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世界 » 讨论区 » 经验共享 » [讨论帖]肿瘤细胞培养

采购询价

点击提交代表您同意 《用户服务协议》 《隐私政策》

 
需要登录并加入本群才可以回复和发新贴

标题:[讨论帖]肿瘤细胞培养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1
 

组织培养方法 Bradley Lab at Baylor College of Medicine
[iframe]http://www.imgen.bcm.tmc.edu/molgen/labs/bradley/protocol.htm[/iframe]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2
 

培养液检索 ATCC 用的数千种不同培养液

cuturl('http://www.atcc.org/SearchCatalogs/MediaFormulations.cfm')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3
 
细胞原代培养


一、原理
将动物机体的各种组织从机体中取出,经各种酶(常用胰蛋白酶)、螯合剂(常用EDTA)或机械方法处理,分散成单细胞,置合适的培养基中培养,使细胞得以生存、生长和繁殖,这一过程称原代培养。
二、仪器、材料及试剂
仪器:培养箱(调整至37℃),培养瓶、青霉素瓶、小玻璃漏斗、平皿、吸管、移液管、纱布、手术器械、血球计数板、离心机、水浴箱(37℃)
材料:胎鼠或新生鼠
试剂:1640培养基(含20%小牛血清),0.25%胰酶,Hank’s液,碘酒
三、操作步骤
(一)胰酶消化法
1、器材:将孕鼠或新生小鼠拉颈椎致死,置75%酒精泡2—3秒钟(时间不能过长、以免酒精从口和肛门浸入体内)再用碘酒消毒腹部,取胎鼠带入超净台内(或将新生小鼠在超净台内)解剖取肝脏,置平皿中。
2、用Hank’s液洗涤三次,并剔除脂肪,结缔组织,血液等杂物。
3、用手术剪将肝脏剪成小块(1mm2),再用Hank’s液洗三次,转移至小青霉素瓶中。
4、视组织块量加入5—6倍的0.25%胰酶液,37℃中消化20—40分钟,每隔5分钟振荡一次,或用吸管吹打一次,使细胞分离。
5、加入3—5ml培养液以终止胰酶消化作用(或加入胰酶抑制剂)。
6、静置5—10分钟,使未分散的组织块下沉,取悬液加入到离心管中。
7、1000rpm,离心10分钟,弃上清液。
8、加入Hank’s液5ml,冲散细胞,再离心一次,弃上清液。
9、加入培养液l—2 ml(视细胞量),血球计数板计数。
10、将细胞调整到5×105/ml左右,转移至25ml细胞培养瓶中,37℃下培养。
上述消化分离的方法是最基本的方法,在该方法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分离不同细胞。细胞分离的方法各实验室不同,所采用的消化酶也不相同(如胶原酶,透明质酶等)。
(二)组织块直接培养法
自上方法第3步后,将组织块转移到培养瓶,贴附与瓶底面。翻转瓶底朝上,将培养液加至瓶中,培养液勿接触组织块。入37℃静置3—5小时,轻轻翻转培养瓶,使组织浸入培养液中(勿使组织漂起),37℃继续培养。
四、注意事项
1、自取材开始,保持所有组织细胞处于无菌条件。细胞计数可在有菌环境中进行。
2、在超净台中,组织细胞、培养液等不能暴露过久,以免溶液蒸发。
3、凡在超净台外操作的步骤,各器皿需用盖子或橡皮塞,以防止细菌落入。
五、无菌操作的几个注意事项
1、操作前要洗手,进入超净台后手要用75%酒精或0.2%新洁尔灭擦试。试剂等瓶口也要擦试。
2、点燃酒精灯,操作在火焰附近进行,耐热物品要经常在火焰上烧灼,金属器械烧灼时间不能太长,以免退火,并冷却后才能夹取组织,吸取过营养液的用具不能再烧灼,以免烧焦形成碳膜。
3、操作动作要准确敏捷,但又不能太快,以防空气流动,增加污染机会。
4、不能用手触已消毒器皿的工作部分,工作台面上用品要布局合理。
5、瓶子开口后要尽量保持45°斜位。
6、吸溶液的吸管等不能混用。

附:Hank’s液配方:
KH2PO4 0.06g,Nacl 8.0g,NaHCO3 0.35g,KCl 0.4g,葡萄糖1.0g,Na2HPO4·H2O 0.06g,加H2O至 1000ml
注:Hank’s液可以高压灭菌。4℃下保存。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4
 
