检测单位签字(如果不是内部检测);(7)检测人;(8)检测开始日期和时间;(9)检测结束日期和时间;(10)检测仪表编号;(11)检测结论;(12)检测传感器失效的文件证明(如果有);(13)表明检测传感器和所有被测区域的控制或监视传感器关系的时间和温度数据;(14)在每个温度的数据处理结果;(15)质量组织批准。

4 结语

本文从测量设备的验证、系统准确度验证、温度均匀性检测三方面分析了灭菌设备验证中容易忽略的几个因素,并对验证方案的设计和结果的处理进行了基本的阐述,目的是使人们对其能足够理性与规范地考虑。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2
 

风险评估技术在无菌粉针剂工程中的应用



GMP(讨论稿)第二章质量管理中增加了第四节质量风险管理,其内容包括:(1)第一条: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2)第二条: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保证产品质量。(3)第三条质量风险管理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确定相应的方法、措施、形式和文件。
    风险管理被明确地列入GMP(讨论稿)中,可见其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程度。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风险评估技术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危害风险、并控制解决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便于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

1 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评估技术包括错误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错误模式影响和关键分析FMECA[2](failure mode effect and criticality analysis)、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 (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
    错误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于1949年首次被提出并在美国军队中应用,20世纪70年代,被应用于航天及自动化工业。今天,错误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主要应用于机械工业产品、机械电子元件,FMEA在药品及食品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领域方向。
    错误模式影响和关键分析(FMECA)是在FEMA的基础上进行危害关键分析,目前国内还未见将该两项技术应用于食品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报道。
    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最早应用于美国航天局的食品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被推广,应用于食品的风险管理中。在新版GMP即将推出,为履行新版GMP中关于质量风险管理的条款,尝试将FMEA、FMECA及HACCP风险评估技术与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技术相结合,对制药设备、制药生产过程及产品进行基于风险评估技术之上的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意义尤为重大。
    无菌药品是药物制剂过程中要求最为严格的,针对无菌药品生产过程及设备进行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并逐步将其应用于其生产管理过程中,具有示范和推广作用。
1.1 FMEA和FMECA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可靠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可通过预分析产品设计及其生产过程中收集的历史数据,有效防止系统发生潜在失效。FMEA是可行性分析的一种系统手段。它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整体风险级别,做到“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纠正”,这一理念在GMP制药生产过程中是非常有价值,并应该加以深入研究和推广的。
    应用FMEA的步骤:(1)单个产品及过程的分析;(2)列出产品潜在的失效因素,估计失效发生的频率、严重度及可检测水平;(3)进行问题的总体评估,提出改正措施及控制失效发生的方案。
    FMEA工作原理:FMEA团队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客户要求,分析鉴别系统及工程的每一个潜在的故障模式,分析引起故障的原因,根据生产线设备的具体操作、专家的经验、数据的积累,建立一份完整的“故障模式分析表格”。然后利用统计方法,估算故障发生时的严重度(Severity, S)、失效发生的概率(Occurrence, O)、失效被检测的可能性或在生产线上被矫正的可能性(Detection, D )等因素。
    失效引起危害程度的全局值可以由风险优先数RPN(risk priority number )表述。风险优先度RPN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S是指潜在故障模式发生时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值在1~10之间;O是指某一特定故障起因或机理出现的可能性,取值在1~10之间;D是指发现故障原因的难易性,或指在故障发生后,流入顾客前被发现的难易性,是探测故障模式原因机理的能力的指标,取值在1~10之间。
    根据RPN值的大小,可判断过程设计或过程操作是否必要进行改进或确定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从而以较低成本,减少事后损失,提高系统或生产线运行的可靠性。RPN最大值为
1 000,通常设定一个临界的阀值,如阈值取>50(1 000的5%)时,就需要纠偏行为。或者在RPN数值基础上界定:较小的风险,不采用行动;中度风险,采取某些行动;高风险,采取矫正行动;严重风险大规范范围内采用纠正行为。
    FMEA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数据的收集,其包括产品及生产线上的技术数据、操作参数及有关生产线或设备失效发生的数据记录。
    将FMEA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过程中,就是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在产品设计和研发时,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进行FEMA/ FEMCA分析,来确定产品的所有故障模式,尽早确定所有能对产品或使用造成危害性的故障因素,以便改进设计,消除或减少这些潜在的设计缺陷。
  在制药装备设计过程中采用FMEA,即为设计过程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DFMEA)。
    在新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行FMEA/FMECA分析时,往往存在数据少,经验不足,值得借鉴的资料较少。这给新产品研制所进行的可靠性分析及可靠性设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有计划及有目标地进行经验的积累、数据的收集,国外最新研发方向及资料的查找,对新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价值。
大量的数据可以保证一个完整的FMEA的实施和执行,理想的数据采用过程应该是过程由计算机检测及控制,产品的过程数据及差错事故由计算机记录而形成。但到目前为止,大多的生产线还未能实现完好的自动监控,失效记载也必须人工输入。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3
 
