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排:地区不同责任也应有别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减排:地区不同责任也应有别
●考虑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其低碳经济发展标准可以适当提高,部分低碳指标可与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轨。

    ●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碳汇作用,把保护湿地、草原、森林与增加碳汇有机结合起来。

    ●在承担减排责任时,充分考虑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地与消费地在空间上不匹配的关系,按照排放属地体系和能源资源终端使用体系算好两笔账。

    ●我国正在规划建设的低碳城市有近百个,已经形成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格局,即以环渤海、珠三角、长三角、西南地区四个经济区为重点的聚集分布。

    ●充分考虑生态功能区生态功能的完整性,隶属同一生态系统但属于不同行政单元的空间最好能够共同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

    探索体现地方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低碳经济正在成为国家积极倡导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国家选择了五省八市进行试点,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减少或消除二氧化碳排放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发展模式。从目前来看,主要从3个领域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一是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单位经济产值中的碳负荷;二是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如发展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潮汐能、核能等;三是增加碳汇,通过树木或其他植物,吸收排放到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将其固定在树木、植物体内及其所生长的土壤中。

    在探索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我国区域发展的差异性,既要贯彻落实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精神,又要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和功能定位,探索能够体现地方特色和发挥地方优势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在编制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时候,既要考虑到低碳经济规划的通用性,使不同区域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指标具有一定的横向可比性,同时也要考虑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区域差异性,使低碳经济发展规划能够适应区域发展实际,提高低碳经济发展规划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这是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一段时期区域发展的导向,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的要求,实现不同区域低碳经济发展与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机结合。

    “四大区域板块”应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我国四大区域板块发展差距较大,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应承担共同但又有区别的责任。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其在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定位,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和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有机衔接,按照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结合不同区域的实际推进低碳经济发展。

    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导向

    东部沿海地区的低碳经济发展要与国家对东部地区发展的高要求和高标准相结合,发挥东部地区在低碳经济领域的引领作用。在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指标时,可以参照东部地区减排最有效行业的排放现状和减排潜力,制定行业减排领跑者(Toprunner)标准,为该行业降低碳排放树立全国性的参考标准。

    考虑到东部地区的经济实力和技术能力,其低碳经济发展标准可以适当提高,部分低碳指标可与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接轨。东部地区要在节能减排领域承担更大的责任,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要突出如下3点,一是加强技术升级和完善管理,降低传统产业的碳排放强度。二是对新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在起步阶段就设置相应的低碳门槛。三是突出东部地区在低碳技术方面的优势,发挥其低碳技术的研发优势,将其建成我国低碳技术研发高地。东部地区还要在低碳经济发展体制机制的创新方面进行积极探索,构建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导向

    中部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中部地区“三基地(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一枢纽(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的地位,将“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与低碳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并将“三基地、一枢纽”中的相关产业作为中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内容之一。

    同时,要充分考虑中部地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功能,在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兼顾发展低碳经济的要求,对高碳排放企业的转移在规划阶段就要设置必要的门槛,使中部地区承接的产业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还有,在规划低碳经济发展时,要将发展低碳经济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结合起来。

    东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导向

    东北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要充分考虑其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特点,要把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与低碳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针对当地产业状况推进低碳经济发展,实现东北地区的全面振兴与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机衔接。

    考虑到东北地区人均耕地、林业资源较多的现实,要将农业、林业作为东北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充分发挥东北地区大小兴安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碳汇作用,把保护湿地、草原、森林与增加碳汇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促进既有产业的减排,另一方面增加碳汇,双管齐下,促进东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

    西部地区低碳经济发展导向

    西部地区在推进低碳经济发展时,要考虑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特色产业的发展特点,将上述内容与低碳经济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在承担减排责任时,要充分考虑到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开发地与消费地在空间上不匹配的关系,消费地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西部地区虽然是我国能源资源重要的开发和转化基地,但是大量的能源都向外输送,大部分的消费不在西部,而是在东部发达地区,因此西部地区要特别重视能源资源输出中的碳输送,按照国家碳排放清单编制的排放属地体系和能源资源终端使用体系算好两笔账,以更好反映西部地区碳排放的真实水平,制定相应的对策措施。

    在碳减排方面,要重点加强西部地区资源开发、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减排。在增加碳汇方面,要结合西部地区的生态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碳汇建设,实现西部地区碳汇建设与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有机结合。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减排:地区不同责任也应有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