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制药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转帖】【分享帖】制药技术精华帖汇总(五)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转帖】【分享帖】制药技术精华帖汇总(五)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1
 
序号
可能风险
风险要素
1
人员操作不当、培训不到位导致交叉污染
操作人员对激素类产品与非激素类产品共线生产的相关SOP没有培训或培训效果不佳
2
原辅料称量导致交叉污染
原辅料称量、转运未使用独立的称量单元导致交叉污染



3
共线配制岗位:
a.  高效湿法制粒机清洁不彻底导致物料残留
b.  快速整粒机清洁不彻底导致物料残留
c.  高效沸腾干燥机清洁不彻底导致物料残留
d.  二维混合机清洁不彻底导致物料残留
e.  旋转式压片机清洁不彻底导致物料残留

高效湿法制粒机未按清洁验证方法及清洁SOP彻底清洁
快速整粒机未按清洁验证方法及清洁SOP彻底清洁
高效沸腾干燥机未按清洁验证方法及清洁SOP彻底清洁
二维混合机未按清洁验证方法及清洁SOP彻底清洁
旋转式压片机未按清洁验证方法及清洁SOP彻底清洁
4
洁净服混用产生交叉污染
洁净服未使用与激素类专用洁净服洗衣机洗涤
5
生产容器具及洁具交叉污染
容器具及洁具清洁不彻底对未使用的激素类专用
6
粉尘扩散导致污染
岗位清洁不彻底


3.5.生产车间降低风险采取的措施
公司对于激素类和非激素类药品的共线生产,依据GMP 2010版制定了相关文件:《激素类产品D级洁净区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WS-02-150)、
《激素类产品专用容器具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WS-02-151)、
《激素类产品专用称量罩清洁消毒标准操作规程》(SOP-WS-02-152)、
《高效湿法混合制粒机激素类产品清洁标准操作规程》(SOP-SB-02-284)、《快速整粒机激素类产品清洁标准规程(SOP-SB-02-285)、
《高效沸腾干燥机激素类产品清洁操作规程》(SOP-SB-02-286)、
《二维混合机激素类产品清洁标准操作规程》(SOP-WS-02-287)、
《旋转式压片机激素产品清洁标准操作规程》(SOP-SB-02-288)、《洗衣岗位标准操作规程》(SOP-SB-02-029)等相关文件,并对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制定了固体制剂1#线和固体制剂2#线激素类药品生产设备清洁消毒验证方案(JS-YZ-01-150)、于2012年12月21日至2012年12月31日进行了相关验证工作。对生产用各设备:专用称量罩的、高效湿法混合制粒机的制粒及轴密封连接处及接缝、二维混合机的阀门连接内表面、旋转式压片机下料嘴及料盘内壁等难清洁处均用棉签擦拭法对难清洁效果进行了验证,并汇编有激素类药品生产设备清洁验证报告(JS-BG-01-150);对称量间分别配备了激素类称量与非激素类称量独立的称量单元与称量器具,以有效防止物料混淆,防止交叉污染。1#、2#车间内容器具及洁具均备有激素类专用的并标有明显“激素类专用”标识,有效防止交叉污染;洁净服激素类专用为蓝色洁净服,红色洁净服为非激素类药品生产所用。洗衣机严格区分,设有激素类洁净服专用洗衣机,最大限度避免交叉污染。
各生产岗位均制定有严格的SOP及SMP,有防止物料混淆、交叉污染的检查和措施。车间各区域及环境均建立有清洁卫生制度及激素类清洁规程。质量管理部专职QA人员在车间代表质量管理部门行使质量监督管理职权,对药品生产的全过程实行质量监控,以有效保证生产产品质量。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2
 

最完美的ICHQ9诠释



ICH Q9已经发布很久了,现在很多企业仍不知道如何开展这方面的工作或者在实施的工作中遇到很多的问题,这里简单地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

I 风险管理的法规依据:FDA早在2002年就发布了“21世纪cGMP------一种基于风险的方法”,首次正式提出在制药行业中运用风险管理方法,而在ICH Q9发布不久,欧盟就将风险管理加入到了其GMP的法规中(附录20)。

II 风险管理包括的内容:一般倾向于将整个风险管理过程(注意:风险管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即: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风险控制(Risk Control)和风险回顾(Risk Review)。

III 风险评估这是风险管理过程的第一步,一般包括风险识别(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分析(Risk Analysis)和风险评价(Risk Evaluation)三个部分。风险识别是指确认工艺,设备,系统,操作等等中间存在的风险,简单说就是指出风险在哪里;风险分析是指对指出的各个风险进行分析,一般会分析每个风险的严重性(Severity)以及发生的可能性(Possibility);然后在风险评价中结合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得出一个风险的等级。在风险等级的划分中,每个公司有自己的做法,可以分为高,中,低;也可以分为1,2,3,4....
IV 风险控制一般包括风险降低(Risk Reduction)和接受风险(Risk Acceptance)两个部分。风险降低是指针对风险评估中确定的风险进行改进,并降低风险。接受风险是指考虑到风险等级和降低风险所需的成本两个方面,从而设定一个可以接受的风险等级,一旦风险降低至该等级,就接受该风险而不用再采取更严格的措施进一步降低风险(因为理论上风险是不可能降为零的)。举个例子:比如上面确定的称量风险,可以通过SOP的应用,操作人员的培训及第二人核对制度(甚至可以采用计算机自动称量系统)而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为低或很低(如计算机系统经过验证,甚至可以认为可能性是零),这样综合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该称量风险就会降为中或低。(有时中等的风险也可以接受的,不过需要在后期的风险回顾中仔细监控)
其中的难点是制定什么样的风险接受标准,这需要相当的经验以帮助判断。因为风险的接受意味着接受对产品的风险,所以一定要慎重。当然也可以通过后面的实际生产和操作来进行调整。

