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事件背后为什么总有政府的影子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环境污染事件背后为什么总有政府的影子
如何能够让地方政府理顺与污染企业的关系,从污染企业的身后站到监管的前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解决起来并非易事,仅仅依靠个别官员的自觉自愿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从机制上理顺政府与民意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监管置于民意的监管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环境的监管置于民意的监管之下,也才能从源头上根除污染事件频发的可能性。

  在地方政府和污染企业之间比较顺理成章的关系应该是猫跟老鼠的关系,当涉及到公众利益的地方环境遭受到污染的侵害时,地方政府应该毫不犹豫地站在公众的一边,维护公众的利益,因为政府的诉求应该和公众的诉求保持一致的,不然的话,这个政府就会面临着信任的危机。

  而在现实的情况却是,在很多涉及公众利益的企业污染事件里都有地方政府推波助澜的影子,不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污染企业的行为充耳不闻,当起了睡猫,要不然就是当出现污染问题时为企业充当保护伞,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出面为企业化解,将本应该维护的公众利益放在了一边。

  在日前发生的紫金矿业污染事故曝光后,就有媒体报道,其实此前紫金矿业就曾发生过多起污染事件,只不过在紫金矿业和当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这些污染事件往往被消弭于无形。每次发生污染事故,县里就会分解任务,由每个单位负责解决不同的问题,例如有的单位负责协调网站关系,保证网络上关于紫金矿业的消息都是“正面的”。

  正是这种颠倒了的关系,让污染企业一次次躲过被追究的危险,也为更加严重的污染事件打下了伏笔。实际上,严厉的环保监管对企业并不一定是坏事。如果在有效监管之下,紫金山铜矿湿法厂污水池不建在河道边,技术和管理措施到位,今年7月份的污染事故或可避免,紫金矿业和股民也不会因此遭受重大损失。

  分析这其中的原因,其实不难理解,利益驱动及权大于法的现实环境是某些地方政府主动放弃监管职能背后推手。为了在环保上减少投入,很多污染企业都会在政府的层面找到自己的保护伞,与加大环保投入比起来,在政府官员身上的投入可能远远要小得多。而对于某些地方官员来说,环境和公众的需求并不具有明确的代表意义,而且出了问题也不一定就会追究到个人的头上,话说回来,官是当几年就可以换的,污染问题也不一定就会在自己的任上发生。甚至还有官员接着企业创造的GDP得到了升迁,多年来,由地方政府主导的投资背景,使得本应泾渭分明的官企边界变得模糊而混乱。有媒体指出,紫金矿业的辉煌壮大,与当地一批官员仕途纵横交错,“父母官”充当了企业污染行径的保护伞。

  与污染企业在监管方面的一路绿灯相比,普通百姓的环境维权却显得分外艰难,很多地方的老百姓因为不堪污染企业对环境的破坏甚至做出了跪求地方政府的举动,还有不少的地方出现了癌症村等现象,给老百姓的身心和家庭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而在这些产生污染的地方,企业老板和政府官员并不是不知道污染的严重危害,他们早就会将自己的家属安置到其他的地方,以免受污染之痛。而生于斯长于斯普通的老百姓只能默默地承受着污染给他们造成的伤害。

  如何能够让地方政府理顺与污染企业的关系,从污染企业的身后站到监管的前端。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解决起来并非易事,仅仅依靠个别官员的自觉自愿是远远不够的,更为重要的是从机制上理顺政府与民意之间的关系,将政府的监管置于民意的监管之下。只有这样才能将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环境的监管置于民意的监管之下,也才能从源头上根除污染事件频发的可能性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环境污染事件背后为什么总有政府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