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中川乡旱作农业科技推广见成效

近年来,中川乡紧紧围绕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委提出的“打绿色牌,把会宁建成陇中绿色产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和“四个百万”工程的工作要求,立足实际,大力推广良种示范、地膜覆盖栽培、节灌保苗等旱作农业新技术,扩大洋芋和小杂粮种植面积,培育壮大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乡小杂粮种植面积已达8000亩,冬小麦种植面积达9000亩,洋芋种植面积达33000亩,地膜覆盖面积达21000亩,蔬菜种植面积达3000亩。全乡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旱作农业新技术覆盖率达50%以上,提高作物单产20%左右,旱作基本农田亩效益达500元以上。

  加快抗旱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步伐,优化种植结构。该乡坚持把抗旱、耐旱农作物新品种引进推广作为科技抗旱的基础性工作来抓,不断加强对旱作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力度,努力提高旱作农业技术水平。今年,全乡共示范推广各种抗旱作物品种28个,重点在高陵村建立以新大坪、陇薯6号为主的种薯繁育基地1000亩,示范推广春小麦西旱一号新品种1000亩;在高陵、高庙等地大力推广优质冬小麦新品种苏引10号和定鉴3号各1000亩;在梁堡、高陵、高庙和中川种植新品种小杂粮2000亩,推广锦玉2号、豫玉22号等良种玉米种植2000亩。目前,推广种植的各种抗旱作物新品种长势喜人,明显好于传统种植作物。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种植科技含量。该乡坚持把地膜覆盖作为抗旱保墒增产的关键措施,不断探索新的栽培模式,扩大地膜覆盖栽培面积,为有效地解决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今年,高陵村以王河、朱河两社为中心,建立了玉米全覆盖双垄沟播技术示范点,集中连片示范种植800亩,并辐射全乡推广种植达2000亩,预计可实现农民增收40万元;高庙村以彭河东、西两社为中心,建立了垄膜沟播谷子膜侧种植技术示范点,连片示范种植200亩,辐射带动全乡种植膜侧谷子1000亩、膜侧洋芋500亩、地膜蔬菜500亩。根据项目建设要求,高陵、高庙两村还开展了玉米、马铃薯“3414”配方施肥、地膜玉米不同覆盖方式对比和秦单6号、金源系列等玉米新品种引进筛选三项田间试验研究。

  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抓好旱作农业科技培训。广泛宣传,加强技术培训是发展旱作农业的重点。为了使旱作农业新技术尽快得到推广应用,该乡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发放技术明白纸、聘请农业科技专家授课和到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等多种方式,积极组织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对农技人员和农民开展农业知识和技术培训。今年共召开旱作节水专题培训会议2次,在项目示范村举办专题培训班2期,直接受训农民1000人(次),发放技术明白纸2万份。该县农牧局还积极协调投放施肥起垄播种铺膜机13台,地膜4.6吨。通过开展广泛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该乡已逐步形成了重视旱作农业发展,特别是群众自觉应用旱作农业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了明显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旱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旱作农业发展基础。该乡坚持把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作为推动旱作农业发展的突破口,多管齐下,综合治理,不断夯实旱作农业发展基础,全力推进以打机井、建水窖、搞节灌为主的水资源综合开发。近年来累计新修水窖2941眼、维修440眼,完成集流场25.56万平方米,开挖水井120眼,维修机井30眼,为大旱之年集水保墒和抗旱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强化组织领导,保证旱作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工作健康发展。为了从组织上有效地保障旱作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顺利进行,该乡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农技站、信用社、财政所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旱作农业科技示范推广领导小组,对科技推广项目实行目标管理,将任务落实到户和地块。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乡村两级主要协调落实农贷资金、良种供应和农用物资等,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现场培训、指导种植。今年,累计协调农业贷款150万元,兑调洋芋籽种500吨、玉米籽种30吨、荞麦20吨、农膜40吨,从而保证了推广项目任务的全面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