V 在风险控制与最后的风险回顾中间一般会包括一个风险交流(Risk Communication)的步骤,是指在采取了风险控制措施以后,需要通过实际的生产或操作来检查上述风险控制的措施是否有效,是否可以将风险降低至预期的等级。

VI 风险回顾: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需要对整个系统的风险进行审核,因为之前采用的风险控制措施也许没有效果,也或许工艺或设备等发生了一些变更,从而需要对整个过程进行再评估(当然,这里的工作量是相对少的),甚至如果变更是个很重大的变更,应该在变更执行完以后就立刻开始风险回顾的工作。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工作,不是说做完就扔在一边不管了,需要长期的跟踪和回顾,当然如果你按照良好的规范来进行,那么后期的工作将会越来越少,风险也会越来越低。
至于风险管理应该从哪里开始,个人认为可以从验证主计划的完成开始,然后在IQ,OQ,PQ及工艺验证中核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在工艺验证结束后进行风险回顾,然后是定期或变更后的重新评估等。(当然,这里的灵活性较大,主要看工艺,系统,设备或操作的复杂性)。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3
 

风险评估技术在无菌粉针剂工程应用



GMP(讨论稿)第二章质量管理中增加了第四节质量风险管理,其内容包括:(1)第一条:质量风险管理是对药品整个生命周期进行质量风险的识别、评估、控制、沟通、回顾的系统过程,运用时可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2)第二条: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保证产品质量。(3)第三条质量风险管理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确定相应的方法、措施、形式和文件。

风险管理被明确地列入新版GMP中,可见其在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中的重要程度。风险管理是在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的,风险管理和风险评估是不可分割的两部分。风险评估技术可以预测可能出现的危害风险、并控制解决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几率,以便于风险管理,防患于未然。
1 风险评估技术
风险评估技术包括错误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failuremodeandeffectsanalysis)、错误模式影响和关键分析FMECA[2](failuremodeeffectandcriticalityanalysis)、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HazardAnalysisandCriticalControlPoint)。
错误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于1949年首次被提出并在美国军队中应用,20世纪70年代,被应用于航天及自动化工业。今天,错误模式和影响分析(FMEA)主要应用于机械工业产品、机械电子元件,FMEA在药品及食品中的应用,是一个新的领域方向。
错误模式影响和关键分析(FMECA)是在FEMA的基础上进行危害关键分析,目前国内还未见将该两项技术应用于食品及药品生产过程中进行风险评估及管理的报道。
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最早应用于美国航天局的食品管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后被推广,应用于食品的风险管理中。在新版GMP即将推出,为履行新版GMP中关于质量风险管理的条款,尝试将FMEA、FMECA及HACCP风险评估技术与危险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技术相结合,对制药设备、制药生产过程及产品进行基于风险评估技术之上的风险管理是至关重要的,意义尤为重大。
无菌药品是药物制剂过程中要求最为严格的,针对无菌药品生产过程及设备进行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并逐步将其应用于其生产管理过程中,具有示范和推广作用。
1.1 FMEA和FMECA
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FMEA)是一种前瞻性的可靠性分析和安全性评估方法。该方法可通过预分析产品设计及其生产过程中收集的历史数据,有效防止系统发生潜在失效。FMEA是可行性分析的一种系统手段。它可以提高产品的性能,降低整体风险级别,做到“事前预防”,而非“事后纠正”,这一理念在GMP制药生产过程中是非常有价值,并应该加以深入研究和推广的。
应用FMEA的步骤:(1)单个产品及过程的分析;(2)列出产品潜在的失效因素,估计失效发生的频率、严重度及可检测水平;(3)进行问题的总体评估,提出改正措施及控制失效发生的方案。
FMEA工作原理:FMEA团队根据现有的资料和客户要求,分析鉴别系统及工程的每一个潜在的故障模式,分析引起故障的原因,根据生产线设备的具体操作、专家的经验、数据的积累,建立一份完整的“故障模式分析表格”。然后利用统计方法,估算故障发生时的严重度(Severity,S)、失效发生的概率(Occurrence,O)、失效被检测的可能性或在生产线上被矫正的可能性(Detection,D)等因素。
失效引起危害程度的全局值可以由风险优先数RPN(riskprioritynumber)表述。风险优先度RPN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S是指潜在故障模式发生时影响后果的严重程度,取值在1~10之间;O是指某一特定故障起因或机理出现的可能性,取值在1~10之间;D是指发现故障原因的难易性,或指在故障发生后,流入顾客前被发现的难易性,是探测故障模式原因机理的能力的指标,取值在1~10之间。
根据RPN值的大小,可判断过程设计或过程操作是否必要进行改进或确定改进的轻重缓急程度,从而以较低成本,减少事后损失,提高系统或生产线运行的可靠性。RPN最大值为
1000,通常设定一个临界的阀值,如阈值取>50(1000的5%)时,就需要纠偏行为。或者在RPN数值基础上界定:较小的风险,不采用行动;中度风险,采取某些行动;高风险,采取矫正行动;严重风险大规范范围内采用纠正行为。
FMEA工作中,最具挑战性的工作就是数据的收集,其包括产品及生产线上的技术数据、操作参数及有关生产线或设备失效发生的数据记录。
将FMEA技术应用于产品设计过程中,就是产品的可靠性设计。在产品设计和研发时,方案设计阶段,就应该进行FEMA/FEMCA分析,来确定产品的所有故障模式,尽早确定所有能对产品或使用造成危害性的故障因素,以便改进设计,消除或减少这些潜在的设计缺陷。
在制药装备设计过程中采用FMEA,即为设计过程的故障模式及影响分析(DFMEA)。
在新产品研制过程中,进行FMEA/FMECA分析时,往往存在数据少,经验不足,值得借鉴的资料较少。这给新产品研制所进行的可靠性分析及可靠性设计工作带来了较大的困难。因此,有计划及有目标地进行经验的积累、数据的收集,国外最新研发方向及资料的查找,对新产品的研发具有重要价值。
大量的数据可以保证一个完整的FMEA的实施和执行,理想的数据采用过程应该是过程由计算机检测及控制,产品的过程数据及差错事故由计算机记录而形成。但到目前为止,大多的生产线还未能实现完好的自动监控,失效记载也必须人工输入。
由于可靠性设计工作在制药装备这个领域开展较晚,FMEA/FMECA工作与设计工作不协调,许多设计责任人员没有形成可靠性设计、分析的观念,FMEA/FMECA工作往往落后于图纸设计;分析时,看不出在结构方案设计过程中运用了失效分析技术及措施,改进措施在图纸上与技术文件未得到充分反映。故障模式、影响分析是可靠性设计及操作维护中的一项很重要的基础工作,
设计人员应充分予以运用。在设备研制初期,就应做到:边设计边分析,设计与分析协调、同步进行。对分析中发现的潜在隐患,及时采取改进措施,予以消除。
1.2HACCP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HACCP)是联合国食品标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4
 
