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希望的田野———遵义市科技兴农侧记

仲夏七月,黔北农村到处一派生机盎然的蓬勃景象,鲜食葡萄、特种玉米、特色产业基地里人头攒动;南白豆豉、康星油脂、双狮米业等“农”字号企业里机器轰鸣;规模化舍饲养殖小区猪羊满圈,林路渠网纵横交错,一座座新农宅拔地而起。通过发展产业化强农、推广新技术兴农、探索集约化活农,贵州省遵义市着力培育支撑农村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科技兴农处处展现着绚丽生动的壮美画卷。

  科技兴农 庄稼种出新花样

  盛夏时节,当陆地葡萄还在开花扯蔓时,桐梓县茅石乡龙会村水底组的果农杨朝棣家的反季节种植的葡萄已新鲜上市。

  七年前,杨朝棣看准了反季节水果的市场商机,他决定在这件事上大干一番。为了尽快掌握有关水果栽培的一系列技术知识,杨朝棣手不释卷,把数万字的技术资料熟记于心,决心用科学这把“金犁头”

  种好反季节水果。从2000年初,他就带动乡亲们把早熟的梨、桃分批加以品种改良。在梨树改造上,将“湘南”、“黄花”等早熟品种改接为品位较高的“爱宕”,把熟果期推延到9月中旬。在桃树改造上,把早熟低质的本地桃改接为迟熟高品质的“燕红”、“红桃王”、“仲秋蜜”,头年改接,两年见效,把上市时间分别推迟了2到3个月。去年,杨朝棣种的64棵“燕红”桃产量5600多斤,卖了一万多元。“这算啥,还有效益更高的。”杨朝棣趁热打铁,实行全组总动员,历经两个冬春,将全组310亩坡耕地改种反季节水果。杨朝棣兴奋地说:“3年后,这310亩反季节水果将全面进入盛果期。届时,总产量超过160万斤,总产值逾200多万元,全组人均纯收入将达1万多元。”


  发挥优势 科技推广模式多

  “宽厢宽带以种植玉米为主套种其他作物,1亩地一年收入4000元以上。”村民徐祖刚所在的遵义县枫香镇青坑村是遵义市万亩旱地宽厢宽带示范区。去年在农技人员的指导下,徐祖刚实施了玉米宽厢宽带种植套种其他作物(比如蔬菜、花生、黄豆等)。以前,种1亩地玉米只能有1200元至1300元的收入,现在可以增收1000多元了。

  为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各级政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常年驻村入户,从大棚建设到品种引进,乃至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摘储藏提供“一条龙”技术服务,邀请知名专家对农民们进行培训、指点迷津。通过农业信息网、“家家e”、科技110等农业信息网络,农民不出家门就可掌握市场行情。阳光工程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的实施,更给遵义市农民带来了技能素质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深刻转变。

  农业科研力量促成了一个个农业生态示范区的诞生,农业科技的推广则成了遵义市兴业富民的支撑力量。遵义市农业科技工作者在广阔的田间地头,进行着新技术的推广和培训。


  科技入户 帮助农民解决大问题

  桐梓县楚米镇田头村是一个边远的贫困村,但草山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良好优势。每年,镇畜牧站的科技人员都会把猪、牛、羊等的养殖技术传授给村民。

  “老师们经常来到村子里给我们讲课,尤其冬春两季农忙的时候,一周要讲上两三次,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听课的唐学文对记者说。

  “我们一般讲的都是养殖中普遍遇到的问题,但每个村子各有不同,所以每次讲课前我们都要先到村子里和农民沟通了解,再有针对性的讲解。”该镇畜牧站的工作人员当天就对田头村的村民进行了白山羊品种提纯复壮以及种草进行技术培训。

  在遵义市,狠抓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只是推广农业科技的手段之一。遵义市还以产业化经营为核心,以加工企业为龙头,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大力加强农业适用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的推广,把“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以农业科技为纽带,在各地政府的积极推动下,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和生产技术快速传到工厂企业、田间地头。2001年以来遵义市获得部、省、市级农业科技成果达20项,农业科技贡献率达46%,农业科技已成为遵义市经济发展的助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