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RS间期延长提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QRS间期延长提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
东芬兰大学首席调查员Sudhir Kurl博士2012年5月21日发表在循环杂志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即便中度QRS间期延长也提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

先前研究也表明心电图QRS间期延长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关联。然而,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还未在普通人群找到心源性猝死的特异性标志物。

研究人员对年龄在42到62岁的2049名男性进行了19年的随访调查研究,希望找到心源性猝死的新的有用的临床标志物。心源性猝死普遍发生在一系列症状不久后,因此很少有时间行有效的临床干预,在临床实践中静息心电图是最常用的诊断工具。经过19年的随访期,研究中有156个人死于心源性猝死;作为连续性变量,QRS间期每增加10ms,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就增加27%(相对危险度, 1.27; p<0.001)。在进行了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危险因素如年龄、饮酒量、心肌梗死病史、吸烟、血清低密度和高密度脂蛋白、C反应蛋白、2型糖尿病、体重指数、收缩压和心肺适应性等校正后,研究中QRS间期大于110ms的男性(最高五分位组)较QRS间期小于96ms的男性(最低五分位组)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高出2.5倍。除了QRS间期外,吸烟、心肌梗死病史、2型糖尿病、心肺适应性、体重指数、收缩压和C反应蛋白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研究者认为,结果表明中度的QRS间期延长-超过110ms,包括不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也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该风险性还需联合考虑心脏左室功能。

研究者提示ECG应当作为常规检查,以使内科医生在发现QRS间期延长时采取各种干预措施防止心源性猝死的发生。在普通人群中未检测出心源性猝死的特异性标志物,对大多数最终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人,我们仍然缺乏有效的危险分层还和预防性措施。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QRS间期延长提示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