随着新版GMP的正式实施,制药企业对药品生产质量风险管理的重视度日深。但是,国内系统性地介绍制药企业如何进行质量风险管理,以及如何使用质量风险管理工具的指导性资料还不是很多。
近年来,风险管理工具被有效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财务、保险、职业安全、公共健康、药物安全等。质量风险管理在制药行业推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组成部分,这一概念现已逐渐被行业所接纳。
目前,国际通行的几大制药法规如cGMP、EUGMP、ICH等,对质量风险管理都有具体的要求。新版GMP亦明确:“质量风险管理是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采用前瞻或回顾的方式,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控制、沟通、审核的系统过程。应根据科学知识及经验对质量风险进行评估,以保证产品质量。质量风险管理过程所采用的方法、措施、形式及形成的文件应与存在风险的级别相适应。”
由于风险管理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管理方法,通常要求风险管理人员具有一定的OE(OperationExcellence)背景知识,并且能够正确使用风险分析工具。
针对风险管理工具的使用,笔者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培训中心培训师张秋处了解到一些相关情况。据其介绍,在传统质量管理中,质量风险的评估和管理常采用非正式的方法,即更多依靠风险分析人员的经验和知识来评估风险的大小。随着一些统计分析工具和新方法的开发,以及在制药工业领域的使用,风险评估中公认的风险管理工具涵盖了流程图;过程图;检查表;失败模式和影响分析(失败模式、影响及危害性分析);故障树型图分析;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基础危害分析;辅助统计工具;因果关系图等多个方面。
根据国外经验,风险管理流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部分——风险评估、风险控制和风险回顾。而在不同的过程中,将通过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评估、控制和回顾风险,从而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第一步:寻找潜在风险
风险评估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主要是对潜在危害源的识别和对接触这些危害源造成的风险的分析与评估。包括风险确认、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三个部分。
1.风险确认首先,应关注的首要问题是:某个产品或工艺中将出现的问题是什么?这是进行质量风险管理的基础——即首先系统地利用各种信息和经验,确认工艺、设备、系统、操作等过程中存在的风险,指出将出现的危害在哪里。
其次,确定研究的过程、产品、问题区域、系统或者研究的对象。
再次,识别潜在的风险源。如审计、法规检查、验证过程、定期产品回顾、变更控制、供应商/承包商变更、设施设计和参数、技术转移、改正和预防行动、投诉、产品质量风险评估以及其他风险评估。
接下来,才是使用风险识别的工具,包括脑力激荡、FMEA、SWOT分析、Kaizen、实地调查(GEMBA)、鱼骨图分析、流程图、险兆事故、内外部审计、经验、历史数据或回顾等,列出所有可能失败的因素,并列出所有发生错误的可能。例如设备停机、故障等,可以使用鱼骨图等工具分析;对于生产工艺,可使用生产流程图进行分析。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5
 