由于可靠性设计工作在制药装备这个领域开展较晚,FMEA/ FMECA工作与设计工作不协调,许多设计责任人员没有形成可靠性设计、分析的观念,FMEA/FMECA工作往往落后于图纸设计;分析时,看不出在结构方案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失效分析技术及措施,改进措施在图纸上与技术文件未得到充分反映。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是可靠性设计及操作维护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设计人员应充分予以运用。在设备研制初期,就应做到:边设计边分析,设计与分析协调、同步进行。对分析中发现的潜在隐患,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予以消除。
1.2 HACCP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联合国食品标准委员会推荐的世界性指导性食品监督管理纲要,是一套保证食品安全的预防性管理系统。其运用食品工艺学、微生物学、化学、物理学、质量控制等原理,对全过程进行危害分析,对食品安全有明显意义的危害加以识别、评价,确定关键控制点,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使食品的危险性减少到最低。HACCP理论也适用于药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质量管理。
    HACCP 系统的建立包括7个步骤,即危害分析、确定关键控制点、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的关键限值、确定每个关键控制点控制系统监控、建立纠偏措施、建立审核程序及有确定效文件记录保存程序。其中,前3个步骤是建立在科学风险评估的基础之上,关键控制点(CCP)是指能对一个或多个危害因素实施控制措施的环节,它们可能是生产加工过程中的某一操作方法或工艺流程,也可能是生产加工的某一场所或设备。因此,对于每一项具体的产品和每一个具体的工艺流程,关键控制点的设置不同。
1.3 FMEA/FEMCA与HACCP联合使用
    FMEA/FEMCA与HACCP联合使用,综合分析设备机械及药品生产过程的错误模式、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药品生产过程及设备的关键控制点系统控制,建立矫正措施,并记录,就是完整的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的过程。

2 无菌药品质量的危险因素分析

    药品质量的危险因子包括内源性和外源性。内源性的影响因素包括工艺过程、设备、系统、原料和中间体质量等;外源性的因素包括人员导致的风险。无菌药品的生产过程要求极其严格,存在风险也较高,因此对于无菌药品生产过程的风险评估,及以风险评估为基础的风险管理尤为重要。
    在定量风险评估之前,了解生产的详细和完整的过程,可能产生的风险,危险的种类和级别,分析可能导致风险的原因、依据收集的数据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利用FMEA/FMECA与HACCP综合技术,进行无菌药品的风险控制,是新版GMP所强调的药品质量监控。
    无菌药品的质量风险评估的研究,实际上应从制药装备的研发、药品研发、制药工程设计就开始着手加以研究,避免最终药品质量风险。
无菌生产中很关键的是生物负荷和粒子的监管和控制。为了清楚地进行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分析确定影响药品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而确定关键的控制点,建立关键点的监控系统,确定危害发生时的纠正措施、审核程序及有效记录程序是非常重要的。
    影响无菌产品质量的因素可大致分为环境因素、设备因素及产品生产过程因素。其中:环境因素中主要包括人流、HVAC、设施设计、清洗及维修、人员卫生、消毒、季节的影响、邻近地区的影响、产品及物料流;设备因素中主要包括设备设计、设备材料、加工工艺、自动控制、安装维修、设备的连接协调性、清洗及灭菌、设备验证、设备区等;产品生产过程因素中主要包括存储条件、灭菌、产品及物料流、验证。

3 风险评估技术在无菌粉针制剂生产中的应用

    以无菌粉末分装为例,其风险因素主要来源于环境、设备及生产过程。影响因素包括人员、设备设施、控制区域空气质量、设备设施的可靠性及自动化监测程度、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水平等。这些影响因素导致的风险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设备设计过程中采用人机工程学原理,注重人与环境、人与机械的结合,进行合理设计是减少染菌风险的有效途径。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降低无菌粉针剂生产过程中的风险:
    (1)在设备的研发期间,如对于洗瓶机,注重验证参数的自动化采集及控制;而分装机,因其结构复杂、所涉及的零部件较多,其整机运行的稳定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无菌生产线的正常运行及无菌药品的质量,是无菌制剂生产管理中至关重要的部分。在设计过程中应采用FMEA/FMECA可靠性设计,结合分装机各部件的失效模式对无菌药品质量的影响,进行HACCP评估,控制无菌制剂过程的颗粒及生物负荷及设备的正常运转。这项工作内容庞大,需要FMEA/FMECA小组工作人员之间长期配合工作,结合大量数据,才能从根本上有效降低无菌制剂产品质量的风险。
(2)在无菌粉针剂生产过程中,人员的影响是导致产品发生染菌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人员的着装,人员的培训,人员与生产线的隔离措施,是保障无菌操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相对于整个洁净室控制的难易程度,新版GMP鼓励采用隔离技术,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用RABS或成本较高的隔离器装置,以达到人员与生产线的分隔。
    (3)风险评估的数据来源于装备的研制过程、生产过程、使用过程及无菌制剂生产工艺过程中出现的故障模式、原因及解决的方法,其作为参考资料提供给设计人员。目前,对于无菌分装线上的故障信息严重缺乏,还没有系统可作为参考的资料记载。因此,在装备研发初期,有目的性地进行数据的收集和经验的积累,并在设计过程中努力提高设备设施的自动化程度,对生产过程中影响显著的参数应能实现控制参数自动采集及记录,这些参数数据是否全面可靠,其直接影响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的实施。

