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水农业领域的重大突破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节水农业领域的重大突破
 “节水60%以上,节地5%,节约肥料、种子40%、降低人工费用70%、作物增产30%以上,”这是科技部在全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家发明专利奖颁奖词中对新疆石河子“膜下滴灌”技术的评语。

  滴灌技术的出现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先进的节水技术之一,但由于其高投入使用户对其使用望而却步,有“贵族农业”之称。即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该项技术也多用于水果、蔬菜等高附加值作物。

  滴灌技术在我国推广应用的二十多年中,仅限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的领域。1997年,新疆天业集团本着“成本低、性能好、农民用得起”的原则,用“引进、吸收、提升、创新”的办法,将国内成熟的地膜覆盖技术与国外先进的滴灌技术进行集成创新,以普通大田作物为目标,开发出低成本的“天业膜下滴灌系统”。

  “膜下滴灌”是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即在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它使传统的浇地,变成给浇作物。农民形象地比喻是给作物“打点滴”。水流顺滴孔直达作物根部,使土壤始终保持疏松和最佳含水状态,加之地膜覆盖,水分蒸发大大减少,农田用水量仅为常规灌溉的50%。

  天业集团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技术引进消化创新,一举突破了滴灌技术走向大田的价格障碍。

  大田滴灌技术有效节约了水资源,同时引发了农业生产生活的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该项技术的运用起源于新疆石河子市,逐步推向新疆各地,并进入国内和国外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实践,该项技术已全面应用在大田作物栽培,在全国已累计推广3675万亩,为农民增收73.5亿元,在境外累计推广3.57万亩,成为中国节水灌溉行业的龙头企业。

  膜下滴灌技术在大田推广应用,正在掀起干旱区农业技术改革的一场现代化革命。

  膜下滴灌技术的创新,一举突破了滴灌技术走向大田的价格障碍,成功应用于大田农作物

  新疆石河子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创造了农田大面积应用在规模上的世界领先。

  石河子从1996年开始进行小面积的试验,1999年大面积推广应用,到2009年滴灌应用面积已经达到251万亩,占全农八师种植面积304.8万亩的82.4%,其中,棉花滴灌面积达到100%。加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其他地域的使用面积,总量达到了近1800万亩,在规模上创造了农田大面积应用规模上的世界领先。

  很多人认为,膜下滴灌技术并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从试验走向大田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过程,算不上什么突破。

  但实践证明,膜下滴灌技术走向大田不仅是一项技术活动,更是一项社会经济活动。

  仅经济活动而言,以我国引进以色列滴灌技术为例,新疆石河子地区1995年欲引进滴灌技术,以当时每亩地最低要价2400元的价格,令新疆农民无法接受。

  就当前来说,在我国南方,如广西北海星星农场引进国外滴灌技术投入也在1800元/亩,广东湛江地区引进国外滴灌技术投入达1900元/亩,如此高的成本,从经济上阻碍了滴灌技术的广泛应用。

  生产出让农民用得起、质量信得过的节水灌溉器材,实现降价、降价、再降价,就成了天业集团孜孜以求的目标。降低滴灌带管壁,将水泵-过滤器设置为适用于我国的压力,合理铺设滴灌带长度……通过对滴灌带器材的每个环节进行系统攻关,设置适用于我国农村、农牧团场田间的滴灌带器材应用参数,最大限度地减少原料消耗、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生产滴灌带设施的生产设备已经降价近80%,“天业”牌滴灌带每米售价仅需0.2元,相当于国外产的同规、同质滴灌带价格的10%,滴灌带设施每亩投入仅有300元左右,是国外每亩滴灌带设施投入的1/8。其中,埋地的主管、过滤装置是一次投资,多年使用。

  2001年,天业集团又率先回收和再利用废旧滴灌带问题,解决了目前许多国家尚未解决的难题。这种使用过的滴灌带以旧换新,每米收0.12元加工费,使更多农民有能力使用滴灌技术,由此每米又节约6分。

  天业膜下滴灌技术平均一次性亩投资500元左右,其地下输水管道使用寿命可达20~50年,地面管件使用寿命3~5年,田间滴灌带每年更换一次,按全疆滴灌应用平均增收200元/亩计算,投资回收期不到3年。

  膜下滴灌技术可以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实现节水60%以上,这无疑是农业节水灌溉的一次革命

  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我国农业缺水将达到500亿~700亿m3,这将严重影响我国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人口增长,我国粮食面积只能是稳中有降,因此,只有走农业高效节水、增产的路子,提高粮食单产,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膜下滴灌技术可以在相同的种植条件下,与传统的大水漫灌相比,渠道防渗和管道输水可节水20~30%,喷灌节水50%,膜下滴灌节水75%左右。这无疑是农业节水灌溉的一次革命。

  石河子农八师136团地处欧亚大陆中心,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腹地,准噶尔盆地西南边缘,年平均降雨量仅有107毫米,蒸发量却高达2468毫米,属特干旱农业气候区。

  干旱缺水一直是制约136团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因受缺水的影响,团场的耕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逐年减少。

  1998年,136团引进天业膜下滴灌节水技术,120亩棉花实验田当年亩产籽棉280公斤,比常规灌溉节水50%,亩增效益 300元。

  1999年,这个团又在6000亩新开垦的荒地上进行膜下滴灌技术推广实验,再次获得成功。136团看到了节水带来的好处,2004年136团与生产滴灌节水器材的新疆天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一举投资1000余万元,新增膜下滴灌面积2万亩,使这个团的节水灌溉面积占到全团总灌溉面积的52%。

  136团3连的土地是典型的干旱区沙地,在2005年膜下滴灌技术使用之前,该连共有5000亩耕地,职工生活水平较低。至2005年,3连共开垦土地只有2000亩,但是全连现在的土地面积却在13600亩左右。其中,2005年后进行耕种的大部分土地,都是膜下滴灌节水项目应用后重新开发的可耕地,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3连职工付贵民说:“3连的水资源是非常紧缺的,如果没有使用膜下滴灌技术,我是不可能再多种70亩耕地,亩产不可能提高50公斤左右,每亩多收入260元左右。如果现在让我不再使用这个技术,我肯定不愿意。”

  中国工程科学院6位院士经过调研、分析,得出科学鉴定:亩均节水50%以上,每亩可节水200多立方米。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节水农业领域的重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