2.风险分析风险分析需要关注的是:问题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问题发生的后果有多严重?问题发生的可识别性有多大?对已经确认的风险及其危害进行分析,一旦识别和列出可能的失败,就必须逐一评估。包括问题的严重性;发生的可能性;发生的可识别性、可检测性等。
要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评估时,可对所有问题分类,对每类问题制定1~5分的打分标准,分数越高问题越严重。再对发生的可识别性、可预测性进行评估,例如将发生的可识别性、可预测性分成五个级别,对应1~5分,分数越高说明越难识别。
在整个风险评估过程中,风险分析是最重要的环节,需要相当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以及质量相关人员共同完成。此外,还要确保所有相关部门都参与评估,所有参与风险分析的人员必须理解风险的评估过程。
3.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根据预先确定的风险标准,对已经确认并分析的风险进行评价。即:先通过评价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从而确认风险的等级。在风险等级划分中,可以采用定性描述,比如“高”、“中”或“低”;或采用定量描述,比如具体的数值,数值越高说明风险越大。

贯彻新版GMP 完善质量风险管理流程
2011/3/17/10:27来源:医药经济报作者:贾岩


查看积分策略说明
附件
2015-3-14 17:37
7292825.jpg (24.87 KB)
 
2015-3-14 17:37
7292884.jpg (36.32 KB)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6
 
第二步:实现风险可控
在质量风险管理中,风险控制的目的在于将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风险控制重点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什么样的措施降低、控制或消除风险?在控制已经确认的风险时会否产生新的风险?利益、风险和资源之间的平衡点是什么?风险是否在可以承受的范围?
根据一些外企的经验,风险控制的实施一般包括风险降低和风险接受两个部分。
1.风险降低所谓风险降低,是针对风险评估中确定的风险,当其质量风险超过可接受水平时,所应采取的降低风险的措施。包括降低风险的严重性和可能性,或者提高发现质量风险的能力。
在实施风险降低措施过程中,有可能将新的风险引入系统,或增加了其他风险发生的可能。因此,应当在措施实施后重新进行风险评估,以确认和评价风险是否发生新变化。
至少可以采取四项措施降低风险。一是消除风险发生的根本原因;二是将风险结果最小化;三是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四是风险转移或分担。
也可以使用根本原因分析工具来减少风险的可能性。根本原因分析工具包括“5个为什么”分析、鱼骨图分析等。
对于所有已经确定风险消减行动计划的执行,必须按照纠正预防行动管理的方法进行。即为每个行动设定明确的行动方案、负责人、完成日期、完成情况,有专人定期跟踪行动完成情况,以确保所有的风险消减行动计划高品质地完成。
如果预定的风险消减行动计划需要延期,要经过正式批准,并对延期的风险进行评估,以评估延期对风险是否有影响,会否增加风险的危害性或者发生的可能性等。
2.风险接受降低风险之后,还要对能否把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进行确认。而所谓风险接受,是指在实施了降低风险的措施之后,对残余风险接受的决定。
对于某些类型的风险,即使最好的质量风险管理手段也不能完全消除,因此,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后,要做出是否接受风险的决定。
在此前提下,我们可以认为已采取了最佳的质量风险管理策略,并且质量风险已经降低到可以接受的水平,不必再采取更严格的整改措施。
第三步:在回顾中总结
在整个风险管理流程的最后阶段,应审核风险管理结果。风险管理是持续性的质量管理过程,应建立定期回顾检查机制,回顾频率则基于相应的风险水平确定。
通常情况下,如果某风险能够满足以下8个条件,则可以认为风险已被正确管理:正确的描述风险;识别根本原因;有具体的消减风险解决方案;已确定补救、纠正和预防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有效;行动有负责人和目标完成日期;随时监控行动计划的进展状态;按计划进行并完成预定的行动。
对于制药企业来说,风险管理应当是质量管理过程中持续并行的组成部分,企业须建立相应机制,审核或监控各种事件,并定期召开会议讨论所有的风险,包括已有风险和确认新提起的风险。会议主题可包括:现有风险的回顾;风险缓解行动计划的执行情况;对产品结果的回顾审核;产品年度回顾;环境年度回顾;变更控制、偏差、审计及调查发现的新风险的讨论确认等。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7
 