4        结语

    修订版GMP(讨论稿)中规定进行风险评估技术及风险管理。无菌制剂工程的风险评估应从无菌药品装备的设计研发、制造,工程设计、环境控制,生产过程工艺、生产管理等环节着手进行,全面相结合,才能在风险评价基础上进行风险管理,并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对于制药工业来讲,是一个全新的管理理念,其研究和应用才刚刚开始。将风险评估技术与无无菌药品装备、无菌产品、无菌工程设计及过程应用相结合,进行长期有效的研究,才能真正做好无菌制剂生产过程的质量风险管理工作。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4
 

小容量注射剂药液配制系统在线清洗验证



小容量注射剂多采用多品种共线生产,清洗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如果清洗不彻底,残留的活性成分、微生物及热原超过允许的最低限度就会污染下一品种,产生交叉污染,甚至发生毒副作用,因此必须按清洗操作规程在对药液配制系统在线清洗后,对其清洗效果进行验证,考察清洗操作规程是否切实可行。通过清洗验证,以证明药液配制系统通过清洗操作程序进行清洗后残留的污染物量符合规定的限度标准要求,能有效地防止药品的交叉污染,保证药品质量,确保产品对用户的安全。
1  清洗方法的制定
清洗验证之前,必须制定一份详细的清洗方法规程,从而保证每个操作人员都能以相同的方式实施清洗,并获得相同的清洗效果,这是进行清洗验证的前提。
小容量注射剂药液配制系统多采用自动在线清洗,清洁剂和淋洗水通过喷淋头均匀喷洒在配液罐的内表面,在泵的驱动下以一定的温度、压力、速度流经待清洗的药液配制系统从而达到清洗的目的。
清洗方法的要点之一就是对清洁剂的选择,清洁剂应能有效溶解残留物,不腐蚀设备,且本身易被清除。注射剂的残留物一般水溶性较好,水是首选的清洁剂。根据残留物的性质,企业还可自行配制成分简单、效果确切的清洁剂,如一定浓度的酸、碱溶液等。
2  参照物质的选择
    注射剂一般都由活性成分和辅料组成。对于复方制剂,含有多个活性成分,所以这些物质的残留物都是必须除去的。清洗过程在一定意义上是个溶解过程,因此,通常的做法是从各组分中确定最难清洁的物质,以此作为参照物质。活性成分的残留可能直接影响下批产品的质量、疗效和安全性,因此活性成分的残留限度必须作为验证的合格标准之一,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的活性成分时,其中最难溶解的成分即可作为参照物质。
3  取样规定
3.1  取样方法
取样方法包括最终淋洗水取样和表面擦拭取样,两种取样方法各有优缺点。
最终淋洗水取样的优点是取样面积大,其适用于擦拭取样不容易接触到的表面。淋洗水取样的缺点是当清洁剂不能在设备表面形成湍流进而有效溶解残留物时,或者残留物不溶于清洁剂或干结在设备表面时,淋洗水就难以反映真实的情况。
擦拭取样的优点是能对最难清洁的部位直接取样,通过考察有代表性的最难清洁部位的残留物水平评价整套生产设备的清洁状况,最难清洁的部位须多取几点样通过对比来确定。擦拭取样的缺点是很多情况下须拆卸设备后方能接触到取样部位。
所以,小容量注射剂药液配制系统在线清洗验证取样采用最终淋洗水取样结合表面擦拭取样,这样可有效弥补两种取样方法各自的不足。
3.2  取样工具的准备
清洗验证取样须做残留物含量、pH、可见异物检查、微生物检查和内毒素检查,故需对取样工具做相应的处理。
残留物含量、pH、可见异物检查项目的取样工具一般用普通250 ml碘量瓶,用注射用水清洗干净即可。
微生物检查项目的取样工具一般用无菌500 ml具塞三角瓶、无菌药签、无菌的100 ml具塞试管,须湿热灭菌121 ℃、30 min。
内毒素检查的取样工具一般用无菌无热原的50 ml具塞广口瓶,用注射用水冲瓶内壁及外塞3次,将其于180 ℃烘箱内烘2 h,冷却备用。
3.3 取样溶剂、取样位置图
取样溶剂:一般采用注射用水。取样位置图:简单画出药液配制系统,标明取样的具体位置即可。
3.4 取样计划
清洗验证取样须制定详细的取样计划,在生产结束后按清洗规程实施清洗,在清洗进行到最终淋洗将结束时按取样位置图中所示取样。取微生物样品时注意避免取样造成的污染。样品应及时贴上标签,表明取样日期、取样位置号、取样目的等。
4  检验方法
所取样品的检验方法及检验仪器,检验仪器须做检验限度。擦拭取样须说明详细的处理过程,一般做残留物含量检查方法为:加一定量的取样溶剂后放超声清洗器中,振荡提取使物质溶出以便检查。做表面微生物检查须将擦拭后的药签放入无菌试管内,在试管内加入一定量的灭菌生理盐水超声洗涤。
5  合格限度标准
5.1  最终淋洗水合格限度标准
    对小容量注射剂而言,除非是高活性、高敏感性的药品,最终淋洗水残留物限度一般定为10×10-6。最终淋洗水的pH值、可见异物检查、微生物和内毒素检查限度标准参照注射用水标准。
5.2 表面擦拭取样合格限度标准
表面残留物限度计算公式为:
L=10B/(SA·F)(mg/cm2)
式中 B——下批产品的生产批量,批量值应取最小量;
SA——设备的内表面积;
F——安全因子。
对于确定的设备,内表面积为定值,批量值应取最小量,以获得最差情况下表面残留物限度。对于小容量注射剂配制系统,内表面积应为浓配罐、稀配罐等的内表面积之和,而配料罐的内表面积计算可分为罐的罐柱体、上下封头等内表面积。
6  结语
    为证明清洗规程的可靠性,每次生产后按清洗规程清洗,按验证方案检查清洗效果,取样并化验。验证试验至少进行3次,3次试验的结果均应符合限度标准。验证过程中出现的偏差均应记录在案,并由专门人员讨论并判断偏差的性质,确定是否对验证结果产生实质影响。一般如果检验结果超出限度,并经证明并非化验误差所致时,该偏差为关键偏差。这时应进行原因调查,确定原因并采取必要措施后重新进行验证试验。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5
 

