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金属新材料行业“转绿” 江西“点石成金”

“点石成金”是人类千百年的梦想,纵观人类历史,堪称“点石成金”的材料科学,很大程度上引领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亚洲最大的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国际一流的大型池窑拉丝工艺和技术、国内五大陶瓷产区之一、水泥能耗水平低于全国水平……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两年来,我省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风生水起,阔步前行。

    不断创新——誓当产业升级的先锋

    历史上,江西曾引领非金属新材料发展数百年之久,古代景德镇就通过创新生产出青白瓷而声名鹊起,北宋时期占领全国很大的市场份额。14世纪初,青白瓷市场逐渐萎缩,景德镇又创新生产出风靡全球的青花瓷,由此奠定了景德镇的“瓷都”地位。

    “景德镇的陶瓷发展历史,放到现代社会来看,核心启示在于不断创新。”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李国民分析认为,国际产业分工有条“U”型微笑曲线,一端是高利润部分的研发、设计、标准制订等环节,另一端是高利润部分的品牌、销售和服务等环节。“U”字的底部是低利润的加工生产环节。要登上“U”型微笑曲线的高端,制胜法宝就是创新,不断实现产业升级换代。

    正是通过不断创新,当前,我省在无机非金属新材料、新型化工材料,特别是高科技先进陶瓷材料、特种玻璃材料、盐化工及有机硅产业方面初步形成了产业集聚。星火有机硅工业园、新干和樟树盐化工基地、赣州氟化工基地、乐平市精细化工基地等产品原料及产成品基地渐成“星火燎原”之势。

    江西星火有机硅厂是国内首家有机硅单体生产企业,生产技术国内领先;卡博特蓝星化工(江西)有限公司的气相白炭黑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国际一流;盐化工重点产品氯化亚砜生产技术国内领先……

  节能降耗——非金属新材料行业加快“转绿”

    岩盐保有储量115.5亿吨,居全国第6位;萤石资源品位高,储量大,组分比较单一,有害元素少,占全国单一型萤石保有储量的10%……我省具有许多发展非金属新材料的得天独厚优势。

    省工信委建材工业处处长傅爱军介绍说,两年来,我省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集中度大幅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星火工业园有机硅产品产能占全省95%以上,产业集中度全国领先。湘东工业陶瓷产业基地的化工用耐酸瓷、耐磨瓷约占全国同类产品产量的60%以上。九江玻璃纤维、赣州氟化工、新干和樟树盐化工产品产能分别占全省总量的92%、50%和40%以上。有机硅、盐化工、先进陶瓷、氟化工、特种玻璃正成为推动全省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快速发展的主动力。

    2011年,全省化工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2亿元,同比增长29%,高于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在快速增长的同时,我省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重点耗能产品单位能耗明显下降,烧碱的单位综合能耗年均下降3.16%。重点企业节能减排成效显著,星火有机硅厂每年副产物和废弃物的再利用产生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江西宏宇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生产为电子与光伏行业配套的特种玻璃,该公司总经理肖永革说,作为非金属新材料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型特种玻璃在降低资源消耗、节能环保方面,可以大有作为。关键是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优化生产流程,发展循环经济。

    跨越发展——2015年主营业务收入有望突破3400亿元

    非金属材料行业是资源型的原材料工业,大部分原材料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提高附加值最为关键。

    据业内人士介绍,当前,我省非金属材料产品大部分仍是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的产品,高技术、高质量的新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偏少,能参与国际竞争的产品更少,高端品种短缺,研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如果原材料长期处于低水平利用状态,必然导致极大的资源浪费及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记者了解到,随着我省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工业节能降耗,全省非金属新材料升级“转绿”的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力量、产业优势不断壮大。未来,我省将通过合资、重组、技术引进和改造,促进非金属新材料行业重点产品工艺达到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

    省工信委石化处处长罗小茶说,以有机硅为例,通过“十二五”期间的技术改造,我省有机硅单体产能有望居全球第一,达70万吨;同时,力争将星火工业园建设成主营业务收入过300亿元的全国有机硅产业制造中心,打造“世界硅都”。

    按规划,到2015年,全省非金属新材料产业将实现工业增加值100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0亿元,年均增长27%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10%以上。全省将建成2至3个非金属材料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质检中心,8至10个非金属新材料开发及应用企业技术中心,全省三成以上的非金属新材料达到同期国内领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