大输液的参数放行实践


经历了“齐二药”假药事件后,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消费者,对于没有品牌信誉度的产品都多了一份戒心。如何正确选择高风险的药品或给高危病人使用的药品,成为医生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能够被批准实施参数放行,无疑向市场证明了企业的生产过程是经严格控制的,其产品质量是值得信赖的。这对企业的品牌价值有很大的提升。
经历了“齐二药”假药事件后,国民对药品质量的关注度空前高涨。由于是直接输入静脉,因此大输液产品的质量,尤其是其无菌性,成为攸关生产企业生存的关键问题,大输液的参数放行由此再次引起了行业人士的关注。
2005年3月1日,广州百特医疗用品有限公司和无锡华瑞制药有限公司使用湿热灭菌法生产的大容量注射剂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正式开始进行为期2年的参数放行试点,近日记者又了解到,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刚刚召开了相关会议,研究最终湿热灭菌的无菌注射剂参数放行的评定标准和管理办法。渐行渐进的参数放行正成为GMP之后,提升大输液企业生产管理水平和综合竞争力的一种力量,因此应该引起广大大输液企业更多的重视。
关注生产过程控制
我国对参数放行的定义是:根据有效的控制、监测以及灭菌工艺验证的数据资料,对产品的无菌保证进行评价,以替代根据成品无菌检查结果的放行系统。但实施参数放行不进行无菌检查并不是简单地取消无菌检查,而是强化生产过程的微生物监控,并利用对生产过程关键参数(经过验证)的控制来确保产品无菌。
参数放行最早是由美国百特公司1981年第一次在美国向FDA提出申请的,但由于管理机构内部意见不统一而被推迟审批。1985年1月,FDA首次批准百特对其大小容量输液产品实行参数放行。此时FDA尚无正式工业指南,百特的放行程序被FDA视为今后的模型。
1987年,FDA正式颁布了参数放行法规指南7132a.13。从1995年开始,美国百特又率先将参数放行系统引进在中国建立的3家合资输液制造企业。目前,全球有美国、德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墨西哥、新加坡等10个国家批准实行参数放行。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制定了参数放行的相关要求。参数放行由此载入了GMP发展史册。
“参数放行是GMP发展与技术进步必然的结果,是GMP倡导的目标,是一个比现行GMP要求的无菌保证系统更科学、更全面、更严格的系统,它体现了药品质量控制以生产过程控制为重心的基本思想。”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药品安全监管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
美国百特在中国的4家工厂也秉承了百特对其生产质量严格控制的原则,按照参数放行的要求进行质量管理。据百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质量体系经理张小群女士介绍,从企业的实践情况来看,参数放行对人员配置、原材料采购、生产环境、生产过程、灭菌工艺及灭菌设备的验证及再验证等方面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加强了对原材料、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各阶段微生物污染总量的监控,建立控制参数。特别是在验证方面,各药品生产企业在实施GMP过程中,对设备和工艺验证、再验证的重视程度不一,而参数放行试点工作对实行参数放行企业的设备和工艺验证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规定了“新的或变更的灭菌设备和工艺的验证应包括热分布试验、热穿透试验和生物指示剂试验”、“灭菌设备和工艺的再验证不得采用回顾性验证的方式”等11项内容。 增加企业竞争筹码 大输液产品是高风险药品,而对于这些高风险药品来说,其品牌对市场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力。
经历了“齐二药”假药事件后,无论是医生还是普通消费者,对于没有品牌信誉度的药品都多了一份戒心。如何正确选择高风险的药品(如输液产品)或给高危病人使用的药品,成为医生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之一。而与其他药品相比,虽然大输液的临床需求量巨大,但市场竞争非常激烈。目前国内有大约400家输液生产企业,产能为80亿瓶,而市场需求量仅为40亿瓶,因此市场竞争激烈,价格大战不断,甚至出现一瓶输液比一瓶矿泉水还便宜的状况,在此情形之下,大输液产品质量的长期稳定实在令人担忧。此时,企业品牌对产品的销售至关重要。在谈到一些“实力派”企业热衷于进行参数放行的原因时,国内有关权威药学专家分析指出,对经销商和消费者而言,选择大输液产品最简单最可靠的办法,就是选择质量可靠的品牌。而能够被批准实施参数放行,无疑向市场证明了产品的生产过程是经严格控制的,是值得信赖的。这对企业的品牌价值有很大的提升。
实施参数放行要求企业有相当高的管理水平、多年的生产经验和先进的生产设备,这显然会提高生产和管理成本。但是,由于参数放行对生产质量进行了全程控制,比GMP更明确、更严格、更具体地规范了每一步的操作,可以更充分、更长期地保证药品质量,因此它可以在保障公众用药安全的同时,提高企业的品牌美誉度。而且,由于实施参数放行可以在生产周期上节省14天的无菌检验等候时间,缩短了生产周期,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对广州百特和无锡华瑞来说,实施参数放行将使其在市场竞争中多一个十分有分量的筹码。 记者了解到,临床大输液的应用从1832年开始,历经了170多个年头,已由最初的生理盐水发展到生产体液平衡液、营养性输液、人工透析液、血浆增容剂和治疗性输液(包括中草药大输液)5大类近200个品种。但我国医药企业通常生产的只有约50种,其中普通输液所占比重较大,而这正是产能过剩的品种。国外大型医药公司则占据着高端的治疗性输液和新型营养型品种市场。面对外资输液企业的竞争,国内输液生产企业除了价格上的优势外,在产品质量、品种规格以及相关服务等方面还无法抗衡。由此看来,要提高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首先需要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一是要开发高附加值的治疗性和营养型新品种,进行品种结构的升级换代;二是在包装材料的升级上,我国目前90%以上的大输液还是采用玻璃瓶或塑料瓶包装,而国外发达国家早就采用了软袋包装;三是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通过质量树立产品品牌。实施参数放行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
因此,业内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对于大输液行业来说,实施GMP认证之后,企业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8
 