手提式不锈钢蒸汽消毒器的验证



YX208B型手提式不锈钢蒸汽消毒器是医疗卫生、科研单位的通用灭菌设备,主要用于培养基、玻璃器皿、无菌工作服等的消毒灭菌。根据GMP(98版)第57条、58条规定药品生产的关键设备需验证[1],药品《认证检查标准》也规定关键设备的验证内容应包括灭菌设备[2],对药品生产中灭菌所用的YX208B型手提式不锈钢蒸汽消毒器应进行验证, 以确保物料灭菌符合规定要求。
设备验证包括预确认、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和性能确认。本次主要通过热分布试验、生物指示剂试验来验证该设备运行能否达到灭菌要求。
1 验证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材料
(1)手提式不锈钢蒸汽消毒器(YX208B型,上海三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留点温度计(上海宜川仪表厂);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福建省药检所)。
(2)温度探头的筛选,实验所用的温度计均由福建省计量检验所检定合格后投入使用。
1.2 热分布测试
热分布测试目的:检查灭菌器箱腔内的热分布情况,检查箱腔内可能存在的冷点。
1.2.1 空载热分布实验
将灭菌器内装满培养基的锥形瓶,自下而上摆放。取5支经过校正的留点温度计,将其中1支的探头置于进气口处,1支探头置于排气口处,1支置于温度控制和记录的温度计旁边,其余的留点温度计均匀分布在腔内装载的各处。温度计分布情况同图1。
开启灭菌消毒器,按照121 ℃温度,运行30 min,且在运行过程中记录各个点的温度。连续运行3次,以检查其重现性,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之差应<2 ℃。
1.2.3 热穿透试验

