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生物安全防御系统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构筑生物安全防御系统
新发传染病不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引起社会恐慌、影响经济发展、威胁国家安全。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项目、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持续资助下,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员曹务春团队对此进行了长期研究。该团队完成的“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获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预防医学领域首次获奖。


  “这一项目建立的技术体系和开发的应急装备、抗流感药物等在抗击非典、阻击禽流感、防控甲型流感中都得到应用。”曹务春对《中国科学报》说,“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我们的科学研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5年,我国首次在黑龙江省林区发现莱姆病病例。这是一种以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奇怪病症,被老百姓称为“外星病毒”。曹务春等人先后在北京、福建、浙江等地深入调查,发现莱姆病5个自然疫源地,并对其发生、传染机理展开调查研究。


  199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根据学科发展的需要,对医学微生物学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进行了调整。在自由申请项目中,预防医学学科、免疫学学科、传染病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等方面均有较大幅度增加。次年,曹务春申请的“关于莱姆病螺旋体Rrp2调控通路及致病因子研究”获资助。

  此后,曹务春团队又相继获得“人埃立克体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中国人群结核病易感基因的病例对照研究”等项目。在新发传染病的防控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该团队最先确认了5种新发传染病的病原体。并历时20多年,建立了15类4500余种300多万标本的传染病媒介参比体系,1259种是国际上首次发现的模式标本;建立了传染病媒介分类鉴别体系,使我国传染病媒介分类鉴别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新病原体的确认和新自然疫源地的发现相当于雷达预警,而针对新发传染病的未来威胁,构建国家战略层面的传染病侦察和媒介生物控制平台,就是将以上所有环节进行完美融合,从而形成一整套“生物安全防御系统”。

  曹务春团队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和媒介生物基本环节,从国家安全的角度,构建起新发传染病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他们针对新发传染病的现实危害,在新病原体的确认和新自然疫源地的发现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为应对新发传染病疫情,他们还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物防治和应急处置技术和产品。


  2003年SARS爆发,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科技人员只用了34天,就发现冠状病毒。2009年春,“甲流”疫情严重,军事医学科学院研制出酶联免疫快速检测试剂盒,检测时间仅需1.5小时。


  该团队构建的国家战略层面传染病侦察预警平台。在抗击SARS、阻击禽流感、应对甲型H1N1流感,以及汶川震后卫生防疫、北京奥运会防疫等方面都显现威力。


  不久前,曹务春团队取得的成果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作为成果巡礼之一进行介绍。对此,曹务春认为,“也没什么好说的,这只是在科学基金资助下,做了一些该做的事而已”。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构筑生物安全防御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