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教育制度应该改革--从复旦博士李开学之死说起

复旦博士生李开学猝死在自己的宿舍里,死后多日才被发现。其状可怜。博士生是国家科技发展重要的后备人才。对我们国家的科技发展的意义,我们谁都知道。可是,他们目前的境况,却并不是谁都知道的。

我在带博士生,这方面体会很深。联想到自己当年读书的时候,一边要读书,一边要给孩子挣牛奶费,心情很沉重。读博士可怜,可怜到悲壮的地步。经济条件堪忧。一个博士每月得到的生活补贴只有271.5元,有工作经历的,可能多个几十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是240元左右,可见十年来没有增加过。

现下,一个复旦博士生能拿到的每月补贴,比上海的低保水平还要低一半。

博士生大多要经历大学毕业后三年硕士生阶段学习,因此年龄普遍在26岁以上,博士又大多有家小,都有一些家庭负担。每月这样的津贴,连自己都养不起,谈何养家小?都是成年人了,读书那么多年,本科、硕士毕业,家里父母都已年迈,当初花了他们那么多钱,如今已经结婚生子,还要拿父母的钱,大多数博士都开不了口。这样的经济状况,让他们怎么能安心做学问呢?只能是把读博当成赌博--混个文凭,早早改变自己的经济境况,好对家人有个交代了。可以说,目前,不少的博士生处于这样一种状态--想做学问,但是,家庭压力让他们不敢、不能做学问,最后是看起来像是不愿意做学问。本来是一腔热血来的,最后是在经济压力之下冷却而去,纷纷想尽早拿了学位,养家糊口去。博士学位也只能混了:要打工养活自己,还怎么做学问,一边打工,一边混文凭,还有什么精神谈学术呢?

博士津贴无论如何要提高,至少提高到当地低保的水平。让他们能“自食其力”,不能养家糊口,至少不要再向家人张口伸手。我们可以要求博士们恪守学士的本分,安贫乐道,但是,这个安贫总要能养活自己为基准。否则,时时要为五斗米忙活,哪里说得过去,又哪里能真正安心读书?我倒是不反对读书的时候打工,尤其是硕士、博士,利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社会服务,养活自己、自助读书,这很好,博士参加导师的研究计划,导师拨给适当经费,更好。但是,这个要在至少有一份口粮的保障的前提下进行,另外打工也最好不要打那种无谓的纯粹为了糊口的体力工,那是浪费人才。

博士是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未来人才,全国每年到底有多少在读博士生,我没有查到可靠数据,我估计大概在20万左右,实际数据恐怕不到20万(有读者知道这个数据的,麻烦给我留言,我想计算一下),每个博士8000元一年,16亿。2008年中国的财政收入可能在6万亿以上,16亿是其万分之三不到。增加8亿是财政的万分之一1.3,我们是否能挤出一点儿钱来解决一下呢?增加8个亿,就能让所有的博士们不为五斗米折腰了,这是何等的大好事。何况这些人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

我在新加坡工作的时候就接触过几个上海交大过去的博士,他们都是因为那里津贴高才去的,其实,他们在那里都是在帮导师做研究项目。

如果公共财政如果实在困难,不能解决,我建议从目前的国家高额科研经费里拨一部分直接作为项目奖学金给博士生,博士生通过国家统考、统招拿到这个奖学金再去找老师。这样可以解决一部分,又可以让科研经费真正成为科研经费--和博士学习挂钩,学习期满结项。实在再不行,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帮助他们,这样基金在国内太少,国外到处是这种奖学金,几乎每个博士最后都能获得这样的赞助。

其次是学术压力。

现在各大学都要求博士在读期间在重要核心期刊发表数篇论文。实际上博士们的学习只有三年,而有些优秀杂志论文投稿到发稿周期就在一年以上。也就是说:要赶在博士期间发文章,就得博士一年级结束二年级内把论文全部写出来。读博士学位本来就是做研究、而这个研究是要基础的,一年级、二年级就写出国际水平的文章来?哪里做得到呢?试验要数据,学位论文要资料,等等,这个工作大多数就要做一、两年。博士真能出成果,大概是毕业后两年左右。现在要求他们在读期间发文章,只能是让他们放下手头的学位论文,专门搞一点儿短平快的东西应付,这样的论文不仅对他们的学习没有帮助,相反还有妨碍。我读书的时候,老师总是叫我们 “板凳要做十年冷”,“基础要打牢”,“不要急于出成果”,现在我不敢对我的学生这样说,因为,他们要“发文章”,否则无法毕业。所以说,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有人算过,当下所有的中文核心期刊中能够发文学论文的,加起来一年能发的文章总数量,也不够所有硕士和博士按要求发的数量。所以,现在那些硕士、博士在读期间发论文的要求,大多是虚文的要求,最后,得到的论文都是付费发表,虚假发表的东西--除了肥了那些论文耗子的口袋,养活了一批准备靠这个发财生活的学术贩子,一无是处,甚至反而是搞坏了学术空气,搞乱了学生的学术思想。目前的学术大跃进,学术假繁荣,就是这个政策逼出来的,要知道本来就没有那么多文章可以发?更没有那么多杂志版面可以发?这个世界也不需要那么多所谓的“学术论文”。

硕士学位目前的状况,基本上还是大学基础教育的延伸,要加强实践性,加强职业针对性,比如教育硕士,应该是大学毕业以后想从事教育工作的,来进修教育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等。硕士绝大多数将来会从事具体的技能性工作,只有少数会从事创造性研究工作。这部分的硕士不应该过分其强调研究、创新,不应该过分地强调科研和纯学术性论文的写作。这样做,常常是浪费学术资源、教育资源,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时间--事实是绝大多数将来会学无所用。这样的硕士,学制应该缩短,缩短到一年半或者两年。

当然硕士也可以是专门研究人才的准备阶段,为将来考博做准备,这种硕士可以增加专门课程和研究训练,可以增加学制或者直接进入博士阶段。如果硕士阶段学制适当缩短,博士阶段,学制可以适当延长。

总之:当下的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状况堪忧。一方面我们再向绝大多数将来不会从事学术工作的硕士生们要虚假的学术论文,另一方面我们却放松了博士生的学术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我们对博士生的“待遇”没有重视起来--他们是国家科学技术生产力的未来,我们只重视现在(那些已经毕业获得教职、研究职位的教授、研究员的待遇,给他们工资和项目),而不重视“未来”,这个弊端,不久就会显露出来。逼得这些博士用功利态度对待科研和学位,科研和学位反而低贱了。这是我们教育制度的悲哀。

博士生教育制度改革势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