将灭菌器内装满培养基的锥形瓶,自下而上摆放。取5支经过校正的留点温度计,将其中1支的探头置于进气口处,1支探头置于排气口处,1支置于温度控制和记录的温度计旁边,其余的留点温度计均匀分布在腔内装载的各处。温度计分布情况同图1。
开启灭菌消毒器,按照121 ℃温度,运行30 min,且在运行过程中记录各个点的温度。连续运行3次,以检查其重现性,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之差应<2 ℃。
1.2.3 热穿透试验
热穿透试验是在热分布试验的基础上,确定装载中的“最冷点”,并肯定该点在灭菌过程中获得的无菌保证值为121 ℃、≥30 min。
(1)灭菌程序:(121±2)℃×30 min。
(2)测试过程:选用500 ml锥型瓶(或90 mm培养碟)。在最大装载情况下,取5支经过校验的标准留点温度计,将其中3支分别置于进气口处的待灭菌瓶内、排气口处的待灭菌瓶内、灭菌器温度计测试点旁,其余温度计置于待灭菌瓶中,分布情况同图1。开启灭菌消毒器,按照温度121 ℃、运行30 min进行操作。
(3)生物指示剂实验:将一定量的耐热菌放入待灭菌的产品中,在设定的灭菌条件下进行灭菌,以验证设定的灭菌工艺是否确实赋予产品必须的灭菌值。
(4)验证选择: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含量1×106 CFU/支。
(5)验证方法:取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均匀分布于灭菌锅的各层位置,其中3支置于热穿透试验的最冷点,按照岗位SOP进行灭菌操作,温度为115~117 ℃,灭菌时间为30 min。经过一个灭菌周期后,取出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放入恒温培养箱中,在温度为55~60 ℃下培养48 h,观察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的变色情况。同时将未灭菌的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进行培养,作阳性对照。连续试验3次,每次检测中,每支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呈蓝紫色为合格,指示剂之一呈黄色为不合格。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5-3-14 16:47
185378.jpg (11.23 KB)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6
 
2 实验过程数据统计分析及结果

2.1 空载热分布实验
空载热分布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如表1、表2所示。运行结果表明:灭菌器箱腔内的热分布均匀,符合规定。
表1 刚到121 ℃时各留点温度计温度
实验
次数
温度计编号及实验温度/ ℃        平均温度/ ℃        最大温差/ ℃
Ⅰ        Ⅱ        Ⅲ        Ⅳ        Ⅴ
第一次        120.8        120.7        120.9        121.0        120.9        120.9       
0.3
第二次        120.9        120.9        120.8        120.9        121.0        120.9
第三次        121.0        120.9        120.7        120.9        120.9        120.9

表2 在121 ℃下稳定30 min时各留点温度计温度                  
实验
次数
温度计编号及实验温度/ ℃
温差/ ℃
Ⅰ        Ⅱ        Ⅲ        Ⅳ        Ⅴ
第一次        121.0        121.0        121.0        121.0        121.0       
0
第二次        121.0        121.0        121.0        121.0        121.0
第三次        121.0        121.0        121.0        121.0        121.0

2.2 满载热分布实验
满载热分布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如表3所示。运行结果表明:满载后箱内温度分布符合规定。

表3 满载热分布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
次数
温度计编号及实验温度/ ℃        温差/ ℃
Ⅰ        Ⅱ        Ⅲ        Ⅳ        Ⅴ
第一次        121.0        121.0        121.0        121.0        121.0        0
第二次        121.0        121.0        121.0        121.0        121.0
第三次        121.0        121.0        121.0        121.0        121.0
  
2.3 热穿透实验
热穿透实验数据统计分析情况如表4所示。运行结果表明:热穿透均匀,符合规定。
表4 热穿透实验数据分析                             
实验
次数
温度计编号及实验温度/℃
温差/℃
Ⅰ        Ⅱ        Ⅲ        Ⅳ        Ⅴ
第一次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0
第二次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第三次        122.0        122.0        122.0        122.0        122.0
2.4 生物指示剂试验结果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实验结果如表5所示。结果判定及评价:符合规定要求。
表5 嗜热脂肪芽孢杆菌指示剂实验结果
实验
次数
温度计编号及指示剂显示色        阳性对照品
Ⅰ        Ⅱ        Ⅲ        Ⅳ        Ⅴ
第一次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黄色
第二次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第三次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蓝紫色

2.5 灭菌后培养基质量验证
按照《微生物限度检查标准操作规程》规定的检查方法,从消毒后的培养基中每次取3瓶(分别从消毒器中不同位置)分别做碟,并同时做空白,在温度37 ℃下培养48 h,并记录菌落生长情况。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验证结果:消毒器能确保物料灭菌合格,该高压消毒器能达到灭菌要求。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7
 

脉动真空灭菌器的常见问题及设备验证



灭菌设备是保证物品无菌的关键,是生产优良、高效、稳定药品的重要保证,脉动真空灭菌器是近年来国内市场上高档次、自动化的先进灭菌设备的一种。我公司自2005年以来已购进使用10余台套,现将我们在使用、维护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与大家分享,并对灭菌器的灭菌效果和验证程序、方法作一简述。
1 脉动真空灭菌器工作原理与特点
1.1  脉动真空灭菌器工作原理
脉动真空式灭菌系统介于重力转换式灭菌器和高真空式灭菌器之间。其采用蒸汽脉冲方式后,就不需要高真空了。脉动真空灭菌器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

