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增长重在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保增长重在激发经济内生动力
近来,各地陆续出台了“稳增长”措施,有媒体报道,长沙提出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贵州也将公布总额高达3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统计显示,目前,除河南、辽宁、湖北、西藏4地暂未公布具体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外,其余27个省区市均已发布相关数据。与全国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20.4%的同比增速相比,上述27个地区当中只有北京、上海、广东3个地区低于全国整体水平,山东与全国持平,其余23个地区增速超过全国整体水平。

    各地大举投资也引发争议。有人担心,这轮投资会成为地方版“四万亿”,难免产生重复投资、产能过剩、效率低下等弊端。专家认为,增加投资是目前“稳增长”的重要手段,提升投资质量的关键是优化结构,提高效率,激发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

    保持一定增速十分必要

    统计显示,我国宏观经济增速已连续6个季度回落,2012年二季度GDP增长仅为7.6%,全年经济增长保“八”难度加大。分析人士指出,目前经济增长的主要问题已不是之前一直强调的增速下滑,而在于降速过快。

    “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速是十分必要的。没有速度经济就不能发展。经济结构调整是个长期任务,短期内经济发展不起来,更谈不上实现长期的任务了”,北京大学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中心副主任苏剑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经济保持一定增速不仅是经济问题,还是政治问题。从经济上讲,增速下滑会使整个经济进入恶性循环。从政治上讲,没有经济增长就没有稳定和谐。应该说,经济降速太快会付出巨大社会代价,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事关社会各界利益。地方政府在此背景下产生投资冲动可以理解。

    但也有专家指出,“稳增长”也要避免盲目投资。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对于中国经济而言,比经济减速更危险的是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举动中,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留下一摊债务。

    投资要利于产业转型

    在当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最能快速发力的就是投资了。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秘书长陈永杰表示,在当前消费、出口短期乏力的情况下,投资不得不成为减缓经济下滑的主要动力。2011年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54.2%,超过消费和出口,结合近年来的整体趋势可以看出,短期内,我国依然是投资依赖型经济。

    专家指出,如果只是为了拉动经济增速而投资,这种投资很可能对后续的经济发展造成拖累。扩大投资不仅仅是为了在短期内让经济增长保持在一定水平,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产业和经济转型,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信息中心预测部世界经济研究室副研究员张茉楠认为,中国现在问题不仅仅在于投资规模过大,更在于投资效率低下,未来的关键就是怎么有效提高投资的效率。

    国家信息中心宏观政策动向课题组发表的报告认为,当前扩大投资的重点应放在投资结构和空间布局的优化上,着力提高投资效果,加大民间投资、人力资本投资和民生投资力度,通过增量投资带动资产存量的调整。

    报告还建议,加大资本投资力度,加大高层次资本投资规模,增加对农村劳动力资本投资,增加公共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方面的支出;明确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规范地方投资行为等。

    激发经济增长内生动力

    未来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在哪里?苏剑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内生动力落脚点应在消费上。投资生产出的东西最终都要卖出去,投资也是为消费服务的。

    专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效动力是巨大的消费潜力。据估算,到2020年,城乡消费市场规模有可能达到45万亿元—50万亿元,这能拉动经济7%-8%的增长。其中,城镇化是一个消费亮点,更多老百姓将来要搬到城里生活,他们会带动巨大的消费需求。

    加快改革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空间,也将有助于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教授冯涛认为,必须把现有的各项鼓励民间资本的政策具体化、细化,要细化到部门,细化到可执行环节,让政策可操作、可落实。

    稳增速是短期的任务,激发内生动力是长期目标。张茉楠建议,短期内,可以通过逆周期操作把经济增速稳住;但长期看,应把经济增长重心放到推动整体战略转型和深层次改革上来,靠内生力量启动新的增长循环。要通过加快要素结构升级,通过人力资本提升、技术提升以及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型”向“价值驱动型”转变。
查看完整版本请点击这里:
保增长重在激发经济内生动力