本帖来自:医药在线〉〉医药词典

旧称红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除骆驼和鹿的红细胞呈卵圆形状外,人和大多数哺乳动物正常成熟的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中央较薄,周缘较厚,平均直径红7~8微米,无细胞核和细胞器,胞质内含有血红蛋白,因而使血液呈红色。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里红细胞为400~500万个,成年女性为350~450万个;婴儿和高原居民红细胞数较多。红细胞的主要机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红细胞的特殊形态增加了红细胞的表面积,缩短了细胞表面到细胞中心的距离,有利于气体进出红细胞。胞质内的血红蛋白由珠蛋白和血红素构成。血红素中含有二价的铁原子,它能与氧作可逆性的结合。血红蛋白末端的氨基则能与二氧化碳作可逆性结合。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担负气体运输的功能蛋白。正常成年男性每100毫升血液中含血红蛋白12~15克,女性为11~13克。红细胞由红骨髓生成,发育成熟后进入血液循环,平均寿命120天。衰老死亡的红细胞在肝、脾等处清除。正常人生成、破坏保持着动态平衡,使红细胞数量维持相对稳定。这种平衡遭到破坏,则导致红细胞数量的异常,其大小和形态也会改变。如果血液中红细胞数量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值则叫做贫血。贫血时一般有面色苍白、无力、心慌、气短、头晕等现象,这时由于血液运氧能力降低,身体缺氧所致。造成贫血的原因很多。在造血过程中若原料不足,如缺铁、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会产生缺铁贫血。若缺乏促进红细胞成熟的物质如维生素B12和叶酸,则使细胞发育停滞而产生巨细细胞贫血又称恶性贫血。若骨髓受到放射性物质、药物等作用而影响其造血功能时,则会患再生障碍性贫血。正常红细胞生成还受到肾脏所产生的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当肾脏发生严重病变影响此调节物质的生成时,也可引起贫血。另一些因素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疟疾、蛇毒等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可出现溶血性贫血。此外还有遗传因素的影响,这种影响往往涉及到某种功能蛋白分子结构的变化而致病。如镰状细胞贫血,就是在组成血红蛋白分子的574个氨基酸残基中仅两条β链上N端第六位的谷氨酸残基换为缬氨酸所致。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5
 
白细胞计数
转贴自:绿野仙踪
【参考值】
自动计数仪法为:男性4.1~10.4×109/L,女性4.1~10.8×109/L。
【分析变异】
自动计数仪法的变异系数CV=4%。
【生理学变异】
1.升高 婴儿约高150%,吸烟者约高37%,妊娠约升高20%,昼夜节律(晚上)约高16%,饮酒约升高14%,4~10岁的儿童约高12%,肌肉活动约升高12%,女性黄体期约高9%,周年节律约升高7%。
2.降低 绝经约降低10%,月经期约低15%,纯种黑人约降低35%。
【药物影响】
1.升高 能引起嗜酸性白细胞增加或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嗜酸性白细胞增加从而导致WBC总数升高的药物有苯妥英钠、甲基多巴、氨苯喋啶、链激酶、碘化物、碘化钾、二甲氧苯青霉素钠、新生霉素、万古霉素、卡那霉素、紫霉素、异烟肼;别嘌呤醇、氯磺丙脲、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I、卷须霉素、氨基水杨酸、去郁敏和金。

 乙醚和氯仿引起的WBC升高为麻醉的正常反应。氟烷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副醛中毒均可致WBC增加。

  丙咪嗪、苯印二酮和强的松龙可引起一时性白细胞增多。阿托品可引起儿童的WBC增多。洋地黄(少数病例)、红霉素、汞化合物,铜(毒性所致显著升高),竹桃霉素(应用2周后偶然发生),二性霉素B和磷中毒时均可致WBC升高。

  羟保泰松可引起白血病样反应。保泰松与氯霉素可引起白血病。苯丙胺可引起原始粒细胞白血病。放射性碘可引起较高的急性白血病发率

 毛果芸香碱致脾收缩引起WBC增加。奎宁引起脾收缩致最初WBC增加,尤以淋巴细胞明显。对于秋水仙碱开始用药时WBC减少,以后则WBC增加。苯致淋巴或多形核WBC增加。四环素引起非典型淋巴细胞的白细胞计数增加。口服避孕药对骨髓产生刺激作用。促皮质素引起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增加。番木鳖碱致肾上腺分泌上腺素,而肾上腺最初使淋巴细胞增多随后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多。