典型的蒸汽脉冲程序:在连续进蒸汽条件下,抽真空到10.7~13.3 kPa(80~100 mmHg)的绝对压力,重复2~3 次;或抽真空到10.7~13.3 kPa(80~100 mmHg)的绝对压力后,进一次蒸汽(一个蒸汽脉冲),重复2~3次,从而使腔体内反复通入无热原蒸汽,达到腔内及灭菌物品冷空气的有效置换,使腔内无冷点。当腔内压力稳定时,灭菌蒸汽均匀地分布在腔内灭菌物品的有效部位进行彻底灭菌,保证了灭菌效果。连续进蒸汽有利于防止和降低物品中空气的残留量。脉动真空灭菌器腔室中的温度-压力曲线如图2所示。当然,如果因被灭菌物品性质比较特殊而有必要时,可采用3 次以上的蒸汽脉冲和抽真空步骤。制药企业常用的灭菌器一般属脉动式灭菌器,灭菌程序完成后,还需检漏,因此需进行相应的功能设置。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5-3-14 17:00
16692.jpg (12.93 KB)
 
2015-3-14 17:00
16656.jpg (11.16 KB)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8
 
1.2  脉动真空灭菌器特点
主要优点:(1)灭菌周期短;(2)不需要高的真空度;(3)空气滞留问题小;(4)小装量条件下仍有好的灭菌效果。
主要缺点:(1)被灭菌品装载过密时,灭菌效果差;(2)在真空度范围内,实现蒸汽脉冲需要较复杂的辅助设施(如真空泵、冷凝器、喷射泵等),从而给维修和保养增加了难度。
2 设备使用中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
2.1 PLC故障和触摸屏的黑、白屏现象
目前,在配有触摸屏式的脉动真空灭菌器当中≥3.5 m3的设备中易发生PLC故障和触摸屏的黑、白屏现象。
发生此现象的原因:(1)PLC、触摸屏本身的原因,如元件老化、DC24 V电源故障等;(2)在灭菌完成后开门时,灭菌器内的蒸汽瞬间串出,与房间内空气接触形成水蒸汽,对灭菌器的电路部分尤其是触摸屏、PLC影响较大,容易发生受潮短路。
解决办法:如元器件本身原因,可更换元器件,或采用加大灭菌器柜门上方的排潮电机功率、异地控制等方法。
2.2 真空泵持续工作负压不下降
发生此现象的原因:(1)真空泵本身的原因如真空泵动能下降、真空泵反转;(2)总水压过低 (<0.1 MPa/cm2);(3)水流速太小或自来水管道管径太细等。
解决办法:(1)针对客观原因给予更换部件,如真空泵、水压表、自来水管;(2)灭菌器自来水管最好单独一管道,并在水压力表旁安装水流量表,以随时观察水压及水流速,避免因水流太小负压不下降,使真空泵产生干抽现象导致部件损坏。
2.3 灭菌器密封门打不开
发生此现象的原因:(1)内室有正压或负压;(2)门密封胶条没抽回;(3)程序在运行;(4)门电机启动电容损坏;(5)门内传动系统损坏等。
解决办法:(1)待室内压力回0后,再开门;(2)检查真空泵是否抽空,门密封管路是否堵塞,泵是否反转,是否有水;(3)退出灭菌程序;(4)更换门电机启动电容,检查门电机;(5)检查门内传动系统。
3 影响灭菌效果的因素
3.1 物理/化学条件
在细菌形成芽孢过程中的多种环境因素会影响孢子的耐热性。例如,温度较高并有二价阳离子(如Ca2+ 、Fe2+ 、Mg2+ 、Mn2+)存在时,芽孢的耐热性增强。与此相反,当pH 超出6.0~8.0 的范围时,或在高浓度的盐水或磷酸盐中形成芽孢时,其耐热性下降。
自然界中芽孢的耐热性与环境条件相关,如溶液浓度、水分、pH、对芽孢有损伤作用的物理因素以及对芽孢有抑制作用的化学品等,均会影响芽孢的耐热性。
包藏在晶体或有机物内的芽孢,其耐热性通常明显高于一般非包藏态的芽孢。因此,在某一温度条件下,将泥土包藏性芽孢和从泥土分离并培养得到的芽孢同时灭菌时,要想获得相同的灭菌效果,同一灭菌温度下,前者所需的灭菌时间比后者要高出10多倍。由于被灭菌品受到了泥土中芽孢的污染,如在运输处理中被未经过滤空气微粒污染,或者因人员或其他物品接触遭受污染时,要将芽孢完全杀灭会很困难。正因为如此,GMP要求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防止污染。
