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发表应赶上数字潮流?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学术发表应赶上数字潮流?
学术研究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对社会及其发展产生影响。但由于大量学术研究成果发表在专业的国际学术杂志上,因此读到它们的人数量较少。故而,学术研究的影响和受众非常有限。



我们对社交媒体兴起的景象都很熟悉,比如YouTube、Vimeo和其他颇受欢迎的社交媒体共享网站,还有视频共享概念,例如TED Talks——在这里,受欢迎的发言者可以用一种方便、可获取且高效的在线流媒体视频格式,分享他们的创意。在线技术无处不在,学术界为何不更多地使用这些技术,而要继续以撰写论文为研究成果的发布方式呢?

换句话说,学术界为何如此远远落后于当前的视听和数字革命呢?

在线视频共享技术提供了颇具前景的新方法,能把学术上的突破传播给更广泛的受众,让人们能够接触最新的学术研究,也让分享更容易。

然而,研究人员传统上一直反对视频模式。因此,在线视频技术在学术界的发展仍处于初期。不愿使用视频技术的根源在于学术发表体制以及出版社的根本特点——它们依赖书面文字为主要的沟通媒介。

另外,试用新的视听技术来演示或传播学术研究成果,将需要学术机构进行进一步的财务投资,包括视频设备和编辑软件。很多学术机构可能不愿或无法拿出这笔投资。

视频制作还需要新的技能(例如视频拍摄和编辑),而要用精巧的视听手段讲出精彩的故事,所需要的沟通思维也大不一样。学者们尽管习惯了不同的表述方法,但这些技能他们可能难于掌握。

如果研究短片通过在线频道使用流媒体播放,人们就能对学术发现提供快速反馈。相对于目前数量寥寥的学术杂志读者,它也会触及更广泛的受众。

通过在线视频发布学术研究,还将促进研究人员和公众之间的交流。公众也能更好地了解研究人员对他们的课题进行研究的方法。例如,在我最近有关一个电子音乐领域的研究项目中,初步的研究发现都是以视频的形式通过流媒体在线发布的。这段视频在Vimeo公开发布,在多个在线论坛共享。我们收到了来自这项研究参与者的即时反馈,在仅仅几个月内就有4000多条评论。这对我们推进该项目的方法产生了一定影响,还让我们获得了与公众互动的机会。

用视频来传播学术研究成果,使得知识和观点能够以一种有趣的方式呈现。视频还可以用来探索较难通过书面形式表现的领域,例如地下音乐界。它用一种可靠、真实、透明且符合21世纪潮流的模式,打开了一扇新的通向人们真实生活和经历的窗户。

在教学领域,它给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吸引学生对学术研究产生兴趣的机会。而对于学生而言,视频在学习以及演示学术报告(包括论文)方面提供了一种创新且有趣的方式。

然而,要让这成为现实,商学院教授们必须适应21世纪的趋势,并接受这一点:他们需要改变研究传播的方式。

学术杂志也必须接受变革,在线发布研究中的突破性成果,而不是仅仅在少数选定的学术杂志上发表。

我们都习惯于通过指尖获取信息。或许,现在学术出版机构应该认识到这点并跟上潮流了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学术发表应赶上数字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