 2.降低 引起全血细胞养活或再生障碍性贫血药物有鲁米那、眠尔通、三氟吡啦嗪、他巴唑(或粒细胞缺乏)、消炎痛(或粒细胞缺乏)、维生素K、自力霉素、金霉素、氯喹(或粒细胞减少)、马利兰(或白细胞减少)、妥拉苏林、砷剂、铅、安眠酮(个例报道)、苯妥英钠、乙琥胺、三甲双酮、非那西丁、保泰松(或粒细胞缺乏)、羧苯碘胺(暂时性再障)、速尿(或白细胞减少)、铋盐(或粒细胞减少)、甲碘丁脲(或粒细胞缺乏)、磺胺药(或粒细胞缺乏)、磺胺二甲基异恶唑(或粒细胞缺乏)、新生霉素、氟化物和金(或WBC减少或粒细胞缺乏)。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6
 
引起白细胞减少的药物有巴比妥酸盐、安定、利眠宁、安替比林(或粒细胞减少)、左旋多巴(少数病例发生暂时减少)、辛可芬(或粒细胞减少)、肼苯达嗪、双氢氯噻嗪(或粒细胞减少)、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一时性)、二氮嗪、安妥明、消胆胺、氯噻嗪(或全血细胞减少)、多噻嗪、苯噻嗪、环塞嗪(一时性)、乙酰唑胺(或粒细胞减少)、双香豆素、皮质类固醇、强的松龙、甲基硫脲嘧啶(偶尔或粒细胞缺乏)、扑尔敏、二氯苯磺胺、呋喃啶(或粒细胞缺乏)、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I(少数)、红霉素(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粘菌素(或粒细胞减少)、四环素、灰黄霉素(或中性粒细胞减少)、环丝氨酸(伴巨幼红细胞贫血)、氨基水杨酸、奎宁、抗肿瘤制剂(对造血系统损害所致)、硫唑嘌呤、光辉霉素(可逆)、长春新碱(可逆)、秋水仙碱、门冬酰胺酶(25%病人轻度减少)青霉素(伴皮疹)、异丁嗪(或粒细胞缺乏)。

  引起骨髓抑制的药物有三氯甲噻嗪、苯唑青霉素、二甲氧苯青霉素钠、溶肉瘤素、环磷酰胺(可逆的WBC减少)、噻替派、癌宁、硫鸟嘌呤、局部麻醉剂(或粒细胞缺乏)苯(对骨髓的毒性作用),导致WBC减少。

  引起粒细胞缺乏的药物有吩噻嗪(尤在开始时)氯丙嗪、普马嗪、奋乃静、三氟丙嗪、闷可乐(少见)、氨基比林(数分钟内发生)。羟葆泰松(或白细胞↓)、肼苯达嗪、洋地黄(或WBC↓)、奎尼丁(或WBC↓)、普鲁卡因酰胺、噻嗪类、氯噻酮、利尿酸、苯茚二酮(或WBC↓)、硫脲嘧啶(约1%病例),丙基硫氧嘧啶(约1/200病例)、氯碘丙脲、异丙嗪(或WBC↓)、扑敏宁(少见)、磺胺嘧啶、青霉素、先锋霉素II(致中性粒细胞↓或WBC↓),林古霉素(或WBC↓或N↓)、链霉素(或WBC↓或N↓)、异烟肼(少见,停药后很快恢复正常)、胺苯硫脲(少数)、伯氨喹林、6-巯基嘌呤、氨甲喋呤(或淋巴细胞减少)、噻唑苯咪唑、去郁敏。

 汞利尿剂引起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粒细胞缺乏。新霉素在有严重的巨幼红细胞贫血时,可发生白细胞减少。
【病理学变异】
1.升高 见于骨髓增殖综合征(LLA、LLC、LMC、LLA),选择性的最常见的白细胞综合征、单核细胞增多症(包括MNI、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病、弓浆虫病、流感和心内膜炎)、多核细胞增多症(包括急性感染、腹膜炎、阑尾炎、脓肿、脓性指头炎、传染性疾病、痛风、麻醉药、酸中毒、汞盐所致的中毒、肿瘤、肉瘤、肝硬化和出血等)、啫酸性白细胞增多症(包括变态反应病和某些蠕虫寄生虫病)、急性或慢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类白血病和皮肤病。

