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全新抗癌药物-EBV蛋白抑制剂

EB病毒(EBV)属于对人类致病的疱疹病毒,被发现其和鼻咽癌、部分胃癌、喉癌和何杰金氏淋巴瘤等有关联。虽然EB病毒直接导致癌症的比例很低,但是由于人群感染比例很高,所以根除由EB病毒引发的癌症被科学家列入了挑战名目。近日有科学家描述了一类Epstein-Barr核抗原1EBNA1)的EBV蛋白的抑制剂,并在EBV相关的小鼠肿瘤模型上研究了这些抑制剂的治疗效果,发现所有小鼠的肿瘤生长都显著减慢,而与放疗或者化疗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


EB病毒感染人体导致的最常见的疾病是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由于其主要通过唾液传播,因此在年轻人中发病率较高,又被称为“接吻病”,但是大部分的感染都是无症状的。美国统计5岁的孩子EB病毒的感染率已经达到50%左右,40岁时的感染率高达90%。一旦受到遗传、生活习惯(饮食结构)、其他致癌因素的刺激下,有一些病毒携带者会复发感染,甚至于导致癌症。


曾有研究人员制作了一种B淋巴细胞可以表达EB病毒膜蛋白LMP1的小鼠,可作为淋巴瘤的小鼠肿瘤模型。这种表达LMP1蛋白的小鼠肿瘤模型可以用于EB病毒诱发的免疫监视和淋巴瘤的研究,并且可以验证治疗淋巴瘤的新方法是否有效。美迪西根据客户的需求提供各种有效的动物模型,用来检测药物的有效性。实验动物有非人类灵长动物、狗、小鼠、大鼠、家兔、豚鼠、裸鼠等各种种类。目前,已经建立多个有效动物肿瘤模型,并经过多方验证和长期实践考验。


有研究发现导致小部分感染EB病毒患者癌变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免疫系统缺乏对于EB病毒有效的攻击,由此这些病毒得以在细胞内肆无忌惮的繁殖,分泌大量的蛋白发出错误的信息,使得原来正常的细胞无节制的复制产生癌症。EBNA1EB病毒感染细胞的早期出现的病毒决定簇抗原,在细胞转化和维持状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其病毒会持续存在于复制周期的最后阶段,已经有报道EBNA1在检测鼻咽癌(NPC)方面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高达90%,并且认为EBNA1是检测鼻咽癌的一个理想指标。


研究通讯作者、威斯达研究所基因表达和调节课题组组长Paul M. Lieberman教授表示,EBNA1的特点以及这个蛋白质特殊的结构使得它成为了很有吸引力的治疗靶点。基于这个蛋白质的3D结构,Lieberman及其同事创造了一类可以抑制其结合蛋白质的小分子抑制剂,在EBV感染的NPC细胞上进行了验证。


研究人员在EBV相关的、来自移植的肿瘤细胞或者病人来源的肿瘤细胞的小鼠肿瘤模型上展开了研究,发现这些抑制剂能够使所有小鼠的肿瘤的生长都显著减慢,而与放疗或者化疗联合使用可以进一步增强治疗效果。该研究第一作者、共同通讯作者、Lieberman实验室资深科学家Troy E. Messick博士所示,这项研究从一个概念到现在找到临床的药物候选物花了近十年。他们对这些抑制剂在一系列临床前研究中的疗效感到很满意,并期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EBNA1抑制剂对EBV和宿主细胞的基因表达都有很重要的影响,这与EBV DNA复制减少以及EBV来源的促肿瘤信号的抑制相关。重要的是,实验结果显示治疗效果显著,而且长期使用没有产生耐药的迹象。


EBV是一个具有复杂基因组的人类疱疹病毒,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EBV引发的癌症主要由淋巴瘤、喉癌、鼻咽癌以及胃癌,科学家旨在通过疫苗预防、免疫诊疗等多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EBV感染致癌问题。来自美国科学发现了EBNA1抑制剂,并在小鼠肿瘤模型进行研究,疗效显著,可以说是EBV药物研发的重大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