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孤寂和青春守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用孤寂和青春守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
“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氧气吃不饱”,在柴达木盆地这个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却生活着这样一群人──他们为开发46.5亿吨当量的油气资源,从1954年起就踏进这个“聚宝盆”,完成了外国同行眼中无法完成的任务:架起磕头机、铺设输油管道,建成了中国西部重要的能源基地。

  为了近距离接触这群扎根西部高原的石油人,6月25日至29日,“走进中国石油——感知责任奉献”采访团一行20多人来到柴达木盆地,走进世界海拔最高的油田——青海油田,走到青海石油人身边,记录下一个个虽不惊天动地但却震撼人心的故事。

  冷湖四号公墓,长眠着400多名青海油田建设者

  从敦煌基地到花土沟原油生产基地500多公里的路上,翻过海拔3648米的当金山山口,要经过一个名叫冷湖的地方,这里没有湖水,只是荒漠戈壁,但却是我国开发柴达木油气资源的起点。1958年,冷湖地中4井日喷原油800吨,自此,青海石油人发现了冷湖油田,建成了30万吨产能的基地,使青海油田一举跻身中国四大油田行列。

  如今的冷湖,除了英雄油井,星星点点的抽油机,更让人记忆深刻的是冷湖四号公墓,在这片荒漠中,长眠着400多名中国最早的一批石油建设者,年龄最小的仅有19岁。

  走进公墓,一种说不出的悲壮油然而生。简易大门两边的门墩上是一副对联,上联是:志在戈壁寻宝,业绩和祁连同在;下联是:献身石油事业,英名与昆仑并存。公墓内矗立着一座高达12米的汉白玉纪念碑,碑身正面写着“为发现柴达木石油工业而光荣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几个大字。纪念碑身后,走过一段用石子铺成的小路后,便是大片的坟墓,400多个墓碑,背衬着白雪皑皑的祁连山,朝向东方家乡的方向。这些墓碑并不华丽,不少只是坟包加一块石碑。其中有的墓碑因风沙侵蚀,上面的字体早已难以分辨,有的从树立之初便是无名碑。有人评价说,为中国石油献出的生命不在少数,但柴达木盆地是最多的。

  这里的每一座坟茔,每一块墓碑,都凝结着一种情愫,包含着青海石油人对柴达木盆地矢志不渝的忠贞之情。长眠在这里的先烈们用青春、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柴达木石油精神,用脊梁和筋骨撑起了柴达木石油工业,成为青海石油人“爱国、创业、奉献”柴达木精神的真实写照。

  甘愿忍受分离之痛,扎根荒漠献身石油事业

  在冷湖三号石油基地,记者见到了三号采油队班长刘威、女石油工人杨小霞以及大学生王全有等一批坚守荒漠甘于奉献的石油人。冷湖三号采油队是一个集采油、原油集中处理、储存及油田注水一体的野外基层队站,他们一般是上一个月或两个月休一个月,每天24小时值守,每4小时巡井一次,1人1次巡检步行要一个半小时。当被问及遇到的最大困难时,他们不约而同地说,自然条件艰苦并不算什么,在这里工作已经习惯了,只是觉得亏欠家庭、亏欠孩字很多。父母年纪大了,不能照顾,孩子年纪小,也不能照顾;有时候父母生病,自己赶不回去,还得靠孩子照顾父母。

  杨小霞,冷湖三号采油队一位普通的采油工人,丈夫在青海油田另外的采油站队工作,工作繁忙一年也见不到几次面,由于轮休制度的不同,即便轮休也往往凑不到一起,13岁的孩子只能留在敦煌托付给父母照顾。每当孩子打来电话过来说“妈妈,我想你!”的时候,她都会泪流满面……

  王全有,毕业于西南石油大学,妻子在老家四川工作,每年只有3次回四川与妻子见面的机会,每次在家只能呆10多天。“不过,我已经说服了她,不久她就会来这边工作,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一些,但夫妻能够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种幸福。”王全有有点腼腆地说。平淡的话语背后,无不闪现出爱国、创业、奉献”柴达木石油精神。

  伦延华,青海油田采油一厂尕斯第三采油作业区跃9-361党员示范井承包人,丈夫在采油三厂工作,孩子在西宁与父母住在一起,每年有7个月或5个月见不到孩子。“我们的工作性质就这样,已经习惯了,孩子只能托付给父母照顾。只是每次分别的时候,孩子总是抱着我,哭着不让我走……”说着说着,伦延华眼圈有些发红,声音有些哽咽。

  在花格输油管道的甘森加热泵站,职工公寓门口挂满职工的全家福和亲人对他们的祝福。“爸爸,您是家里的一片天,没有了天空,鸽子就无法自由的飞翔,多爱护身体!”、“最温暖的是家,最珍贵的是亲情,最可爱的是老婆和孩子,工作在外,少喝酒多吃菜平平安安回家来。”一句句祝福,道出了身为石油工人家属的牵挂和艰辛。

  英雄岭上英雄人,铮铮铁骨铸辉煌

  柴达木英雄岭,寸草不生,生命罕至,原本是一个既无人又无名的生命禁区。不知什么人在什么时候说过,谁能翻过这座岭谁就是英雄。自此,这座岭有了自己的名字——英雄岭。中国石油集团东方物探公司青海物探处249地震队就生活在这里,战斗在这里。作为找油先锋,2011年,他们承担了英东三维技术攻关任务,在海拔4000米的英雄岭上,一呆就是几个月。没有路,自己用推土机产出一条山路;没有人给做饭送饭,他们就自带干粮和水;每天在岭上放线、巡线、打井……足迹踏遍了英雄岭上的角角落落。野外作业睡帐篷,白天热得让人晕眩,夜晚冷得无法让人入眠……这里环境恶劣气候多变,沙尘、狂风、暴雪屡见不鲜,强烈的暴风雨雪可以使气温从10摄氏度一下降到零下20摄氏度,霎时间就能把人推向死亡的边缘。

  在“滑索搬迁设备”作业现场,记者见到了作业队小组长尹丛玖,他正在和队友协力用滑索将一百六七十斤重的钻井设备从对面的断崖搬迁到这面的的断崖。在被问及工作强度这么大身体是否会承受不住的时候,尹大哥笑呵呵地说:“如果我干不了这个活,抬不动设备,我就不会做这个工作。累了的话,就歇一歇,接着再干。”与其他人相比,“我们的条件还比较好,我老婆每天都给我们做饭、送饭,我很知足。”说刚说完,耳边就响起了他的爽朗笑声。

  “英东三维不仅地表条件艰苦,地下更为复杂。”249地震队经理刘海涛说。为了取得突破,249队投入了最先进的物探技术和物探方法,开展宽线大组合野外采集技术攻关等先进技术,使得英雄岭攻关项目资料品质取得重要突破,为英东亿吨级油气田的发现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英东油田控制石油地质储量1.08亿吨,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1.22亿方,是青海油田继昆北油田之后,发现的第二个整装油气田。

  打造井下铁军,唱响为油而战的主旋律

  青海油田哪个二级单位最脏、最哭、最累、最险,回答是井下公司。当原油裹满全身,当油污遮蔽容颜,当夏天的烈日炙烤肌肤,当寒冬的霜雪封锁意志,当疲惫的脚步跋涉在柴达木盆地,井下人默默无语,义无反顾。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用孤寂和青春守候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