  2.降低 未成熟白细胞减少的疾病有苯中毒、铅中毒、射线(甚至定位)、病毒与伤寒等多种传染病、寄生虫病、疟疾、重症肝炎、叶酸和B12等维生素缺乏

  成熟白细胞减少则见于特发性白细胞减少症、骨髓再生障碍(原发性或由白血病,转移癌侵犯引起的继发性的),治疗性成熟白细胞减少症。
【医学决定性水平】

  1.20×109/L以上 说明存在严重感染、新生物或白血病重要的危险限。

  2.14×109/L以上 存在感染、寄生虫病等的界限。

  3.2.5×109/L以下 说明存在传染病,中毒和骨髓再生障碍的重要的危险值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7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简介

什么是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干细胞由骨髓大量生成,其中少量的干细胞被释放到血液中,这就是外周血干细胞(PBSC)
  通过使用一种叫做Filgrastim的药物(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我们能够增加释放到血液中的干细胞数量,从而有可能直接从血液中采集到干细胞移植所需要的足量的干细胞。
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现状:
1979年Goldman等为一组加速期或急变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移植初诊时采集冻存的外周血细胞,使患者重新回到慢性期,开始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临床应用。 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细胞分离机性能提高,1990年以后G—CSF应用于PBSC动员获得成功之后,PBSCT得到迅速发展。
  据统计,1995年欧洲PBSCT达6476例,远远超过ABMTl384例。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淋巴瘤和乳腺瘤等实体瘤的有效方法,尤其多用在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
  1990年以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已超过异基因移植。
  1993年以后,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数量又超过了自体骨髓移植。
  1990-l994年,用于淋巴瘤和乳腺癌患者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增加了5倍,同期,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百分比也由15%增至75%,成为造血干细胞的主要来源。
异基因PBSCT病例迅速增加。我国自1995年异体PBSCT成功以采,发展也极为迅速。
  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方式有3种,即大剂量化疗、单用造血生长因子或二者合用。异体供者单用HGF动员,肿瘤患者则采用大剂量化疗加HGF。
  与BMT相比,PBSCT最大优点是可以采集到大量的造血干细胞,具有造血恢复快,术后并发症少,3年LFS及复发率与ABMT相当,尤其适合实体瘤的治疗。
Allo -PBSCT近年发展也较快。它具有造血、免疫功能恢复快,治疗费用少,不用采髓术。供者更容易接受等优点,疗效与Allo-BMT相当。以往人们担心Allo-PBSCT所输入的PBSC中含有大量淋巴细胞会引起严重GVHD,但实践证明急性GVHD发生率不比Allo-BMT高,但慢性GVHD发生率则高于Allo-BMT。

  外周血造血于细胞移植在临床应用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收集的外周血干细胞可能混杂有肿瘤细胞;
  2、移植物中存在大量T细胞,可能诱发严重GVHD ;
  3、初步的结果表明,PBSCT急性GVHD的发生率与骨髓移植相似,但慢性GVHD为Allo—BMT的2-3倍;
4、重组细胞因子作为动员剂对供者的安全有待于观察。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8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时,如何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进行采集?
  ㈠ 采集方法:
  外周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方法与成分血的单采术类似,即用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采集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组分。目前最常用的细胞分离机机型是FewnalCS—3000(或CS—3000Plus)。多采用分离淋巴细胞的程序分离。一般情况下行大静脉穿刺即可,外周静脉穿刺困难(尤其是小儿)时需中心静脉穿刺。
采集成人时的血流速度为50—60m1/min,每次分离4—6循环(约3—4h),分离血液的总容积9L,依据情况连续或隔日采集。对儿童采集时的血流速度和分离的总容积依年龄和体重而定。
  ㈡ 采集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恶性肿瘤患者大剂量化疗+造血生长因子动员PBSC时,外周血白细胞>1.0x109/L、血小板>(20- 50)x109/L、CD34+细胞>1%时开始采集,根据血象的恢复速度连续或隔日采集,至血象达到高峰时止,一般采集1—3次。
健康供者用G-CSF动员时,虽在4-6h即可见白细胞增多,但血中CD34+细胞只有在3天后才持续增加,在用G-CSF 5-6天达峰值,其后即使继续用G-CSF,血中CD34+细胞数量逐渐下降,故采集时间应在动员后5-6天,多数1次即能采够,少数需于次日再采1次。为避免血中白细胞过高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在白细胞>70×l09/L时,应减少G—CSF剂量。
  ㈢ 采集的质量指标:
  目前多数医生主张用CD34+细胞数作为采集PBSC时的质量指标。也有作者认为,用处于DNA合成期的MNC数作为 PBSC的质量指标,它比用CD34+细胞更快捷更稳定。
  ㈣ 植活所需的细胞数量:
  PBSCT植活所需PBSC量远超过BMT所需的骨髓细胞量,根据多数作者的报告,MNC>(5-8)×108/kg,CFU-GM> (20-50) ×104/kg,CD34+细胞> (2.0-50) x106/kg,可以作为PBSCT植活所需的参考阈值。

