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 谈谈我去年参与上外高口的感想

去年3月,我的两个死党(一个在深圳一个在上海)考了上外的高口,买二送一~捆绑式把我也拉上了。我没放在心上,心想考就考吧。为什么没参加中口直接报高口呢,因为其中一个丫头说中口没意思,不复习她都过了笔试,不过口试还是悬的~我以她为参照物惦量了一下自己,就跟着上了贼船。(事实证明中口跟高口完全不是一回事!这是后话)

想想当时太不在意,离考试1个月时开始复习,买了一套上外的教材一套(那种小书,有的买成第二版了,听力买的是第三版),昂利的真题草草做完(才6套好像),教材的听力听到第9单元就考试了。。。这算是我的复习。。。

早上起个大早,搭个的士去了考场。考场太远啦吧,专门的个考试院,武汉考过GRE机考的同学们也许知道,简直像被包围在一个小区里面一样,那天早上有家办sang事,我就一直听着×乐。。。不过听力没受影响,我找同学借了个德声,效果好得出奇。(可能是由于我长期听带杂音的广播导致对比强烈。。。)

可能太久没考试了,已经不能掌握节奏,每做一部分时间没有挟死。节奏是非常重要的~高口笔试阅读有两种,一是地球人都知道的选择,久经杀场的同学们拿手得很。再就是阅读的主观问答题,其实这部分题我没训练过,现在才知道其实由于大家都答得不怎么样,加上阅卷老师工作量很大,基本上就是不留空白就给分,答到关键词给得多点,所以最好不要用过多自己的语言,能用原文的,尽量用原文的语言来组织,这样也节约时间。而且这两部分阅读分别在考试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考到主观题时同学们基本上就昏了一半了,大脑严重缺氧,面部潮红~呼吸急促~口干舌躁~(-_-!)但是这些阅读往往来自于《TIME》这样的杂志,观点众多,插科打诨的都有,所以这个时候要记一些开场句,遇到问作者为什么写这句话,就说introduce the issue that 这样越短越好的句式开头,实在不会的怎么也抄两句,不要留白。

之前一直惧怕的听力,证明没有想象中可怕。虽然样式繁多,其实现在我才知道那些对于要从事翻译的人员来说是最最基本的要素了。听,记,译,快的时候也不过 300words/min的新闻,第一句听好心里就不慌。什么场景对话之类的就不谈了,笔记是比较难的,要在完全不知道背景的情况下在白纸上记录,发了卷子再填空,就算没听漏,往往那几个词就是不知道怎么去组织,我对这道题的印象几乎淡得没有了,证明那时多么慌张呀。但是对数字和时间一定要敏感,听到就记。第二阶段的听译句子,段落,比我想象得好得多,倒是汉译英的时候,那个翻译呀~怎么处理那些成语啦,华丽的词藻啦,文言文啦,缺少训练,简直瞎翻。。。也再一次证明了我写作一直很差的缺点。

整场考试下来,我就快昏倒了,题量大,时间紧,相当紧!不适应。快交卷时没做的我也顾不上了,我最后一次英语考试是考六级的时候,到现在过了6年了,那种考场的节奏感已荡然无存。更何况练习时要比考试时训练量更大,才能从容面对考试。回到家我开始反醒自己怎么不好好学习呐!

分数下来了,自然是没过,我两个死党也是同样滴“下场”,后来我就忘记这事儿了,直到最近她们又把我捆绑式报名,不过吸取上次的教训,我较为认真地对待了。熟练掌握一门语言,与我们平时拿它当工具,看看文献什么的,不是一回事,何况翻译这东西,需要多方面知识的积累和沉淀,因为这是社会生活文化的体现,有的文章宣传什么11岁女孩过高口,过了又怎么样呢?只能说明英语成绩好,没有一定年龄,是不可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有深刻的认识的。传达的译文不仅要真实客观还要准确拿捏一种“度”,当然啦,这要求太高,现在笔试这样的应试,考察的能力只是译员最最基本的素质。只要认真复习,过笔试还是大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