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杂交籼稻耐热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四川省杂交籼稻耐热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工业化的加快和温室效应的加剧,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环境中,夏季异常高温天气出现将会更加频繁,时间持续将会更长。2006年,四川、重庆出现50多年来最严重的高温伏旱天气,四川盆地大部分地方的日极端最高气温在35℃以上的日数普遍在20天以上,遂宁、广安、南充、达州、巴中、自贡、宜宾、泸州、资阳、内江等10市超过30天,武胜的高温日数达45天,局部地区极端最高气温甚至超过40℃,华蓥山市两次达42.8℃,给水稻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全省平均产量仅467公斤/亩,比上年亩平均产量减少43公斤,其中重灾区减产3成以上。

  事实上四川省属于一季中籼稻区,水稻开花灌浆期处于盛夏高温季节,每年高温均会在一定区域造成影响。因此,开展水稻耐热性研究已经成为水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创新的重要课题,对促进水稻生产持续、稳步发展,对未来的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深远意义。

  2007年在四川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四川省农科院承担了“我省杂交籼稻耐热性研究”项目,借助水稻区域创新中心先进的试验条件,作物研究所栽培生理实验室专家利用德国MMM Medcenter Einrichtungen GmbH公司生产的CLIMACELL404型人工气候箱,根据气象学上120°E标准时的方法,模拟气温的日变化情况进行了杂交籼稻高温敏感时期、致害高温指标和品种耐热性差异等方面的研究。

  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1.日平均34℃的高温影响水稻结实的敏感时期是开花期,而且品种间差异显著,有些品种在开花期经过高温处理结实率仅下降几个百分点,个别品种结实率下降高达60多个百分点;在减数分裂期和花粉充实期经过同样的高温处理对水稻结实率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各品种表现一致。

  2.品种不同,致害高温指标不同。利用人工气候箱,在日均温分别为7.5℃、30℃、32.5℃、35℃、37.5℃的变温条件下对4个杂交籼稻品种进行处理,2个品种在日均温低于30℃时,随着温度的升高结实率提高,在日均温超过30℃时,随着温度升高,结实率下降,但是日均温从30℃升高到35℃,结实率随温度升高下降比较缓慢,一旦日均温超过35℃,结实率开始急剧下降;另外2个品种,一直表现为随着温度的升高结实率降低,日均温超过30℃,结实率下降速度就加快,日均温超过32.5℃,结实率开始急剧下降。表明品种间的耐高温能力有着显著差异。

  3.随着高温持续时间的延长,结实率有下降的趋势,但品种间差异显著,有的品种结实率下降缓慢,有的品种结实率下降迅速。

  尽管人工气候条件不能完全模拟自然条件下的实际结实差异,但能有效地反映品种间的相对差异,这种差异能体现出品种对高温的适应性差异,用本研究方法鉴定水稻产量的高温稳定性是可行的。

  采用此方法可以在相对稳定的生态条件下较客观地比较品种间差异,使在自然条件下难以获得结果的试验在实验室快速进行成为可能。通过此方法对水稻品种的耐高温能力进行评价,为高温伏旱常发区品种选择提供依据,对于保证水稻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四川省杂交籼稻耐热性研究取得重大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