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光伏产业把污染留给中国?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阳光光伏产业把污染留给中国?
 太阳能给中国带来污染?日前,中国科学院院士费维扬在题为“发展低碳技术,推进节能减排”的演讲中表示“生产太阳能产品把污染留在中国”。在本报记者专访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首席气候变化与能源领事韩天恩的时候,这个说法也得到了佐证。他说,太阳能消费市场90%是在发达国家,而原料生产100%却在发展中国家,也就是说“把污染都留在了发展中国家”。

  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能源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其中的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一向被视为前景看好的绿色产业。而今,光伏产业的上游———多晶硅生产正遭受污染质疑:国内大部分厂家生产多晶硅的过程耗能高,随之产生的大量有毒副产品四氯化硅难以回收处理。

  阳光产业暗藏污染隐忧

  “太阳能发电的前景很好”,费维扬院士称,一个标准的商业化太阳能光伏电池板可将12%—18%的太阳能转化为可用的电能,而高端模型效率可达20%以上。

  虽然目前“发电技术不够成熟,成本比较高”,但费维扬表示“在未来10年或20年内光伏电池成本可能下降到目前的十分之一”。

  光明前景的背后却早已暗藏隐忧。

  早在2008年,央视曾对国内产能最大的多晶硅企业———洛阳中硅高科技有限公司进行调查,在工厂的一条明沟中,记者见到了像雪一样的泡沫,这就是工厂最后排出的废物。洛阳中硅公司和当地的环保部门表示,洛阳中硅确实对多晶硅生产中产生的剧毒尾气和副产品进行了回收;但另一方面专家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的技术还不具备根治污染的能力。然而,国内投资多晶硅正在成为一股热潮,各方利益都希望从多晶硅上面挖出一座金山。

  此前在河南也有过当地多晶硅工厂污染环境的传闻。当地媒体报道称,河南省林州市城郊乡张家庄部分村民出现胸闷、恶心、眼发红、四肢无力等症状。由于症状相似,村里人怀疑这和年初在当地开工兴建的一个多晶硅项目有关。由于民心惶惶,城郊乡政府为此专门进行调研,将之归结为多晶硅厂的一次意外事故。

  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教授在接受央视采访时就对国内大量上马的多晶硅项目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感到担忧,因为这些项目现有的技术并不能完全解决副产品的回收问题。

  高污染转嫁给发展中国家

  直至目前,这种情况并没有明显改观。

  现在欧洲国家政府都以优惠的政策支持企业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也用补贴的方式鼓励大众使用太阳能。“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欧洲国家都不希望在自己的国家生产多晶硅,都把多晶硅的生产放到了发展中国家”,英国驻广州总领事馆首席气候变化与能源领事韩天恩说。

  “目前国际上绝大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都采用闭环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这种技术基本上可满足环保要求;但采用技术比较落后的非闭环的所谓改良西门子法的厂家生产多晶硅,不仅能耗高,而且造成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王占国院士为此感到担忧。而目前大部分国内多晶硅生产企业使用的是后者。

  费维扬院士更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太阳能生产厂把大量废物留在中国,污染比较严重。多晶硅是信息产业和光伏产业的基础材料,属于高耗能和高污染产品,从生产工业硅到太阳能电池全过程综合电耗约220万千瓦时。”

  同时“在生产多晶硅时,还将产生8倍于它的四氯化硅,一种高污染有毒液体,”且其“再利用的成本昂贵,多数中国企业未装设或未完全安装相关的回收设备,对四氯化硅的无害化处理将成为制约多晶硅发展的瓶颈”。

  产能是否过剩的悖论

  那么当初是什么吸引投资者疯狂涌入多晶硅产业?“多晶硅从2005年的40美元/公斤,到2008年最高冲破400美元/公斤,步步跃升的利润空间吸引了大批资金的蜂拥而入。”回忆起前几年的多晶硅投资热潮,中国电子材料行业协会一位负责人将矛头指向了由于涨价而带来的利润暴增。

  当时,随着国际油价不断上扬导致的严峻能源形势,新能源需求重新抬头,光伏产业热潮再现,多晶硅因供不应求而“鸡犬升天”,国内各地争相上马多晶硅项目,并亦顺理成章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只要和多晶硅沾上边儿,股价就会常保高价位。从2007年开始,投资太阳能领域的上市公司,99%的公司将目光瞄准了多晶硅制造。

  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多晶硅价格迅速回落,投建多晶硅项目的热潮突然降温。今年以来,随着国际市场需求旺盛,多晶硅价格又开始猛涨。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连续三年全球第一,已占世界产量的四成。

  去年9月,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将多晶硅列入重复建设行业,里面指出“2008年我国多晶硅产能2万吨,产量4000吨左右,在建产能约8万吨,产能已明显过剩。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发展缓慢,国内太阳能电池98%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

  然而,科技部对多晶硅产能过剩问题有不同判断。科技部战略研究院的调研显示,虽然我国多晶硅产能扩张很快,但由于建设周期以及市场波动的原因,多晶硅产业一直存在供不应求的现象。

  目前,多晶硅核心技术———三氯氢硅还原法被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少数企业垄断,中国企业很难获得关键技术。在产业链中处于高端的多晶硅材料生产工艺中,由于核心技术工艺没有完全掌握,尾气中还原回收再利用工艺尚未实现。即使拥有了这些设备,如果工艺技术掌握不好,不但会污染环境,还会直接影响产品纯度,中科院院士王占国指出。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阳光光伏产业把污染留给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