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缺陷”让抗癌药物失效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基因缺陷”让抗癌药物失效
新加坡科学家发现一种只有东亚人种才会出现的基因变异,如果不幸患上一些癌症,这种“基因缺陷”可能会影响抗癌药物发挥作用。


  这组科学家对三大种族、各族500个健康国人所做的研究显示,12.3%华族、6.8%马来族和0.5%印族的基因中所含的一种叫做BIM的蛋白质出现变异,但白种人和非洲裔人则能幸免。


  BIM蛋白本来是能抑制癌细胞增长,但在出现变异后反而会阻止抗癌药物发挥功效。


  以两种癌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non-small cell)肺癌来说,大约有15%到20%的病人会对一种含有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简称TKI)的针对性抗癌新药反应不佳,科学家认为,这可能就跟BIM变异有关。


  已经面世大约八年的TKI类药物本来对消灭癌细胞功效不错,但如果基因里的BIM蛋白变异,病人对药物产生抵抗力的概率会提高。


  BIM蛋白一旦出现缺陷并不是没有补救,目前一些国家已开始在TKI类药物之外再加上一种名叫BH3模拟因子的药物,试验显示,这种模拟因子能取代有缺陷性BIM失去的功能,让TKI类药物能发挥作用。


  团队中的主要研究员、杜克-新加坡国大医学研究生院副教授王先中上个星期在记者会上说,他们接下来需要在病人身上做临床研究,同时开发出检测器。

  他说:“也就是说,我们找到了一个既可预测病人是否会对药物产生抗体,又能克服这种抗药性的方法。”


  据了解,这方面的检验技术已经到位,但需要就其进行商业化,王先中透露他们正在跟药商洽谈,顺利的话检验器一两年内就能面世。


  这个跨领域的团队除了来自杜克-国大研究生院,还有新加坡基因组研究院、中央医院和国立癌症中心,其论文已在昨天刊登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期刊。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是一种比较罕见的癌症,亚洲人中的发病率是每10万人中有0.8%。


  中央医院血液科高级顾问医生蔡瑞兴说,患者中男女都有,通常在40岁左右被发现。虽然患者可能只是疲劳和体重下降,但因为能在一般体检验血时查出来,所以大部分发现时是初期。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基因突变的非小细胞肺癌则是比较常见的癌症。肺癌是本地主要癌症杀手,大部分属于非小细胞肺癌,这当中约一半会出现EGFR基因突变,他们多是非吸烟者,因为症状往往只是咳嗽,所以大部分发现时已是第四期。


  两种癌症的治疗都不便宜,前者每个月的费用是四五千元,后者是每个月两三千元。


  研究员说,如果能成功研发出新药物,就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病人。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基因缺陷”让抗癌药物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