参数放行讨论稿



一、参数放行系指根据有效的控制、监测以及灭菌工艺验证的数据资料,对产品的无菌保证进行评价,以替代根据成品无菌检查结果的放行系统。
参数放行目前仅限于采用湿热灭菌法生产的药品。
二、 药品生产企业须根据所生产品种的特性制定关键参数(如F0值、灭菌温度、灭菌时间)及参数放行标准。只有符合参数放行标准时,产品方可放行。
三、 生产企业应配备熟悉灭菌工艺、设备和微生物的专业技术人员。 灭菌工艺、设备和微生物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至少3年无菌保证的实践经验。
四、实施参数放行药品称量、配制工序的生产环境为10000级,灌装工序的生产环境为10000级背景下的局部100级层流。
洁净区静态和动态标准如下:
空气尘粒限度标准
      
级别
静态
动态
空气尘粒最大允许数/m3
空气尘粒最大允许数/m3
0.5-5.0μm
>5.0μm
0.5-5.0μm
>5.0μm
100级(层流)
3 500
0
3500
0
10000级
350 000
2 000
3 500 000
20 000
微生物最大允许数(均为平均值)
级别
空气样
CFU/m3
沉降碟(F90mm)
CFU/4小时
接触碟(F55mm)
CFU/碟
5指手套
CFU/手套
100级(层流)
<3
<3
<3
<3
10000级
100
50
25

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应均匀送风,风速宜为0.45±20% (米/秒)
灌装时,由于产品本身产生的粒子或液珠而使灌装点附近测试结果不能始终符合100级标准,这种情况是可予认可的。
个别沉降碟的暴露时间可少于4小时。
五、应制定原辅料和内包装材料供应商的批准规程。批准新的供货商应符合3个条件:至少三批样品检验合格;供应商现场质量审计符合要求;当物料的理化性质可能影响产品的稳定性时,应使用新供货商的物料生产的成品进行加速稳定性试验或长期稳定性试验,试验结果应达到设定标准。
当供货质量不符合设定标准或出现影响成品质量的偏差时,应着手进行调查,制定措施,必要时进行现场审计甚至更换供货商。
经批准的供应商应定期进行现场质量审计、评估并有记录。
六、影响无菌保证的系统、设备、工艺及检验方法必须进行验证。
1.灭菌设备和工艺的验证。新的或变更的灭菌设备和工艺的首次验证应系统、完整,不同产品、规格及灭菌装载方式的灭菌工艺均应验证。新的或变更的灭菌设备和工艺的验证应包括热分布试验、热穿透试验和生物指示剂验证。验证应证明在最差灭菌条件下产品能达到无菌保证值不低于6的水平。
2.  灭菌设备和工艺的再验证。制订并执行灭菌设备和灭菌程序的再验证计划,确保每二年内完成所有灭菌设备及程序的再验证,灭菌设备及程序的再验证应包括不同产品、规格、不同灭菌装载方式条件下的热穿透试验。灭菌设备及工艺的再验证不得采用回顾性验证的方式。

3. 灭菌设备的主要控制仪表和记录仪表应至少每6个月校验一次。
4. 验证用的生物指示剂。应有证明生物指示剂在被验证产品或参照溶液中的D值的数据资料,所用生物指示剂应在规定的有效期内。
5.应详细记录生物指示剂的名称、来源、类型(菌液或菌片)、孢子数目、储存条件、有效期、在被验证产品中的D值、生物指示剂在装载中放置的数目、位置和灭菌后生物指示剂培养的温度和时间。
6.型号、规格和安装相同的多个灭菌器采用相同的灭菌程序灭菌时,如有资料证明其等同性,则可将灭菌设备及灭菌程序的再验证方案在再验证计划中科学地组合,以减少重复性试验,但须在再验证计划中作必要的说明。
7.产品包装密封完整性验证。应能证明在产品经受挑战性灭菌(如二次灭菌)后在整个有效期内密封的完好性。
8.微生物相关检验方法的验证,包括产品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总数检验方法、污染菌耐热性检查方法、无菌检查方法的验证。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69
 
