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为什么我没有碰到这样的导师?

这段时间追踪一位清华副教授的学术动态,一不小心链接到了其的导师的简介,细看之下,感慨万千!国内硕导博导多如牛毛,有几人能做到其导师的为人?不由得一方面,羡慕该生在学术生涯中的运气(屡遇贵人);另一方面,懊悔自己青椒,在选择导师时不懂识人面相。面相啊面相!

为人师表,桃李满天下

——记北京工业大学史耀武

一、深厚的学术造诣

史耀武教授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1982年在英国Aston大学冶金与材料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1984年,面对当时国内相对落后的焊接工业,他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回到母校创立焊接专业,积极投入到国内焊接学术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大量具有高度实用价值的科研成果。1995年史耀武教授调到北京工业大学创办了材料加工工程专业。史耀武教授主要从事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材料连接新技术、绿色电子连接材料、材料无损检测新技术与无损评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在这些领域的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一些成果已经应用在如国家西部石油天然气长输管线的建设等重大工程中,引起了国内外多家公司的重视。其中他在国内率先开始的电子组装用无铅焊接材料及工艺研究目前已拥有授权专利6项、公开专利8项,这些技术为我国电子产品应对RoHS指令,顺利过渡到绿色组装做出了重大贡献。几十年来,史耀武教授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收录论文多达 100余篇,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发明专利12项。他曾担任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主任、机械工程研究所所长,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中国焊接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工作委员会主任等职务,先后承担了863、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研究与开发项目。这些成就的取得,无一不与他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事业孜孜不倦的追求相关。

二、学知识先学做人

每位和史耀武教授接触的人,都会深切的体会到他做人的“厚道”。他总是那样和蔼可亲,不讲大道理,用磋商的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事事都能看出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朴素的生活作风以及甘为人梯、热爱学生的学者风范。

为了做好教学工作,到现在他仍然经常亲临企业、工厂和研究所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在研究工作中,为了获得可靠的数据,他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察看实验过程,纪录实验数据。一位在我国焊接界享有崇高学术威望的前辈和学者具有如此的亲和力,对学生的触动是不言而喻的。看史耀武教授修改过的论文是一件令人感动的事。对学生所提交的论文,他总是一遍又一遍的不断揣摩,反复修改,大到论文的整体思路,小到一句话,甚至一个标点的错误,他都不会放过,一篇论文被修改很多遍,对他来说是很正常的事情。当学生拿到他修改之后的论文时,心中会有一份感激、一份尊敬、一份内疚。有一次,史耀武教授觉得一位学生的论文文章论据不够充分,但即使对这篇不能投稿的文章他还是一字一句的修改好。曾经有人问:史老师有什么爱好,他的一个学生说:史老师没什么爱好,他只要每天在办公室改学生的论文就挺高兴。这可能仅仅是一句笑答,但这足以令人感动。

对于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史耀武教授花费了大量心血。多少年来,一份份精心的培养计划都在诉说着他的良苦用心。无论多么繁忙,他总是把指导学生放在第一位。一位研究生的开题报告晚上七点多发过去,晚上十一点左右史老师就打电话告诉他已经修改完毕,并将详细的修改意见用邮件进行了反馈;另一位本科生晚上八点多把两万字的论文发给史老师,第二天早上史老师就已经把经过详细修改后的论文发了回来。史老师即使在生病住院期间,也经常打电话询问学生的实验情况。他的一个博士曾说,史老师总在晚上睡觉前要对学生的课题进展琢磨一遍,有什么问题,第二天一早就来和学生讨论。史老师指导学生总是以商量的口吻,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无论学生做的怎么样,他总是很和气地和学生讨论、分析,将自己的想法毫无保留的讲授给大家。然而,当这些思路和想法付诸实施,获得研究成果时,他却又主动退在后面,将名誉归功于学生,将平淡和欣慰留给自己。有一名学生在研究点焊接头超声检测期间,在信号处理上遇到了困难,打算放弃,并把原因归结为初始实验的误差,而这可能正是试验结构分析的基础。史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并未有丝毫责备,而是建议采用另一种分析方法。当时由于这名学生已经采用了几种分析方法都未奏效,所以对老师的建议将信将疑,由此导致进展缓慢。但史老师不厌其烦的多次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数据处理办法。正是在史老师这种耐心的指导下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根据这一研究所作的论文也被知名学术期刊接收发表。史老师在生活上对学生关怀也是无微不至,学生病了,他总是把电话打到宿舍,询问情况,给予安慰;节假日他会经常买些礼物送给学生,还给学生发来祝福的邮件。史耀武教授生活极其朴素,打印纸都是两面用,并且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学生引导勤俭节约。

三、团结协作

作为学术带头人,史耀武教授十分注重团队合作精神的形成,十分重视发挥每个人的积极性。他总是鼓励年轻人积极承担工作,发挥所长。用一名年轻老师的话说“史先生总是默默地给我们年轻人创造着成长地环境”。经过不断整合,如今,团队中的每个成员各自都有独立的研究方向,同时又互相关联,他们不断团结奋进,开拓创新,已经收获了丰硕的果实。

四、桃李满天下

在教育战线上默默耕耘了几十载的史耀武教授,不但自己亲临科研一线,为国家、学校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积极为国家培育了大批栋梁之材。史耀武教授既是严师,又是慈父。他积极倡导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敢为人先的精神,鼓励学生刻苦学习,勇于创新。在他培养出的学生中,有许多已经成为独挡一面的学术专家或行政领导,但每每提及跟随史老师做学问的日子,他们都有太多的话语和深情,他无私的关怀和无形的影响是伴随他们一生最美好的回忆,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淡泊名利,勤奋耕耘的精神将激励他们不断前进。在他所培养的博士中,既有我国第二个获国际焊接学会(IIW)颁发的国际焊接大奖Granjon奖的人,也不乏进入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以及研究所、企业逐渐成为骨干的人。

古人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史耀武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脚踏实地的精神,卓越的科研成就,以及他忠诚教育、热爱学生、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和淡薄名利、甘为人梯的思想境界,赢得了全校师生的赞誉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