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质监测 » 讨论区 » 分析百问 » 动力学是评价吸附快慢的方式, 是否越快越好?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未解决]动力学是评价吸附快慢的方式, 是否越快越好?

  [未解决]本主题悬赏 可用分 10  
不化妆的lay[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110
精华 2
积分 903
帖子 1038
信誉分 104
可用分 1520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9
状态 离线
1
 

动力学是评价吸附快慢的方式, 是否越快越好?

本人学有机化学,也发了几篇吸附材料的文章。 对吸附材料性能评价和吸附机理的研究,发文章是必须的。
但是, Langmuir、Freundlich和D-R方程,这三种有 优劣之分吗? 符合那种方程好呢?

在比如,在动力学方面,准一级动力学,准二级动力学,分子内扩散(W-M) 他们那种更好?
换句话说,动力学是评价吸附快慢的方式, 是否越快越好? 那么这3种,哪一种更快?
顶部
哦买噶[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111
精华 0
积分 889
帖子 1018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37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9
状态 离线
2
 
1、吸附等温线其实也没有孰优孰劣,各种假设的模型的适用条件和侧重类别不同而已,甚至有可能互相重叠,你自己比对一下:
Langmuir吸附模型假设吸附剂表面均一,各处吸附能相同;吸附是单分子层的,当吸附剂表面为吸附质饱和时,其吸附量达到最大值。【qe=k*qm*Ce/(1+k*Ce)】
Freundlich方程式从吸附剂的表面是不均匀的观点出发,并假定吸附热随覆盖度增加而指数下降,适用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很多情况。【qe=kf*Ce^1/n】
D-R方程常被用来区分吸附机制:平均吸附自由能E=(2b)^(-0.5)是确定吸附机制的重要参数,。一般认为物理吸附的E<8 kJ/mol,而化学吸附如离子交换吸附的E值在8-16 kJ/mol。【lnqe=lnXm - b*£^2;£=RTLn(1+qe^-1)】


2、吸附动力学曲线是评价吸附速率与浓度差关系的曲线,同样也不能直接用谁好谁坏来直接形容。
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表示吸附速率与浓度差的一次方成正比,拟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表示吸附速率与浓度差的二次方成正比,而且不同吸附都有反应常数,具体要看你的吸附剂种类与吸附原理。

3、分子内扩散是BOyd动力学研究中吸附过程三个步骤(液膜扩散、颗粒内扩散、质量作用)的第二个步骤的模型,并不能表征一个完整的吸附动力学过程。
顶部
集贤阁[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112
精华 0
积分 873
帖子 1005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372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9
状态 离线
3
 
个人浅见,这些都是模拟方程,动力学一般符合二级的,吸附速度肯定越快越好
顶部
哈达[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113
精华 0
积分 873
帖子 1005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418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9
状态 离线
4
 
请问,有没有一本简洁的 教科书 来介绍这些东西呢?
顶部
化小样[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114
精华 0
积分 852
帖子 983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330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9
状态 离线
5
 
赵振国的吸附原理,还比较全面。
顶部
明灰灰[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115
精华 0
积分 839
帖子 957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274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9
状态 离线
6
 
DA方程式是微孔的吸附哈;另外,纠正一下,吸附的颗粒内扩散,通常可以代表整个扩散过程的总扩散速率,因为液膜扩散,以及吸附剂与吸附质的瞬间吸附(也就是你说的质量作用),其扩散速率可以忽略,颗粒内扩散是扩散的决定步骤。
顶部
誓言@谎言[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116
精华 0
积分 842
帖子 963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352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9
状态 离线
7
 
你说得对,但是就吸附而言,拟合得比较多的还是前两种。
顶部
甜甜TVT[使用道具]
五级
Rank: 5Rank: 5


UID 106689
精华 0
积分 1482
帖子 1783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2056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3
状态 离线
8
 
前两种应用最广了。
补充下WM颗粒扩散模型,该模型一般在颗粒状吸附材料(相对应与粉末状)中使用较多。
顶部
mico_11[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7998
精华 0
积分 901
帖子 982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139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7
状态 离线
9
 
L和F两种模式,一般和吸附剂表面的特定吸附官能团相关联,DA和DR更偏重于材料的微介孔属性;侧重点不同,三种都有应用,而且对于气相来说,DA和DR更多
顶部
花花[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108001
精华 0
积分 898
帖子 1015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1224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3-4-27
状态 离线
10
 
这个我还真不知道,请教下是否有相关的材料,学习下,据我所知,扩散模型,动力学描述的是吸附质分子在吸附剂材料的孔道内的扩散,而和颗粒大小并不相关。我是做气相吸附的,所以不太了解你说的颗粒与粉末的扩散。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