9.生产设备在线清洁、消毒的验证。
10.空调净化系统高效过滤器的完好性测试至少每年一次。每年应对洁净区的动态监控结果以回顾性验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估并就可能的偏差提出改进措施。
11. 每年应对工艺用水系统(纯化水和注射用水)的监控结果以回顾性验证的方式对数据进行汇总、分析评估并就可能的偏差提出改进措施。
七、应建立参数放行文件管理体系,包括:
1. 被灭菌产品每一装载车上放置化学或生物灭菌指示剂的规程;
2. 确保已灭菌产品和未灭菌产品不发生混淆的规程。
3. 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总数(包括需氧菌和耐热孢子)限度和控制规程。应明确每批产品的取样方法、测试前样品的存放条件等;
4. 原辅料、工艺用水及相关介质的微生物限度,原料的内毒素限度(热原)和控制规程(包括方法及标准);
5. 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总数超过限度的处理规程;
6. 规定产品灭菌前生产工序的时限控制标准;
7. 洁净区环境标准及监控规程,规定环境动态监测的频率、方法,以及超过限度应采取的措施;
8. 灭菌工艺关键参数和非关键参数及装载方式的规定;
9.  生物指示剂、对照菌的管理规程;
10. 变更控制的规程。变更工艺参数标准须经熟悉灭菌工艺、设备和微生物的专业技术人员审查,确保变更不影响产品的无菌保证能力。
11.应建立已灭菌产品冷却介质的微生物污染监控规程并设定限度标准,防止产品在灭菌冷却阶段被二次污染。
12.应建立灭菌设备计划性维护和常规检查规程;
八、未灭菌及已灭菌产品之间,应设有效的物理隔离。
九、 履行产品放行职责的人员在每批产品放行前应检查:
1.灭菌设备在规定的校验和验证的有效期内;
2.灭菌的装载方式与验证的一致;
3.过滤器完好性试验数据符合要求;
4.已灌封送往灭菌的数量、进灭菌柜以及出灭菌柜的数量、送往包装工序的数量以及拟放行的数量应符合物料平衡的要求;
5.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总数符合规定限度。当检出耐热菌时,应证明该污染菌的耐热性低于验证中所用生物指示剂,灭菌后产品仍能达到无菌保证值不低于6的要求。
6.每一灭菌装载车有灭菌指示记录。在化学灭菌指示带上标明:产品名称、批号、灭菌日期、操作人员签名等。使用较复杂的灭菌监控器如Fo指示器或Fo试纸时,记录中应有装载车的编号、位置等信息。
7.配制、过滤、灌封、灭菌等过程的时限符合规定。
8.  生产操作和质量保证人员已复核、确认灭菌工艺各项参数,且灭菌工艺各项参数符合已验证的灭菌条件。
9.  灭菌过程出现异常时,熟悉灭菌工艺、设备和微生物的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评估的情况。
十、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严格执行批准的参数放行标准,对不符合参数放行标准的产品,企业不得再以无菌检查合格为理由重新审核并准予放行。
质量管理部门应对灭菌前污染菌检查及环境监测中超过限度的微生物进行鉴别并进行偏差调查;每年进行微生物控制质量回顾总结,包括偏差总结报告、灭菌前微生物污染总数趋势分析报告,环境质量趋势分析报告;对药品GMP认证检查、跟踪检查及自查中发现的缺陷项目提出整改措施并监督落实。
产品参数放行是不以产品最终化验结果放行产品,而根据生产的整个系统,包括生产系统,水系统,洁净区域系统,设备系统,压缩空气系统,验证系统等等,将所有影响质量的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若这些设定条件都满足的话,产品是可以放行的。
顶部
生物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3538
精华 2
积分 930
帖子 1192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6986
专家分 2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9-24
状态 离线
70
 

