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虫害生物实验室为农作物构筑安全屏障

初秋的北京气候宜人,秋高气爽。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记者来到了中国农科院植保所,在向导谢家建的指引下,参观了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为了迎接中国农科院建院50周年,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所在的大楼正在进行装修,但记者看到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们仍在认真细致地做着研究工作,丝毫没有受到装修的影响。

  楼道里陈列的展板介绍了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该实验室主要从事原生性植物重大病虫害、危险性外来入侵生物和重要农业转基因生物环境安全性研究,重点研究和解决农业有害生物的灾害形成机理,发展农业生物灾害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实现农业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在水稻病害实验室里,实验人员正在提取样品的DNA片段,进行一些研究。实验室里摆放着冷冻离心机、PCR仪,对新鲜样品进行长期保存的超低温冰箱,培养细菌的恒温摇床等。“我们这里的实验室都是按功能划分的,比如做蛋白研究的,做分子检测的。”谢家建说。

  走进植物组培室,记者看见一排排等距隔好的架子,一些装有正在培育的植物材料的透明玻璃小瓶整齐地摆放在架子上,在每一格架子顶上都有日光灯管对植物材料进行光照。

  谢家建介绍说:“你们看到的这个材料是矮牵牛,北京路边很多地方都长有矮牵牛。矮牵牛通常会受到黄瓜花叶等病毒的侵害,我们在这些材料里转入了抗病毒的基因。等这些材料生长到一定程度,我们就把它移植到花盆里,看我们转入的基因是否起到了抗病毒的效果。组培室要求相对洁净,温度要控制在26摄氏度到28摄氏度。”

  接着,在光照培养箱里,记者看到了感染了病毒、叶面发黄的小麦和转入了基因未感染病毒的小麦。光照培养箱看起来就像一个冰箱,里面分成数格,其功能类似一个小的植物组培室,可以在更为封闭、控制更为精准的环境里培育植物。

  据介绍,973计划项目“农业重要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研究”的承担单位拥有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卫生部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中心等研究机构,这些实验室(中心)为该项目的全面完成提供了较为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科研条件。

  该项目还将位于河北省廊坊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廊坊科研中试基地建设成为了我国重要的农业生物安全研究与示范基地。该基地地属我国具有典型生态代表性的北方农作物种植区,占地500余亩,具有防止基因漂移、转基因生物逃逸、防渗漏、防污染等完备的生物安全隔离控制设施。

  ■链接

  实验室备忘录

  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8年12月由原国家计划委员会批准建设,经过三年的筹建,1992年1月23日通过国家验收,并对国内外全面开放,依托单位为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近几年来,实验室在植物病虫害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和进展。实验室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拥有一支团结一致、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学术思想活跃、具有农业科技竞争实力的研究队伍,已成为我国植物保护科学的中坚力量,在国际学术界享有一定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