  如何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
  正常情况下,外周血中的干/祖细胞的含量占单个核细胞的 0.01%—0.1%相当于骨髓的1%—10%,动员后外周血MNC中CD34+细胞数及CFU—删数均明显高于骨髓。迄今已发现多聚阴离子化合物(如硫酸葡聚糖)、糖皮质激素、细菌内毒素、抗肿瘤药物、四氢叶酸以及造血生长因子等均能有效地动员骨髓和其它部位的造血干/祖细胞进入外周血。
但由于一些药物本身的局限,目前广泛用于临床动员PBSC的主要是抗肿瘤药物和造血生长因子。
  常用的方式有3种:
  1) 大剂量化疗;
  2) 单用造血生长因子(HGF);
  3) 化疗十造血生长因子。
  异体供者单用HGF动员。
  肿瘤患者则采用大剂量化疗或大剂量化疗加HGF。
HGF较常用的是G-CSF或GM-CSF,其中G-CSF效果优于GM-CSF,因后者的副作用多于前者。

  进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优点有哪些?
  ㈠ 造血及免疫功能恢复快,移植的费用/效益之比优于BMT。
  不管是自体还是异体PBSCT,移植后的植活时间 (白细胞>1.0x109/L,中性粒细胞>0.5x109/L和血小板>20×109/L) 大都在2周左右,比BMT至少提早1周;如果在移植后加用G-CSF或GM-CSF,则植活时间可以缩短至10天左右。
  由于PBSC中含有大量淋巴细胞,为骨髓10倍,故移植快速重建免疫。
由于PBSCT后造血免疫功能恢复较快,移植后的感染等并发症及移植相关死亡率明显降低,抗生素及血制品等支持治疗减少,住院时间缩短,因而其费用及效益优于BMT。
  ㈡ 采集干细胞安全简便:
  采集PBSC可以避免采集骨髓干细胞时的麻醉及由麻醉引起的意外,也可避免采髓穿刺的痛苦。对于异体移植而言,动员供者采集PBSC可能比献髓更易被接受,有可能扩大供者尤其是无关供者的队伍。
对于部分晚期MM和肿瘤患者,由于 骨质破坏和肿瘤浸润等原因不宜或不能采髓时,采集PBSC是其干细胞的唯一来源。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39
 
㈢ 受肿瘤细胞浸润或污染的机会较少:
  对于这一点尚有争议。 MM、恶性淋巴瘤和一些实体瘤动员采集的PBSC产物检测表明,PBSC并不能完全避免瘤细胞的污染,但其检出率及水平均低于骨髓。部分CML在联合化疗后可以采集到 Ph (-)的PBSC,而骨髓仍然 Ph (+)。
然而从现有的ABSCT临床资料看,其移植后的复发率并不比ABMT低,有作者认为 PBSC受肿瘤细胞浸润或污染少,其占采集细胞的比例低,但由于ABSCT时所回输的细胞数是ABMT的几倍至数十倍,因此ABSCT时所回输的瘤细胞总数可能并不比ABMT少。
  ㈣ 潜在的抗残留病优势:
  PBSCT后免疫功能重建较早,可能有利于移植后的抗残瘤病作用。对于异基因移植而言,回输大量的异体T细胞和NK细胞,在理论上有可能增强移植后的移植物抗肿瘤细胞效应(GVLR),有利于清除残瘤病,减少复发。

