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吴起:从“红色革命”到“绿色革命”

从延安出发沿山间公路驱车向西北170公里,记者一行到达吴起县。行进间,县委负责人指着山头最高一棵树告诉中新社记者,“10年前,这片山上只有这一棵树,四周都是荒地。”顺势望去,眼前这棵树被高矮不一的植被包围。

  以“红色革命”闻名于世的吴起正在经历一场退耕还林的“绿色革命”。  


  1935年,中央红军在吴起以“切尾巴”一役打退国民党追兵,胜利结束长征,落脚在此,并以此为根据地扩大了西北苏区。但在随后的发展中,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吴起一度落寞为延安的“尾巴”,成了生态环境最差,经济发展最落后的地区。

  1998年,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的任郝飚(现任延安市人大主任)顶着压力,开始筹划封山禁牧,退耕还林的“新路子”,这在当时曾被一些人批评为“瞎搞乱搞”。

  1年后,恰逢中央退耕还林政策出台,退耕农户每人每年还能得到约合1600元的口粮补助。吴起顺势抓住机遇,当年秋季就将25度以上的155.5万亩坡耕地一次退耕到位,成为全国一次性退耕面积最大的县。

  10年间,吴起已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项目242.87万亩,全县林草覆盖率超过65%,随着植被恢复和土壤含水量增加,植被从最初单一的沙棘转变为多种林木混栽,呈现出与西北地区常见的黄土“荒”坡迥然不同的绿色景象。

  因退耕还林走出农田去务工、经商的农民,也结束了“有粮无钱”的生活窘境。村民马志宝站在自家宽敞的四合院中告诉记者,退耕还林后,儿子搞运输石油起家,早已让四世同堂的一家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

  近几年,石油工业每年为吴起县财政带来数亿元的收入,植树造林的资金也多来源于此。县委副书记白文庭向记者坦陈了他的“可持续发展经”:“现在石油开发是支柱,但经营生态和发展教育才是长远之计。”

  生态产业的开发让生态效益转变为了经济效益。沙棘的生长期为8年,除了沙棘果汁、茶和油的加工,吴起还在2009年和武汉凯迪公司签订了125万亩生物能源项目,计划将到期沙棘秸秆燃烧发电,转化为生物能源。另外,投资20亿元,将于明年启动的风能开发项目,有望带来2到3亿的财政收入。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吴起,记者见到最漂亮最现代化的楼群是新建成的“吴起第一中学”,它将于下周迎来第一批3000余名新生。

  校长张俊殷介绍,当地实行从幼儿园到高中“五免一补”的15年义务教育政策,学生吃、住、学在学校,学杂费、住宿费全免,还能拿到每天1个鸡蛋1袋奶2元钱的生活补贴。当被问及什么样的学生才能上这样的好学校时,他说,“生源是由县里旧有需改造的各中学的生源统一划片分过来,没什么特别的”,“吴起每个学生上学都不花钱”,“考上名牌大学的还有5万奖学金,上北大清华奖10万”。

  记者在校园里遇到提前来到学校的郭老师,她说,自己是有6年教龄的政治老师,是通过竞聘上岗的,一起被录取的199名教师中,有50多个外来的大学生,还有6个研究生。 如果能成为资深优秀教师,高达十几万的年薪对她很有吸引力。

  她还告诉记者“过去县里很多小孩都去延安、西安上学,现在回来的多了”,她自己5岁的女儿,也正在吴起本地上幼儿园,“免费的,不用交1分钱”。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