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十二五”科研创新重点看“疗效”

 中医诊病讲究“通则不痛,痛则不通”,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医药传承和发展仍存在一系列问题,又该如何加以解决呢。在7月13日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举办的《2012年中医药继承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与中医药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就这一话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两大“倒逼”形势加速中医现代化

  中医药现代化的发展面临着瓶颈,这是中医界人士多年来一直在思考和努力突破的一个主要方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指出,用以往李时珍时代所用的望闻问切等传统中医理论体系和方法,来衡量以西医检测手段进行中医诊病的现代,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发展需要。那么,该怎样继承和发展中医的诊疗手段,怎样推动中医药产业现代化,就值得深入进行思考和研究。

  王国强说:“我切实地感受到两种"倒逼"形势,一是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医药的理论研究,进一步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以实际疗效和中医药的发展来回报社会和百姓对于中医药的期待和需求;二是随着世界对于中医药的认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具有中国特色原创性和知识产权的中医药,能否保住自己的话语权、主导权,这是中医药人,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应有的继承、创新、发展中医药的历史责任感、紧迫感,甚至是危机感。”他表示,中医药管理局将深入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进一步深入推动中医药技术发展,将中医的原创性思维和先进的技术方法结合起来,将中医药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健康保障理念与方法转化为自主创新的能力,将中医药的资源和知识优势转化为产业和经济优势。下一步,要强化政府引导,营造出有利于中医药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鼓励和引导实力强、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参与基础前沿研究,支持行业的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使之为中医药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做出重要贡献。

  “十二五”科研项目更强调“疗效”

  在科技部社发司生物医药处副处长张兆丰看来,中医药的战略意义正逐步凸显。科技部从“九五”开始就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工作,到“十一五”,中医药现代化的整体发展都纳入到科技发展的重点工作中。

  张兆丰比喻说,开发中药就像从池塘里钓鱼一样,相比西药开发较为容易。但目前具有高科技含量、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中药品种仍很少,需要在科技创新上下工夫,如果这个实质性问题不能取得突破,中医药产业很难走得更远、走得更高。提高疗效,研究的重点应该基于临床、重视传承,要进一步加强中医和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的系统整合,并在顶层设计基础上分阶段地进行系统性、整合性、转化性的集成式研究。他说:“中医药的科技价值不在于追随,而是要创新引领。"十二五"科技项目中强调最多的就是疗效。”

  据悉,在《中国中医科学院发展“十二五”规划》中已明确提出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和结构性问题。在具体实施上,已分别成立国家中医药数据中心、中医药标准研究中心、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中药资源中心,筹建传染病研究所、针灸医院、康复保健示范基地、大兴中药科技园区等;并已聘请64名院外客座研究员,面向全国名医名家开展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遴选工作和院内中青年名中医遴选工作;启动了包括百年中医史研究、名医名家学术思想传承为重点的传承工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张伯礼院士在总结时表示,现在正处于中医药发展的大好机遇期,要更好地在中医药的继承与发展中创新大思路,实现大联合,搭建大平台,培育大成果。他说,“如果说过去一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主要的工作重在"筹划",那么,我们现在的主题就是"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