  自身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如何?
  APBSCT已成为治疗恶性血液病、淋巴瘤和乳腺瘤等实体瘤的有效方法,尤其可用于多发性骨髓瘤及恶性淋巴瘤和乳腺癌等实体瘤的治疗。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如何?
  ㈠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临床应用存在问题:
  1)外周血干细胞数量采集困难,不能满足移植所需数量。
  2)收集的外周血于细胞会混杂有肿瘤细胞。
  3)异基因外周血移植物中存在大量T细胞,可能诱发严重GVHD,初步的结果表明Allo-PBSCT急性GVHD的发生率与骨髓移植相似,但慢性GVHD显著高于Allo-BMT。
  4)PBSCT后肿瘤复发。
  ㈡ 发展趋势:
  动员的外周血移植较骨髓移植可获得更快的造血和免疫重建,还可以使大剂量化疗更安全,现已成为自体移植的主要细胞来源。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移植在快速重建造血的
同时,伴有较高慢性GVND,因此目前尚不能判断从Allo-PBSCT是否能得到广泛应用。所以今后的发展趋势:
  1) 细胞因子和化疗方案进一步优化组合,减少细胞分离的次数和过程,并发展正常
细胞和肿瘤细胞的不同动员方案。
  2) 提高PBSC的净化技术,一方面采用各种方法如化疗、免疫净化、生物学净化消灭可能混杂肿瘤细胞;另一方面直接选择CD34+细胞,以减少肿瘤细胞或T细胞,降低GVHD的发生。
  3) 此外动员的外周血移植,还将用于非肿瘤疾病的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淋巴系统的重建也将使之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

造血干细胞移植种类

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是经大剂量放化疗或其他免疫抑制剂预处理,清除受体体内的肿瘤细胞、异常克隆细胞,阻断发病机制,然后把自体或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给受体,使受体重建正常造血免疫,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目前广泛应用于恶性血液病1非恶性难治性血液病、遗传性疾病和某些实体瘤治疗,并获得了较好的疗效。

造血干细胞移植有哪些种类?

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来源、免疫遗传学、血缘关系进行分类:
顶部
abc816[使用道具]
四级
Rank: 4


UID 77362
精华 0
积分 775
帖子 1190
信誉分 100
可用分 6817
专家分 0
阅读权限 255
注册 2011-11-16
状态 离线
40
 
㈠ 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分类:
   骨髓移植 (BMT)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
   脐带血干细胞移植 (UCBT或UCBSCT)
   胎肝细胞移植 (FLCT)
  ㈡ 免疫学分类:
   自体 (autologous)
   同基因 (syngeneic)
   异基因 (allogeneic)
   异种 (xenogeneic)
  ㈢ 根据血缘关系分类:
   血缘性 (related)
   非血缘性 (un-related)

异基因骨髓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的现状和比较

异基因骨髓移植的现状如何?
  近20年来骨髓移植在全世界广泛开展。对于许多难治性血液病,特别是白血病、遗传性血液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用异基因骨髓移植(Allo-BMT)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自90年代全世界骨髓移植例数明显增多,每年进行异基因移植例数达到1.2万例以上。
国际骨髓移植登记处(IBMTR)统计资料显示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慢性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59±2)%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50±4)%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54±4)%
急性重症再障(SAA): (73±4)% (<20岁者)
(61±5)% (>20岁者)
  异基因移植存在的问题:
  ㈠ 供者采源有限:
  因受到供者来源及患者年龄的影响,只有10%—20%的患者能进行Allo—BMT。
  HLA不完全匹配的亲属移植,由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较高而影响疗效;非血缘性移植,至1998年10月,国际上已有529万人自愿登记献骨髓,其中30%已作了HLA配型。
IBMTR的报告:
  497例确诊 CML l年以后、122例确诊CML l年以内、89例CR l期AML、102例CR l期ALL患者进行了非血缘性骨髓移植(URBMT),3年LFS年分别为(35±3)%、 (47±3)%、 (57±13)%、 (37±14)%。
  URBMT主要问题是寻找合适供者时间长(平均135天,国内还要更长一些),植入失败及GVHD发生率较高。
  ㈡ 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
  这是异基因骨髓移植的一个极为严重的并发症,它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目前从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均有所进展。急性GVHD由来自供者的同种反应性细胞毒T细胞和分泌细胞因子的辅助T细胞引起。供者T细胞能识别宿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差异,并导致GVHD。新近证明。非HLA基因遗传控制的次要组织相容性差异也可引起GVHD反应。这种反应可经细胞因子连锁放大。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