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作农业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引领通渭农业生产新变革

受十年九旱、水资源匮乏、生态脆弱等严酷条件的限制,通渭县粮食产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低而不稳。近年来,以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为突破口的旱作农业改写了通渭人民靠天吃饭的历史。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被誉为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2009年2月,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实地察看甘肃省旱情和抗旱措施后评价: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科技增产的新路子,值得在全国干旱地区推广。

  旱作农业的一场革命

  通渭县常家河镇小庄村种植大户王改生告诉记者:“去年种了35亩全膜玉米,亩产700公斤以上,算下来仅玉米一项就能卖5万多元,玉米秸秆卖了5000多元,总收入近6万元,种全膜玉米相当不错。”

  平襄镇宋堡村村民王明道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秘密”:“有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等于挖了集雨窖,天上只要下一点小雨,就能把雨水聚集在地里,保住土壤墒情,种庄稼不用发愁了。”

  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坚持“三个顺应,三个遵循”,提出了“3个50万亩”的种植结构调整框架,强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2009年种植的56.3万亩全膜玉米平均亩产达1117.6斤,总产达6.29亿斤,是全县粮食总产最高年份2008年的1.87倍,通渭县因此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通渭县委书记燕胜三告诉记者,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实施,极大地提高了通渭县的粮食生产能力,引发了全县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农膜生产、玉米淀粉加工、饲草加工等企业应运而生,让这个曾经闹粮荒多年的穷困县走出了一条旱作农业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科学发展之路。

  2009年,通渭县粮食总产量238941.2吨,较上年增长42.3%;农民人均占有粮食560公斤。在此影响下,通渭的粮食商品率几乎接近25%,从粮食返销调拨大县转变为粮食外卖大县,从返销5000万斤转变到外卖1亿斤,龙头企业+经济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农户的模式已成为通渭粮食流通的新机制。

  创新来自群众的首创精神

  通渭是甘肃干旱地区的典型代表。平襄镇的杨学安老人说,过去主要以种小麦为主,广种薄收,亩产只有一两百斤,遇上大旱,连籽种都收不回来。而种玉米,由于海拔高达1800米,产量更低,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有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我们不再看老天爷的‘眼色’了。”杨学安说,自从村上试验推广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后,尽管遭遇春旱、夏旱,但玉米棒子又粗又长,亩产达到1000斤以上。所以农民面对今年的大旱,心里并不慌。

  据介绍,这一技术的成功之处,就在于把三分之二的雨水聚集到三分之一的地里,渗入作物根部,把时空分布不均匀的雨水保留起来,保证农作物长时间利用。

  旱作农业长期以来是“风险”农业,而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给旱作农业“买”了保险。实践证明,采用这种技术种植玉米可增产35%以上,平均亩产500公斤,最高可达1000公斤;种植马铃薯可增产30%以上。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发源于通渭,从2003年开始试验、示范,在甘肃中东部小范围推广时,经受了大旱的考验。今年,这项新技术在全省推广面积迅速增加。

  燕胜三说,曾经的粮食穷县,如今成了粮食生产先进县。通渭田间地头长势良好的试验田与传统种植方法形成的鲜明对比,令农业专家惊叹不已。“全膜覆盖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是一个伟大的创举,是通渭历届政府尊重群众首创精神的成果。”

  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2009年,我省粮食总产量突破900万吨,但这只是低水平的供求平衡,保障粮食供给的压力仍然很大。省长徐守盛在相关会议上指出:“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对促进我省农业增产、确保粮食安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不仅提高了粮食产量,还为我们搞养殖提供了饲草。”通渭养殖户熊安贵说,他家养着5头牛,每年饲料缺口1500公斤,需要花钱购买。如今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玉米亩产700公斤,每亩地还能增产1000多公斤玉米秸秆。

  通渭县县长令续鹏说,早在几年前,通渭县着眼于玉米和玉米秸秆转化升值,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经验,提出了建设全省草食畜牧业大县的目标,启动实施了“十百千万”养牛工程,县财政注资1000万元成立了利民牛业担保公司,已投入资金9005万元,新建养殖场11个,新发展养牛户3617户,引进良种牛10310头。可以说,省委、省政府主推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通渭县的粮食生产能力,引发了通渭农业生产的革命性变革。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动甘肃省玉米种植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不仅带动了畜产业,而且催生了新型产业。小庄村村民王效忠种植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后,将大量的玉米秸秆青贮,喂养30只羊,既解决了每年11月至来年4月枯草期的饲草问题,又用羊粪作沼气原料,解决了燃料问题,产生的沼渣、沼液作为有机肥还田,防止了双垄玉米的叶面病虫害,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施用,形成了良性生态农业循环链条。每年仅此一项节省煤、化肥、农药等开支2000多元。

  全膜双垄沟播技术还推动了我省旱作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初步形成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发展格局,过去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旱作农业区,如今迈上了恢复、优化生态环境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