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通江:破解农民饮水安全难题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四川通江:破解农民饮水安全难题
一口小水井,对于四川省通江县民胜镇草庙村农民们来说,就意味着有了“生命之水”,全村人再也不用两点钟起床到离家4里地的铁炉沟小水库排队担水了。

  记者近日在四川省通江县采访时发现,通过2350处各类饮水安全工程的建立,这个县的14万农民正享受着这项惠民工程带来的幸福。

  握住水龙头 甩掉水扁担

  在该县草庙村3社村民赵丽家,记者在厨房里看到大水缸放满了杂物。她拧开了灶台旁的水龙头,清澈的自来水就流了出来。“以前天不亮就要跑到4里外的水库去挑水,来回挑4担水才够用,要花一上午的时间。自从今年春节前通了自来水,水缸就不用了。”

  在国家补助15万元的基础上,这个村近两年建立了集中供水工程1处,联户供水工程5处,单户供水工程49处,全村132户600人用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圆了饮水安全之梦。

  川东北革命老区的通江县由于资源性、水质性缺水严重,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突出。据2005年统计,全县饮水不安全人口为29.5万人,包括高氟水、苦咸水、污染水、用水方便程度不达标等带来的吃水难问题。在草庙村3社,13户中有9户人因长期饮用不安全水而出现手指和膝关节肿大变形症状,逐渐丧失劳动能力。

  “日盼夜盼天天盼,盼来清水进农家,握住水龙头,甩掉水扁担。”群众编成的顺口溜,反映的是通江从2005年开始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的成绩:目前已建成各类饮水安全工程2350处,14.02万农民告别饮水难的历史。


  喝放心水 交明白钱

  建设管理历来是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的一个薄弱环节,解决不好,就难以实现工程的良性循环、永续利用,尤其是用水价格农民能否承担得起?诺水河镇碧山村农民李发先给记者算了笔账:每吨水1元,家里每月用于做饭、洗衣服、养猪大约5吨水,一年下来也只要60元。

  低廉的水价是农民看得见的好处。但在这背后,安全洁净的自来水使很多地方病发病率大大降低,农民医药费支出大大减少。通江县县长严敏介绍,农民喝上安全卫生水以后,大大降低了氟骨病等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发生率,全县每年可减少医药费支出230万元。

  农村供水具有一定的公益性。通江县水利局局长杨永超说,对已经建成的饮水工程由受益户讨论决定组建供水协会,广泛推行协会制管理。协会根据“补偿成本、合理收费、优质优价、公平负担”的原则确定供水价格,坚持每3天抽水检测一次,每月的水费、电费收支情况都要上墙公示,确保农民喝的是放心水,交的是明白钱。


  水兴百业旺 引来新风尚

  诺水河镇金家坝村农民贾映清兴奋地对记者说:“如今有了水,我家今年种植了10000袋香菇,前年只有2000袋。”他告诉记者,以前连喝的水都是到河里挑,水很少也不干净。自2005年通上自来水后,喝水方便放心,每吨才1元钱,也舍得用在香菇上了。

  该村支部书记王永东介绍说:“前年建成的饮水安全工程,引来两公里外的山泉水进入农户家,不仅让村民喝上了干净水,而且种植香菇所需要的水也有了保障。2005年,全村才10万袋香菇的种植规模,到了今年,一下子发展到了82万袋。”

  水兴百业旺。水的问题解决后,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得到了快速发展。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沙溪镇王平村、毛浴乡浴江村、民胜镇红星村等一批缺水村因水的问题得到解决,率先成为县里脱贫致富的示范村。

  通江县县长严敏说,结合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全县的新农村建设也有声有色。有了水,农户就把改厨、改厕、改灶、改路结合起来,很多农民的家里建起了沼气池、铺上了地板,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有些农民发展食用菌和养殖业每年的收入可达到上万元。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四川通江:破解农民饮水安全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