质量源于设计



“质量可控、安全有效”是药品研发过程中首要遵循的原则,不论何种注册分类的药品,也不论属于何种治疗领域以及何种给药途径,都必须在研发中紧密围绕这八个字开展各项工作。在这其中,质量可控又是安全有效的前提条件,只有使药品质量处于良好的控制之下,才有可能获得高质量的药品并进而为临床应用的安全有效提供保障。
    近年来,国内外制药界为有效控制产品质量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质量控制模式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经历了以质量检验为控制要件的检验模式和过程控制与终点控制并重的生产模式,目前,药品初始设计决定最终药品质量的理念已逐渐为业界所接受,形成了与之对应的设计模式,相应的实践性工作已陆续展开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ICH也出台了相关指导文件Q8以及Q8R为设计与药品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本人结合对相关文件的初步学习,对ICH成员之一的FDA“质量源于设计”实施的具体情况给出介绍,希望能为国内制药企业提供相关的研发支持。
一、工作实施背景
在ICH 质量体系框图中,明确提出了要想达到理想的质量控制状态,必须从药物研发以及“质量源于设计”(Quality by Design,QbD)、质量风险管理以及药物质量体系三方面入手,即Q8(包括Q8R)、Q9和Q10的加合。其中Q8部分明确说明质量不是通过检验注入到产品中,而是通过设计赋予的。而想要获得良好的设计,必须增加对产品的认知和工艺的全过程控制,并进而达到两个目的:首先是设计空间(Design Space)的建立。设计空间实际上是已被证明有质量保障作用的物料变量和工艺参数的多维组合和交互作用,简单讲就是各种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参数的范围的组合,由此可知设计空间建立对于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其次,ICH认为,可借此拓展出更灵活的管理办法。具体为:
    1、可根据风险协助做出药政管理决定。如果通过前期认知和研究,对研究对象控制中的风险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则对于风险过大的品种,药品注册审批当局就可在审评审批前期给予密切的关注。
    2、通过“实时”控制,减少产品的放行检验。这其实是把握了过程控制与终点控制之间的平衡。通过增加过程控制的比例,既能有效地保证产品质量,也避免了对终点控制的过度依赖。
    3、一旦可确认设计空间,则在此设计空间中的各种工艺等方面的变化,无需进行进一步的注册审批,减少上市后的申报。此点赋予了注册审批灵活而科学的管理方式。通常药品的研发应贯穿于其生命周期中,所以上市后的变更申请比比皆是。在不了解其设计空间时,无论何种变更可能都需进行大量的标准化研究工作,而这些研究是否全部与变更内容直接相关?很多情况下并非如此,部分研究工作的目的性不强。而设计空间则有效地保证了空间内变更的合理性,降低了研发成本,节约了注册审批资源。
    基于以上认识,ICH及其成员对于QbD体系开展了一系列相应的工作。
二、实施内容介绍
    美国FDA作为ICH成员,认为QbD体系应包括:产品关键质量参数(Critical Quality Attributes,CQAs)的确认、设计处方工艺使CQAs重现性与耐用性符合要求、掌握原材料因素和工艺参数对于CQAs的影响、确认和控制来自原材料和工艺中的变量、通过持续监控和修改工艺以保持质量的恒定。其中后三个部分属于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范畴。同时FDA认为,尽管QbD原理是近几年提出的,但实际药品研发企业在药品质量控制过程中,已进行了很多QbD的实践,只是未曾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为此,FDA组织了一项CMC试点计划(Chemical、 Manufacture and Control Pilot Program),希望提供一定的机会使得基于QbD原理形成的质量控制信息可在注册申报时提交,同时也增加FDA对该体系的实践认识。
    2005年7月,该项试点计划正式实施,9项新药新申请和2项新药补充申请被选取进行该计划。截至2007年6月,已有7项QbD申请进行了审评系统,其中5项已获批准,1项正在批准之中,1项在审,其余4项也将在一年内进入审评。通过这些品种的实践,FDA根据药学审评人员的反馈分析了该计划的特点:
    1、与申请人的沟通交流发生变化。该试点计划强化了品种审评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沟通交流,包括某一阶段内的交流频率。沟通交流包含4个方面。1)在申报前的沟通是试点计划的关键特征。其终点在于信息的分享,包括申请人对于QbD的详细阐述;这同时也提供机会对书面资料难以明确说明的内容予以明确。2)审评过程中的会议。此类会议与常规审评会议相比,有着频率高、针对性强和规模小的特征,一旦出现问题需要沟通,则迅速召开此类会议加以解决。此类会议通常还包括来自申请人的专家,如统计学家等,通过对信息的交流提升对品种设计空间的认识。3)上市前检查的参与。FDA药品审评和药品检查分由不同人员进行,通常审评员不参加上市前的检查。而在这些试点品种中逐步引入了审评员介入上市前检查的做法。不过目前这方面的参与程度还比不足。4)药品上市后的相关交流。这也是试点计划品种的另一关键特征。通过对上市后各方信息进一步的收集归纳,能够更全面地认知药品。
药学审评员认为上述这些增加互动的方式值得提倡。多方的交流很有价值,大家共同协商,通力合作,使问题得以及时解决;而通过参与上市前检查可形成集体审评做出互补评价,对设计空间和控制方案有更深入的了解。当然,不得不指出的是,增进交流虽提高了审评质量但消耗了大量审评资源,目前来看不易施行于全部申请项目。
    2、提交的申报资料发生变化。基于QbD体系提交的资料与常规申报资料有如下不同:
    1)内容的翔实程度。与常规申报资料相比,内容更全面,包含了QbD元素的内容,也包括对部分CTD文件(如P2部分)的扩展;此外QbD体系的注册资料包括药品全面质量摘要。关于本部分,审评员认为,部分试点品种的信息扩展的确提升了审评员对于申请人有能力生产出高质量药品的信心。但是也暴露了一些问题。首先对于试点品种,申请人的研究工作在试点计划实施前就已完成,因此资料的详细程度参差不齐;其次关于全面质量摘要,审评员认为意义不大,不能真正代表过程控制资料。再次,从这些新提出的资料中还进一步暴露出更新的问题,这说明还有药品信息仍被研发者保留,无法做到完全共享。
    2)设计空间的可信度。此次试点品种中均涵盖了设计空间的内容,其中显示了一些的设计空间确定方法,例如首先根据拟定的建模途径给出设计空间模型,然后给出经统计学检验的试验设计,当然此设计随研发时间点不断变化,最终形成设计空间。审评员认为针对设计方案的预设定性和灵活性,需要采用新的审评方式来保证审评质量。同时也提出,由于存在着实验室、中试规模的数据是否可代表大生产数据、多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否包括等不确定的因素,目前的设计空间只能是建立在有限信息之上,不能完全被确定。而不确定的设计空间可能引发变更的风险,例如变更的影响程度也许无法被设计空间预期并确认。据此审评员认为设计空间有其应用价值,但还需进一步完善。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