3.2 相对湿度
在热力灭菌中,水对杀灭细菌芽孢起着重要作用。与水相关的灭菌方式只有2种:湿热和干热。湿度达到饱和[相对湿度(RH)为 100%(或 aw=1.0)]时的灭菌方式称为湿热灭菌;相对湿度低于100%条件下的灭菌方式统称干热灭菌。实验数据表明,温度在90~125 ℃之间,相对湿度在20%~50%时,细菌芽孢较难杀灭;当相对湿度高于50%或低于20%时,则较易杀灭。这对选择灭菌条件具有指导意义。
3.3 曝热时间
灭菌过程中,原核细胞的死亡(被杀灭)遵循一级反应的规则。温度与某一时间芽孢存活对数间的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呈线性。这就是说,在特定的灭菌温度下,任一时间孢子死亡仅与这个时间孢子的浓度相关,而使孢子数下降一个对数单位所需时间并不受孢子原始浓度的影响。
4         脉动真空灭菌器的验证
脉动真空灭菌器的验证内容主要有安装确认、运行确认及性能确认。
4.1  安装确认
(1)检查及登记设备的厂商名称,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商编号及生产日期,公司内部设备登记号;(2)安装地点及安装状况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压力容器的要求;(3)设备规格标准是否符合设计要求;(4)计量、仪表的准确性和精确性;(5)设备相应的公用工程和建筑设施的配套,如电源、真空系统、压缩空气系统、冷却水等连接是否符合供货单位提出的要求;(6)各种附件和备品(如压力表、安全阀、电磁阀等)的规格、型号是否核对和登记;(7)制定清洗规程及记录格式;(8)制订校正、维护保养及运行的SOP草案及记录表格式草案。
4.2  运行确认
(1)蒸汽压力和温度在设定的范围内;(2)灭菌器门的联锁系统安全可靠;(3)灭菌器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操作规程是否建立;(4)温度监控设备的选择和校验符合灭菌程序要求。
合格标准:灭菌器的各步程序运行正常,与操作说明书相符,无明显偏差;整个运行中,无异常噪声出现。
4.3  性能确认
4.3.1  热分布试验
热分布试验是验证灭菌器不同位置的温度均一性的一项重要试验,以搞清灭菌过程中腔室内各个不同位置的温差状况,为下一步热穿透试验提供依据。它包括空载热分布试验、满载(80%装载量)热分布试验。
4.3.1.1  热分布试验步骤
(1)选用10~20个热电偶或热电阻作温度探头,编号,将其固定在灭菌器腔室的不同位置并用特氟龙密封带和硅胶密封在灭菌器内温度探头的安装位置,应包括可能的高温点(如蒸汽入口处)及低温点(如冷凝水排放口),另外有一只探头置于灭菌器温度控制探头处,一只探头置于灭菌器温度记录控制探头附近,其余则均匀分布于灭菌器腔室内,以使温度的监测具有代表性。在满载热分布试验中,装载应尽可能使用待灭菌产品或类似物并注意不要将温度探头接入待灭菌的容器中,而应在其周围;(2)按初步设定的灭菌程序、灭菌参数及装载方式进行灭菌;(3)每种装载方式至少应进行3次重复性试验,对试验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装载的冷点位置;(4)试验前后都要将温度探头放入冰点槽和油浴里校正;(5)通常可在几次空载试验确定出冷点位置后,进行最大和最小的装载试验;(6)对试验数据作统计分析,最冷点和腔室平均温度间差值不得超过±2.5 ℃,否则说明设备性能差或存在某种故障,造成此不良状况的原因在于设计、安装、装载方式或控制手段存在缺陷,应加以改进。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29
 
