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式新常态”成经济学名词 白酒行业进入新常态时期。

  对未来白酒的发展观
  增长观,即适度的增长速度。中国白酒产量基数很大,高增长率已不是很现实,年增长速度在5%上下为宜。利润增幅会同比收窄,应树立适度的增长观。
  消费观,新常态下的饮酒之道或消费观念应是,每天喝一点,少喝一点,喝好一点。如果中国白酒在度数、口感、饮用方式上适应中国女性需求,消费量也是一个可观的增长需求。目前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改喝酒为品酒,拼酒或成为过去。
  文化品质观,品质为基础,文化驱动消费。品质是基础,但避免同质化,倡导个性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既有阳春白雪,也有下里巴人。大力倡导中国酒道文化,即从以下几个方面:如酿酒之技、容酒之器、饮酒之道、敬酒之礼、品酒之艺、酌酒之具、下酒之菜、赏酒之妙等方面拓展丰富中国酒文化,拉动80后、90后、中国女性等潜在消费者,创造时机以中国酒文化为旗帜,推动中国白酒走出去,让世界品鉴中国味道。要从白酒“黄金十年”的两大失误(中国酒文化传播不力、中国白酒消费者培育缺失)中吸取教训,弘扬酒文化,加大消费者培育。
  产品观,产品结构从哑铃型再一次回到金字塔型。中国白酒消费群体是分层次的,也就是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茅台、五粮液消费需求也存在,但大量的需求是在中低档产品,意即回归大众消费、民酒消费。
  调整观,进入深度调整期,中国白酒面临四个回归、三个转化,四个回归即回归文化、回归本质(品质或个性)、回归价值(性价比)、回归服务(树立消费者至上理念);三个转化即从公务商务、权贵消费(面子消费)向大众消费转变,从公款消费向自费消费转变,从功利性消费向情感型消费转变。酒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应是生命中的绿叶和点缀。
  白酒将向品质、理性回归
  未来五年,白酒行业的总量将是适度的增长,从重视量向重视品质转变。中国白酒在中国人的生命中占有一定的位置,中国白酒也是中国国粹,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只要中国文化存在,白酒的消费就存在。名酒下乡,渠道下沉,中国白酒未来五年的消费主力在县乡镇市场。高端产品并没有太过严重的过剩,想喝的人、有消费能力的人大有人在,只不过是用自己的钱去消费,去提升生活品味,公款吃喝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追求高性价比是消费者最理性的选择,从近几年的调整来看,市场需求决定价格,无需求自然价格也上不去,笔者个人认为:高端酒还有微降、低端酒还有微升的可能性。
  调整期也意味着行业洗牌或行业重组,白酒是高度市场化的快消品,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地方品牌面临全国一、二线品牌带来的竞争压力很大。拿河南来讲,白酒生产许可证发证初期,河南获证企业475家,至现在只剩下不到300家,真正常态生产、销售的也就100家左右。所以,随着大品牌全国化、多系列、多品牌战略,全国白酒品牌的总数会减少,大品牌下的小品牌会增多,如五粮液今年7月控股了河南乌龙酒业,还有重组河南其它白酒品牌的构想。所以地方品牌生存空间仍很艰难,地方品牌还会逐渐减少。
  第一、增速换挡,由个位数变为负数。
  增速骤减与拐点来临
  2005-2012年间,白酒行业产量年增幅在13-27%之间,销售收入增幅始终在20-38%之间,销售收入始终比产量增幅高出一倍,呈现量价齐升的常态。同时两个指标均远高于GDP和其他传统产业增速。而2013年同比增速骤减为产量的5.81%(1220万吨和1153万吨)和销售收入的14.38%(5108亿元和4466亿元)。
  而2014年上半年行业增速继续下滑到产量的7.02%和销售收入的5.85%。这是一个需要所有业内人士高度重视的拐点——销售收入增幅首次低于产量增幅,宣告了“量价齐升”时代的正式结束。由此,我在2012年提出的2014-2015年间行业拐点来临的预判被验证。
  剔除重复统计后的数据下行
  上面是基于宏观数据的判断。而从微观环境上讲,白酒行业历来存在原酒企业的原酒数据和其销售给规模以上酒企后变为成品酒的数据重复统计的现象。从不同口径经过不同业内人士的反复估算,重复部分约为300万吨。
  当行业低迷并进入下行通道、且规模以上酒企原酒产能过去几年的大幅度扩建,原酒企业将更不景气。由此推断,即使不剔除重复统计部分,行业总产量也将呈现下降态势,而销售收入则随着成品酒吨酒平均价格的下移而缓慢下降。
  周期预判
  从1988年白酒价格放开至今,白酒行业累计经历了三个周期,即1988-1996年的八年上升、1997-2004年的八年下降、以及2005年至今的十年上升。对于本轮拐点来临后的下降周期,由于白酒与宏观经济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的关系密切,在本轮宏观经济调整未结束之前,很难准确的描述新一轮产业周期的时长。
以上就是笔者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内容,本文出自牛栏山二锅头代理 cuturl('http://www.51erguoto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