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模型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小鼠模型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
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引发的剧烈发热是在中国发现的一种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这种疾病由布尼安病毒科的一种新的白蛉病毒(SFTSV)所引发。SFTS病毒的临床症状包括突然高烧、血小板减少、白血球减少以及胃肠道病症。实验室研究表明病人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尿素氮、乳酸脱氢酶等水平会升高,这些异常的机体水平改变为检验机体病理损害提供了证据。研究者关于SFTS病人的病理研究信息非常少,因为在中国偏远地区,病人在死亡后很少将器官捐献出来供研究用。因此,疾病和死亡的原因以及器官的病理改变目前并不知道。

在文章中,研究者Dexin Li在C57/BL6小鼠中建立了SFTS的感染模型,使小鼠模型产生血细胞减少和白细胞减少的标志性症状。在脾脏、肝脏和肾脏中均发现了RNA病毒以及组织病理学的改变,然而仅仅在脾脏中发现了病毒的复制情况,这就揭示了脾脏有可能是病毒复制的场所,而且在脾脏中,研究者也发现了巨噬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有所增加,而且研究者表示SFTSV和血小板在巨噬细胞的细胞质中共存。体外实验中,研究者揭示了SFTSV可以吸附至小鼠的血小板上,并且协助推动小鼠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于此同时,这也就揭示了SFTSV所引发的血小板减少综合症是由于脾脏巨噬细胞吞噬病毒结合的血小板的清理作用所引发的。这项研究中,研究者阐明了和人类SFTS疾病类似的小鼠模型中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小鼠模型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的致病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