4.3.1.2 热分布试验可接受的标准
(1)空载热分布灭菌室的温度均匀性≤±1 ℃;(2)满载热分布灭菌室的温度均匀性≤±1.5 ℃;(3)温度控制的范围,根据设备的精度自订。
4.3.2  热穿透试验
热穿透试验是验证灭菌器及灭菌程序对产品适用性的一项试验,目的是确定灭菌室装载中的“最冷点”,并确认该点在预定的灭菌程序中获得足够的无菌保证值。
4.3.2.1  热穿透试验的步骤及要求
热穿透试验的步骤及要求与满载热分布试验大体相同,主要不同在于温度探头放置方式上,热穿透试验要求温度探头应当插入待灭菌产品中,插有温度探头的产品应放在以下位置: (1)热分布试验确定的最冷点位置;(2)蒸汽入口处或热分布试验确定的其他高温点位置;(3)灭菌器温度控制探头附近;(4)温度记录探头处(如果灭菌器的温度自动控制和温度记录不是共用温度探头时);(5)另需有记录腔室温度的探头,此探头不插入产品中,位置在温度控制探头附近。
热穿透试验至少需重复进行3次,试验前后都要将温度探头放入冰点槽和油浴里校正。4.3.2.2  热穿透试验可接受标准
(1)对于灭菌程序物品,装载中各点所得到的最小F0值应大于8 min;(2)最小F0值与平均F0值的差值应不大于2.5%。
4.3.3  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
对热穿透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得出灭菌程序的运行参数,进而确定所用灭菌器对某一物品的灭菌程序。然后还要进行生物指示剂验证试验,即将一定量已知D 值的耐热孢子接入被灭菌的物品中,在预定的灭菌条件下灭菌,以验证设定的灭菌工艺是否真正能赋予物品所需的标准灭菌时间F0值。
4.3.3.1  生物指示剂的耐热性
蒸汽压力灭菌程序验证,常用的生物指示剂有嗜热脂肪芽孢杆菌Bacillus stereathernophilus, 其常规微生物耐热参数D121 ℃值为1.5~3.0 min。由于同一生物指示剂在不同介质或载体上的耐热性不同,所以在试验前要测定生物指示剂在待灭菌物品中的耐热性,并根据其耐热性确定验证时所要接种的孢子数量,或是否需要选用一种标准溶液来替代某物品作为生物指示剂的介质。
4.3.3.2 生物指示剂的装载
为了准确反映灭菌程序对物品的灭菌效果,生物指示剂通常被接种入被验证物品的包装容器中,如生物指示剂与被验证物品不相容,可用pH值及粘度与物品相似的介质,生物指示剂验证可与热穿透试验同时进行,装有生物指示剂的容器要紧挨着装有测温探头的容器,在灭菌设备的最冷点处必须放置生物指示剂,冷点通常位于蒸汽或冷凝水出入口附近,为便于准确分析验证试验结果,所有的生物指示剂与测温探头的放置应有相对应的编号。
4.3.3.3 生物指示剂验证合格标准
经生物指示剂验证后可证明在设定的灭菌程序或F0条件下,物品的无菌保证水平低于10-6。
5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设备管理工作中学习到的有关脉动真空灭菌器的一些知识,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30
 
浅析PC验证

当前国内在制药领域开展PC验证的企业还相当少,随着PC系统在制药设备及净化厂房内的大量应用,PC验证也必将在国内各药厂和制药设备企业展开。本文着重论述PC验证的概念、范围、方法、应用等问题,以期能抛砖引玉。
1 PC验证概念
PC通常指计算机,在当前工业控制领域里应用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包括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单片机(Single chip),数字直接控制器(DDC)及各厂家应用生产的各种控制芯片等。其中可编程序逻辑控制器PLC在工业控制领域应用最为广泛也最为典型。可编程序控制器PLC及其网络是综合了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的新型自动化控制装置和系统。随着现代自动化技术的进步,信息、自动控制、智能化、网络及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工业网络已经渗透到各行业,基于可编程序控制系统及其网络技术的各类工业设备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目前普遍使用的可编程序控制器中,已经具备实时在线通信能力,并可通过上位计算机与现场总线实现对工业现场设备的实时监测、实时控制,实现多机分布式控制,因为其广泛性和典型性,本文将PC验证定义缩小为对编程序逻辑控制器及网络(由上位机,通信网络及各传感器和执行器及执行机构组成)的验证。
2 PLC系统与cGMP相关应用
(1)中央空调系统(HVAC):监督、控制、报警和记录中央空调机组的风量、湿度、温度、过滤器阻力等参数,监督、控制和记录冷水机组、热水机组和冷却塔的各项参数。
(2)工艺用水系统(纯化水PUW、注射用水WFI、纯蒸汽CS等):监督、控制、报警和记录工艺用水系统的温度、TOC值、电导率、流速、压力、泵的运转等参数。
(3)消毒和灭菌设备(灭菌柜、烘箱等):监督、控制、报警和记录消毒和灭菌设备的温度、压力、真空度、时间等参数。
(4)其他设备:带CIP和SIP的设备。
3        PC验证方法
PLC作为设备或系统的一个控制节点安装在设备或系统上,通过字量和模拟量的输入和输出实现监督、控制、报警和记录功能。由程序逻辑控制器及网络(上位机、通信网络及各传感器和执行器及执行机构)组成。因此在实施PC验证时,应把PLC和控制网络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验证,否则单独的验证PLC或其硬件部分无实际意义,且PLC的验证在药厂(作为最终用户)只需做最后的PQ。
3.1  中央空调系统为例的PC验证
图1为某药厂新风机组空调自控系统P&ID图。

图1  空调自控系统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5-3-14 17:02
111235.jpg (55.79 KB)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